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互联、大数据、大物联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学校的教育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审视:大互联技术的应用,使得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变得“近”了,可以“远隔千万里,相知一瞬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更为容易地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包括对基本概念、方法的多角度认知;大物联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让学习随处发生而不仅止于课堂、学校场所,随处随时都可以有老师、同学答疑解惑,能者便可为师。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将会发生如下改变:知识易于获得,易于养成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学习在任何物理空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激发学习兴趣的虚拟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这些改变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但同时,更为重要的学习形态难以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人的思维训练难度依然存在;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各有差异;“人之为人”的心灵交流不可能“物性化”,反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激荡;真正从“心”的激发学习兴趣是艰难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健康地生长,我们必须充分理解上述技术对教育的综合影响,全面透析时下的教育生态,充分思考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路径,从而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由原来偏重于知识的教学、以“碎片化”串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向注重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形态转变,即从“知识化”教学向“思维化”教学转变。 我校一直传承优秀教育基因,重视“培养研究意识”,实施思维化教学,不断探索教学范式,形成了高品质的生长教学动力系统。主要内容如下: ——推行“低起点、小步子,引方法、勤反馈”的教学基本思路(简称LSMF教学思路)。低起点,是相对的低,尽量从学习者熟知的、容易认识的地方出发;小步子,是相对的步子,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步长设定与调节;引方法,即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或产生新的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认识;勤反馈,是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多解法、多角度、多变化、一般化、去跨界的认知。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去尝试、建立或增强学习者的信心,通过引方法、勤反馈,引导学习者迈上新台阶,逐渐行向高远。LSMF教学思路要求我们的教学由简单深度思考、多角度理解透彻展开,在每天的一点点进步中尝试探究。总之,通过有效界定学生相对于整体的动态“起点”,探索个性化成长“步子”,有效引导扎实提升,逐步“跨上台阶”,并通过有效评估和数据及时反馈,教会生长、学会生长。 ——“让我们一起想”。如何引发师生协同思维?我们的引导语是“让我们一起想”。 “想”是让学生的文科学习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想”,能让“听”和“读”由“他者知识”变为“自我思想”,而“说”和“写”可以由“被动码字”变成“主动抒发”;科学中的“想”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内容,是科学课程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我们凭我们能看见的世界,发现找寻证据,用大脑进行严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有理有据地建构起一个看不见的世界。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让师生一起想,自然地探索新知识、获得新体悟。我校的教学正是由一批陶醉于“想”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的学科教师,激情地鼓励学生们敢“想”、理智地帮助学生会“想”,并智慧地引导学生一辈子都在“想”!为了“善想”,教师俯下身来,“把自己教成学生”,和学生一起“想”。 思 维 课 堂 建 设 实 施 方案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教师独霸课堂,忘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处于机械、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绕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法,很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 2.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对过程与方法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知识与技能上,轻视对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教师只注重课本上既有的知识性内容,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内容;教师心中只有书而没有人,缺乏对学生作为人的情感因素的激发;教师重视知识整齐划一的传授,忘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单一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被边缘化。 3.过分注重课堂训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以学生一味的训练代替教师适时的引导讲解;以学生机械的做题代替学生的自主钻研和自我总结;以大剂量的习题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 4.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对实际效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的平台,成为教师个人才华、优秀学生才能表演的舞台,成为形式完美、流程完整的表演秀。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能力究竟提升的怎么样,课堂目标究竟达成了多少等,则思考较少,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思维课堂建设指导思想 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课堂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为先导,以重构课堂教学板块为载体,以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管理为保证,积极探索思维课堂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开创思维课堂建设的新局面。 三、思维课堂建设理论依据 1.国家课改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建构主义理论使人们对教学有了更深刻、更有效的认识: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地加工和转换各种信息和观念,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而非简单的知识接受。 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教学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幸福的关注等广泛内容。 3.“学习金字塔”理论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认知规律。 “塔”的每一层对应一种教学方法,并对应其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表: 塔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两周后) 塔 听讲 记住5%的学习内容 第二层 阅读 记住10%的学习内容 第三层 声音、图片 记住20%的学习内容 第四种 示范 记住30%的学习内容 第五层 小组讨论 记住50%的学习内容 第六层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记住75%的学习内容 塔 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均在30%以下,主动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均在50%以上。