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莞式慕课研究与实践 本期为您推送专栏中第五篇文章——《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莞式慕课”研究与实践》,该成果荣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一、成果概要 “莞式慕课”成果立足地级市域层面,以广大外来工随迁子女和民办教师的成长为主要关切,针对公办和民办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创新慕课理论和形式,研究提出“本土化”中小学慕课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市统筹建设“一体化”优质教学资源,顶层指导和基层实验相结合,推进优质教学资源深度应用,构建“递进式”慕课教学范式,形成“立体式”教学研训体系,指导各学校、各学科提炼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智慧学习,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成果惠及全市6万多名教师,77万多名学生,590多所学校;有多篇论文发表和市级以上课题立项,出版专刊,积淀丰富案例;获得荣誉国家级5项、省级2项、市级2项,三次亮相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两次在中央电教馆在线教研室直播,两次被广东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21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门刊报。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东莞“人口倒挂”,外来人员数量远超本土的现象突出,公办学校无法满足激增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阶段数量占学校总数60%以上的民办学校,普遍存在教师资历偏低,名优教师匮乏,教师教学能力弱、水平低及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研开展很不充分等情况,与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影响着东莞未来人口素质水平的提高。本项目立足市域层面,基于“互联网+”,创新利用慕课理论和形式,着力通过信息化来化解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难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 问题导向,融合创新,提出本土化慕课实施方案“莞式慕课”,解决慕课在中小学教育落地生根的问题。 2013-2014年,根据慕课的理念,研究提出“莞式慕课”,出台了《东莞慕课建设方案(2015-2017年)》《我市普通中小学慕课试点工作方案(2015-2016年)》。 2.统筹规划,各方参与,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解决优质教学资源支撑不足的问题。 (1)统筹全市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解决资源建设各自为战、重复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采购和自建等方式,初步建成系列化、课程化、精品化、全覆盖资源,并按“点击用”“改造用”“创新用”的方式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已建设微课9.4万多节、100多万道习题、教学素材60.2万多条,电子期刊图书4000种,中国大学MOOC平台2500门优质慕课。 (2)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指引,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系列化、课程化、精品化水平。 3.丰富内涵,拓展外延,确立“阶梯式”教学范式,通过课堂变革解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莞式慕课”四种范式: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双师教学和翻转课堂,共同推动各中小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课堂变革,从外力促动到内生驱动,从被动提升到主动生长,从高效教学走向智慧学习。 东莞松山湖实验中学与东莞长安振安初级中学进行远程同步平板电脑课堂上英语课 东莞常平振兴中学翻转课堂,课前微课学习实验方法,课中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利用平板拍照上传展示交流 4.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构建“立体式”教研体系,破解民办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法参加教研难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 5.整合归类,创新使用,建设信息化教学“工具箱”,解决常态化教、学、研手段单一的问题。 6.目标导向,深化变革,建设“多元化”智慧课堂,努力实现智慧育人、育智慧人。 三、成果创新点 (一)理论层面 1. 关注随迁子女、民办教师成长,形成“陪伴式成长文化”:运用“互联网+”建立“没有围墙的优质学校”,陪伴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陪伴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2. 拓展慕课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自定义的“莞式慕课”概念:立足东莞、面向全域,基于慕课的共建共享精神,构建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与应用长效机制,依托“阶梯式”的教学范式和“立体式”的教研体系,重塑课堂生态。 3. 总结提炼“莞式慕课”实践经验,界定“智慧课堂”含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智慧和机器智慧的交融,实现智慧育人、育智慧人。 (二)实践层面 1. 构建了“四梁八柱多层”的“莞式慕课”实践体系。 2. 建立了优质教学资源长效供给机制:“政府托底、企业运维、个性定制”的资源建设可持续机制;“师生参与、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资源建设激励机制。 3. 建立了针对薄弱民办学校教师的“陪伴式精准研训”方式:以“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建立学科教研帮扶团队和被帮扶团队,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跟踪指导。 四、成果应用及效果 (一)助推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全市筹建的教育资源,供全市310万师生、家长免费使用,总访问量超过8.14亿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二)促进公民办学校均衡发展,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一是提升了民办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调查显示,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师认为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效率“提升明显”的均在95%以上;二是推动了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东莞市近几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计显示,中低收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差距逐渐缩小,2019年中考总平均分相对于2016年差距缩小35.9分;三是提升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许多学校承办市级、片区级、镇级教研活动,增强了校内教研氛围,扩大了社会知名度;四是营造了全市性智慧课堂建设良好氛围,近三年慕课创新案例研究方向统计显示,参与的教师中,探索双师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占68%以上。 (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调查满意度分别为97.4%、96.5%、99.3%,形成良好社会口碑。 (四)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模式成果,例如: 1. 全市小学英语学科信息化特色系列教学模式: 2. 部分公办和民办学校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主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要成员:黄远,黄振余,严考全,王征,陈月强,朱河清,范传东,陈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