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最后50天, 北大学霸分享理综涨分攻略! 超实用~

时间:2020-05-18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第一点:不要多想。

选择、填空题往往会涉及对于某些概念的考察,这些概念从理论上讲,几乎尽数来自于课本。

因此,倘若你在课外学到过某些东西,与课本中某些说法相抵触(比方说什么多电子光电效应),除非题干中给出相应的知识介绍(比如13年理综第20题的多电子光电效应),否则一定不要使用。

与此同时,请大家记住一件事情:题目难免会有某些错误。题目都是人出的。人类并非是完美的机械,因而总是会犯错。

去年的朝阳(还是哪个区,我也记不清了)理综就有过类似的情况:在一个电容器上极板上钻孔,在那个孔上方究竟有没有电场呢?

倘若你恰巧学过高斯定理,并且决定在这里调用这个高级的知识,那么你就会很快得出一个出题人不想要,甚至可能没想到的答 案。

我的血泪教训就是,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对此,大家需要记住,高考需要的知识都在课本里,除此之外的东西不要使用。还有形如“在考试中使用微积分”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请大家务必谨慎。(相信老师也一定嘱咐过大家)

准备考试时,也要相应地重视基础,一定要把书上的所有公式理解清楚,并且也要对它适用的范围有所了解。这些东西,书上都会写得非常明白,老师也会强调,跟着走就好。

倘若不了解的,一定要找老师、同学、学长学姐问明白,不要把问题留着过年。

第二点:注意答题格式。

物理和化学生物不同,会出现比较多的大题,需要考虑过程。因此,过程中有些细节请大家务必记住。

在每个未知量出现在过程中之前,都务必要交代清楚它的意义,比如说“设极板之间电场强度为E1,以垂直于极板朝向负极为正”。

要交代清楚的大概是这么几个东西:它是什么东西?它是谁的?在哪里?什么时候?方向?大小?

这里有一个技巧:在答题区的最上方留一些空白,专门用来交代过程中使用的自设符号,矢量也务必要交代清楚正方向和大小。

同时,还有一些格式性的东西,在使用某个定理、公式之前,一定要声明。比方说,在调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请务必写一句“由牛顿第二定律”。

这就如同告诉阅卷老师:“您看,这个式子不是我蒙的,是艾萨克牛顿爵士告诉我的”。倘若像我当年一样为了这种细节扣分,实属不值得。

就是这个男人(图片来自网络)

在答题时,倘若有多个小问共用同一个答题框,请务必在不同的小题之间留一段空白作为缓冲,从而让老师能更方便地找到你答题的条理。

同时,最好在完成计算之后写一句“综上”,把题目中需要求出的东西一五一十列出来。倘若题目问的是“求这里小球的加速度、在时间t内运动的路程”,便不妨在最后补一句“ 综上,本题所求加速度为…,路程为… ”。

它不会花费多少时间,但可以保证你已经完成了答题,没有漏掉某个设问,验算检查起来也比较方便。

你的分数都是阅卷老师给的,因此,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总归没有坏处。

当年这个学科曾经困扰过我很长时间,也留下过很多令人难忘的回忆。

总体而言,北京卷的化学难度并不低,并且同许多地区考卷考验记忆力的命题方向不同,它更考验你的思维质量。

第一点,依然是看书。

就比如这种地方

我至今依然记得梁凯老师讲题时,一面用手指敲着黑板,一面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 “这些都是书上的内容” 的情景。说实话,那非常令人难忘。

好吧,对他而言,似乎什么都是基本题(雾)。

书上有很多东西。当然,颜如玉、黄金屋什么的自然是没有的,但它里面有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比如说某些特殊的反应。它们会出现在注解、思考题、插图之类的地方,正所谓“魔鬼都在细节处”。

举个例子,对于置换反应,你可以问自己,书上的铜树插图为什么会有分叉?对称性破缺从何而来?尖端放电是什么?当铁棒被包裹之后反应会否继续?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只是一个例子,总之,能问的问题总归是很多的。

与此同时,也要留意书上对某些定理、约束的表述,比如说某些定理的适用条件,倘若不重视,都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时候坑你一把。

还有一些常见的反应器设计,不妨问自己:这个瓶子放在这里是干什么的?这里为什么用碱石灰而不是浓硫酸?诸如这样的细节,往往很有价值。

把它们统统认真地看一遍,认真、成体系地加以总结,在最后准备的日子里是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点:培养对题目的“感觉”。

做到这一点,未必要做特别多的题。但在我们的时代,每天一道有机大题+无机大题是很常见的做法。在拥有了一定的做题量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总结,才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那么,总结什么呢?

