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蠢

时间:2020-05-18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蠢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蠢

人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在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路上屡屡受挫。你想要踏下心来读一本书,却在五分钟后刷起了短视频;你想要改善和爱人的关系,但又忍不住互相指责;你想让自己的职业发展更近一步,却迟迟行动不起来。

如果你也在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路上遇到了这些困惑,那么请翻开《了不起的我》这本书,它从行动、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五个层面,剖析阻碍你改变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工具和方法,构建起自我发展的完备解决方案。

本书作者陈海贤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他把诸多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实战经验相结合,打造出一套自己的全新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书中的方法,已有超过10万用户亲测有效。

下面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开启一趟发展自我的全新之旅,一起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蠢

1.用新经验取代旧经验,自我发展从改变行为开始

说到改变,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退缩。改变自我的确很困难,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自我,一个理性的自我,一个感性的自我。理性的自我驱动我们做出改变,感性的自我不愿改变。

其实,在改变的路上,我们可以利用小步子原理,先迈出一小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经验,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自问自答,假如想要的改变最终实现了,回顾整个过程,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然后就按回答开始第一步。一旦迈出第一步,有了新的行为,改变就开始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让新的行为变成新的习惯,让改变持续下去。

这时候我们需要用到的方法是,培养“环境场”。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线索能激发特定的行为,就像你了卧室就想睡觉,进了餐厅就想吃饭一样。

感性的自我对“场”很敏感,它能比理智的自我更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按线索行事。环境中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书中提到一个叫小嘉的女孩,加入了一家竞争激烈的创业公司,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才能跟上公司产品迭代的速度。因此她也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可总是做不到。一下班回家就边吃饭边看美剧,结果一集又一集,一直看到睡觉。

作者给小嘉提供了一个培养环境场的建议,在家里专门开辟一块地方,养一个小小的、专门学习和工作的“场”。在这个“场”里贴上激励自己话,作为行为的线索。

这样,在这个原本是休闲娱乐的环境中,学习就抢占了一块地盘。随着小嘉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这个“场”,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慢慢地,小嘉一进入这个“场”,就会进入学习的状态,把改变成了一种习惯。

改变就是从小事做起,用小小的成功经验给自己信心,逐步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蠢

2.开启成长型思维,推动思维的进化

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好是坏,而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

生活中,有很多思维方式限制了自我的发展。比如,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认为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说明自己能力不够,这是“僵固型思维”。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听话,孩子一旦不听话,就会很生气,这是“应该思维”。

妻子会把丈夫的“有时候不回家”说成“总是不回家”,这是“绝对化思维”。

以上这些思维方式,作者统称为防御型思维,它们阻断了我们和真实世界而的交流,引发了不良情绪,让我们停止了自我探索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让一种成长型思维来主导自我的发展。有两种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成长型思维。

第一,建立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举个例子,我想读书深造,可是没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

这时候,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钱是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就要先去挣钱。这样,我在挣钱的时候就知道我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根本不现实。于是就会放弃自己目标。

前者是创造性思维,后者是解决问题思维。哪种思维更利于自我发展,答案显而易见。

建立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环境是怎样的,能够提供是什么,然后想办法弥补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第二种是控制的两分法,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然后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做成计划,并努力把它做好。

你想要减肥,但无法控制减肥的结果,不知减肥能否成功。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眼前,最起码,你可以控制今晚的晚餐少吃一点,或者做一个本周的跑步计划。

很多看似不可控制的事情背后,都有可控制的部分,把可控的部分找出来做成计划,这样我们就有事可做,就不会一味地陷入不良情绪之中。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蠢

3.学会课题分离,在关系中发展自我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发展。

我们身边,存在很多困扰我们的关系。

在一个单位里,如果领导是个焦虑又控制欲很强的人,下属就会被他震慑住,变得唯唯诺诺。这是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家庭中,父母之间闹矛盾,让孩子在中间做传话筒,孩子夹在中间,就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让人困扰的三角关系。

我们在以上这些关系中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本性,扭曲了自我。

那么,如何解决关系问题,让关系塑造更好的自我呢?

书中,作者引用了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方法——课题分离,指的是在关系中区分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我的课题,我把我的课题做好,你的课题你负责。

作者有个好朋友,是个老好人,同事找他帮忙,有些他不愿意做,也不好意思拒绝。

用课题分离来思考,别人提出帮忙的请求,那是别人的事,而我接受还是拒绝,是我自己的事,不能因为自己难以拒绝,就抱怨同事不该提请求。

而别人如何评价我们那是别人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是自己的事,别人如何评价,不该成为我们是否拒绝的行为准则。

课题分离,让我们从关系的困扰中解脱出来,顺畅地表达自我的需求,学会拒绝,不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采取行动,自我获得了解放,关系的改善,促使自我得到良性发展。

生命是一个往回走的过程,从生到死,每个人都一样。但中间的发展过程却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

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由你决定,由你的自我发展过程决定。

结果不是意义,过程决定意义。

行为的视角、思维的视角、关系的视角等等,各个方面,你都有无限可能。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你要关心的并非起点和终点,而要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会体验。体验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挫折和欣喜,体验自我完善带来的无穷乐趣。

生命有限,而生命有限的好处也许就在于,它让你即使面对晚霞将落,也会感叹,这一刻多美!让你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是那么美!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