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覆盖教育长跑的终点、过程和起点,并以综合评价贯穿其中,构成了一个立体、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为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构筑了新基石,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大主体一环套一环,相互助力,形成了一个“正循环动力机制”,有利于彻底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主线和本质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近日,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方案直击教育评价中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提出了系列改革任务,对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明了新路向,对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的基石 谁来评、评价谁、怎么评是教育评价的三个根本问题,其中怎么评最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分数、升学、论文、文凭、“帽子”因透明、公平、高效、可量化、易操作、不易舞弊等优点,发展为我国教育评价的五大主要指标。 这对特定时期中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这五大指标逐渐僵化,演变成“五唯”,即简单以考分排名或发表论文评价老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学历评价人才,致使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学生的培养目标显得狭隘,育人者自身发展也受到局限,背离了立德树人本质,严重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 其中,改进结果评价重在拓展评价维度,调整评价指标权重,增加评价主体,规范评价程序,升级评价手段,让教育发展情况得到真实反映。 强化过程评价旨在把师生教与学进程中的主要信息纳入评价范围。例如,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技巧、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社会实践等,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应对,在育人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 探索增值评价,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客观差异,力求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纳入评价,引导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让学校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健全综合评价的核心内涵是推动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全面立体反映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四者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互补,构成了一个立体、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覆盖教育长跑的终点、过程和起点,为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构筑了新基石。 系统设计以“立”攻“破”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也涉及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大主体为抓手,部署了五大重点任务,包括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其中,党委和政府的教育评价对教育导向起着“把舵”作用。舵把得不正,航向就会偏离目标。过去受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评价教育仍停留在简单的唯升学率上,比如把学校的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与升学率挂钩,让一些有良好评价愿望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也力不从心。 《总体方案》抓住党委和政府这一关键主体,实现了破立结合。一方面严堵不正确的政绩观,要求“三不得一严禁”,即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另一方面创新制度设计,为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创造有利条件。如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这对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懂会管教育、扭转片面以升学率评价教育的倾向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围绕教育主战场上的学校、教师、学生三大主体,《总体方案》还做了更为详尽的部署。其中一大看点是,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特点,分类分层设计了教育评价改革思路,并明确了改革措施和实施路径。 例如,对幼儿园要求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对义务教育学校要求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对普通高中要求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对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要求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对高等学校不仅分类设计了评价重点,还提出了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的共性要求。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双一流高校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对师范院校要求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所有本科教育的教学评估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这些政策集成不仅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让教育评价方式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将有力支撑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质量提升。 最后针对用人单位的用人“高消费”问题,《总体方案》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同时明确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五大主体一环套一环,相互助力,将形成“正循环动力机制”,促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主线和本质,届时各级各类学校会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会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用人单位会用品德和能力选人用人,学生也会从用分数贴标签中解脱出来,获得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谨防评价泛化加重教育负担 科学的方案只有落地实施才会释放能量和彰显力量。未来《总体方案》进入落地实施阶段,还有更多事项需要注意。 首先要谨防评价事无巨细。《总体方案》破“五唯”的核心对策是“以多攻一”,但是“多元”“综合”这些体现“多”的方式、方法、要求,一旦落到实施层面就有可能走偏,变成面面俱到,加重教育教学负担,让学校、教师、学生不堪重负。《总体方案》充分考虑这一可能,并做出预警,要求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这无疑会让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长舒一口气,也更利于新方案落地实施。在实施中,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要严格贯彻这一规定,既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明确的指引和适当的压力,也给学校、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空间,使学校有活力、教师有创新、学生有自由。 其次要谨防综合评价指标泛滥。《总体方案》要求健全综合评价,意味着综合评价不仅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设置重点指标和辅助指标,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明白孰轻孰重,做到重点发力,有的放矢,还要坚持适度原则,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指标,在对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评价时,进行有限多元化指标的设计,设置一些关键、有用指标,使得被评价主体能把握、易把握,而不是评价指标泛滥,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无所侧重,无所适从。 再次要谨防评价手段单纯量化。相比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往往因刚性、易操作、不易“掺水”,在评价机构和公众中具有更高接受度,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其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虽然可用一些量化指标衡量,但更多方面目前还很难量化,已量化的指标也有诸多不完善,应注意在教育各个阶段的评价中综合考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有质有量,谨防单纯量化,单纯使用数据化的指标评价教育主体,引发新型的唯分数风险。 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从单一转向多元,势必带来评价数据的增多,这是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无法完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兼具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评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应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以大数据技术完成教育评价数据的采集,以互联网手段完成教育评价数据的传递,以云存储进行教育评价数据的存储,以区块链技术保证教育数据的真实,以人工智能完成教育评价数据的处理,为精准引导、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教育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