对于无机,或许你需要总结一下在题目中各个装置的用处,比如说碱式滴定管长什么样、浓硫酸洗气除了干燥还可以去掉氨气之类的。(书上和题目中都会有相关信息)

这样,你在应对新装置时,就会更从容、明白。

同时,还建议大家总结一些常见元素各个价态的常见化合物及其转化,这件事情我们是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做的,你们大概也有类似的小卷子。

请把它们务必留好,经常温习它们,对于培养直觉很有好处。

分享一则对话

对于有机,或许你可以总结一些常见的反应(书上可能不会提的那些),它们或许不是“正规”知识,但有时对快速打通反应路径上某个环节是有帮助的。

当然,除了实在不会回答的情况,不要把它们写在答题卡上。

与此同时,要记清楚某些常见反应的条件和常见副产物,比如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温度是多少?有什么常见的副反应?当生成的水较多时会发生什么?

为了不出错,这些总结都是很必要落实在笔头上的。

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错误,比如说反应方程式配平、忘掉H20…

鲁迅说得好,正确的答 案总是相似的,但出问题的答 案却各有各的忧愁。(鲁迅:???)

总之,只要足够认真投入,这些问题大多就会离你远去。这就需要诸位自行修正了。

生物是个有趣的学科。

第一点:依然是重视基础知识。

一定要看书,仔细地看,至少一遍。至于理由,和化学的理由差不太多,这里不再重复。

总之,在高考前最后的日子里,回归课本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对于选择题和基础填空,它们便是答题的根基。

像这样的总结,相信大家都做过

在我们那一届,老师们会专门抽出时间来发放一款名叫“基础知识测验”的产品,那个东西是很有效的,因为无论是谁,大都会错一大堆。

这些bug都是宝藏,把它总结好了,你的生物考试将绝杀。诸如什么9331、黄圆绿皱,大家可能要熟谙到形成条件反射的地步。这里暂不细讲,有关于细节的地方,听老师的比较好。

第二点,大概就是要在做题时理清思路。

在北京卷生物考试中,我们经常见到以某个科研过程为背景的题,它往往是一套题里最大的难点。

就像这个一样

“控制变量”往往是核心思路,而对照组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取都会围绕它展开。

要做对这种题,首要的便是要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这个对照试验针对的是哪个变量?怎么排除/证明它的作用?一共有哪几个可能的变量?还有哪个没有被排除?实验设计者想干啥?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 案后,把自己代入实验设计者的位置,仿佛那瓶红眼睛果蝇正在你手中的锥形瓶中飞舞,卷子上,刚刚萌发的遗传缺陷植株正在拼尽全力生长,琼脂糖电泳刚刚跑好,板子现在就放在你面前。

然后,顺着实验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自然而然,一切就有了答 案。

有一个原则,叫做“有题必有解”。你要有信心:无论是如何唬人的题目,实质上都是纸老虎。

慢下来,一点一点去掉它的伪装,你很可能会见到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因此,不要慌张。冷静下来,题目中埋伏的思路将会在你面前展开。

理综各科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有自己的一个相对庞大的知识体系,题目中的信息往往会较为冗杂。

最重要的技巧,或许就是圈画。

磨刀不误砍柴工,好好看看题目都给了你啥,又想从你那里得到啥,初始条件是什么…

而用笔画圈,就是一个克服速读遗漏,对抗分神,强行让自己把题干信息读进去的方式。

与此同时,无论考试时间是何等令人绝望,一定要记住,写字要尽量写好

一方面,整齐而又清晰的字迹是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答 案是要给人看的,过于潦草以至于无法被正确识别的字迹即使承载着正确的思路,也没有意义。

还有,就是被说了千万遍的,要验算,要淡定,要投入,以及,考完试最好不要满楼道对答 案。大家都是同学,何苦互相伤害。

对于“理综”,诸位的定义同我们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新高考体系下的诸位,“理综”指向一个科目组合方案,也就是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两个字象征着一种两个半小时内全神贯注,和教室中挂钟赛跑的紧张刺激。

虽然对于许多同学,该考的科目还是要考,但好在,你们无需面对三个科目的时间权衡,以及一些诸如“牺牲物理的化学保护法”之类的奇技淫巧,更不需要在做生物大题的时候为了有机、反应速率平衡而牵肠挂肚。

接下来几个科目就分开说好了。

高中的理科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于没有兴趣的同学们而言,或许略显乏味。

但是呢,对于读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我想可以做这样一个论断:

在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这些知识都将会派上用场。或许晚一些,或许场合令人始料未及,但抛却考试的功利诉求,它们依然是有用的。

高三,长久困在分数和考试中,我们可能会忘记一些事情。在大家被考试困扰,因为诸多原因而压力山大时,不妨静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究竟在学一些什么。

我的答 案是这样的:

我们所学的东西并非是应对考试的特化技能。它们是人类十几个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对于世界的一套较为可靠的理解和认识。

经历了无数先知穷尽一生的探索、试错、斗争,才有了我们手中的那本课本。

它们是事实,是真理,甚至就算说,它们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础石,或许也毫不为过。有了它们,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会更为客观、严肃。

或许,我还是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对身边的一切保持好奇,保持与得分无关的求知欲:对万物运行的机理,乃至于更广泛地,对真理,对知识,对我们寄身于斯的世界。

我们头脑中一定有许多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 案,我们一定要向这个世界问个明白。

这一点,希望我们不要因为考试而忘记。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