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才能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系统论 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指出:宇宙、自然、人类,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中。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系统科学看作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化、科学化。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所以,思维课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是一项系统工程。 四、思维课堂建设总体思路 思维课堂的深度变革,不仅要构建模式,更要以模式构建为起点,推进课堂文化建设。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没有课堂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流于表象,走向形式,最终无功而返。 建设“思维课堂文化”,必须将“思维”置于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因为它是课堂文化的高级形式,是教学价值取向、理念、目标、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环境、资源等诸多要素的优化重建后的和谐统一。 根据“思维课堂文化”的定位及要求,确定如下课堂建设的理念、原则、核心、目标。 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就是确立在课堂中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由“课堂控制”向“课堂互动”转变,由“抑制生命”向“激扬生命”转变。 原则:以学定教,以学检教。以学生的学情,确定教的内容、重点、难点、形式和方法。以学生学的效果,检验教师教的效果。 核心:夯实基础,激活思维。基础是课堂教学之本,夯实基础是激活思维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激活思维,才能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形成高品位的课堂文化氛围。 目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飞起来。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动”起来、“互动”起来;要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活起来;要让学生在“自动”、“互动”中“飞”起来,真正做到在“动”中学习,在“活”中碰撞,在“飞”中提升。 五、“六阶三核”思维课堂结构模式 六阶:指教学过程六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即预习检查、目标展示、新知研习、归纳总结、巩固拓展、预习指导。 第一阶:预习检查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检查题;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互改、互评、互查过关。 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运用听写、抽背、板演等形式进行预习检查。 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预习检查题,关注学生学习“紧张度”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易错点,组织学生对基础问题进行过关。 检查题设置要求:难度小、题量少;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体现预习的基础性原则。 第二阶:目标展示 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教学目标”。 目标制订要求:遵循“一课一得”或“几课一得”的原则,切不可“一课多得”;有考纲意识,针对考点设置目标;具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没有空话、套话。 第三阶:新知研习 教师组织学生研习新课内容(导学案上设计的有关问题),学生积极参与研习。 研习环节要求:新知研习不能变成知识的罗列,要体现研习的教学流程,要以一系列具有一定思考力和应变力的问题呈现,问题设置要体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充分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 第四阶: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思路、方法和规律。 归纳总结要求:不仅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及重点、难点、易错点,更要归纳总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对所学新知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老师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要给予点评和完善;学生完善课堂记录。 第五阶:巩固拓展 教师根据班级特点,布置《学案》上的巩固拓展题(每个班级都要布置巩固题,有的班级可以少布置或者不布置拓展题),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让3-5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板演,以备评价。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互评(方法一:先学生互评,后老师总结答案,再学生互改,互改后当堂进行统计;方法二:先老师呈现答案,后学生互改,互改后统计,再学生互评),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知识、思路、方法和规律想问题、解答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引申、拓展,努力使学生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巩固拓展要求:题目设置既要有巩固题,也要有拓展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中考题,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中考,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检验;综合性较强的拓展题目要标上“*”号,以便不同班级课堂选用;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在独立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关注学生不会的问题,但不能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第六阶:预习指导 教师布置课后预习要求,让学生明确知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成什么目标”,即预习指导要让学生达到三个明确:预习的内容、方法、要求。 三核:指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三个核心能力,即理解能力、归纳能力、运用能力。 1.理解能力 理解知识有三级水平,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够辨认和识别对象,主要表现为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认知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和具体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堂上任何问题的结论不准老师给出,必须由学生说出。解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上黑板写出答案(或实物投影学生答案),同时上黑板的人数不少于三人,然后指定3-5人上黑板点评。点评时,不仅要点评出正确与否,更要点评出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学生不能得出结论时,老师只能通过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决不可以直接给出结论。学生说出结论时,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准齐答。 2.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科,培养与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但更有其共同之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抓住问题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归纳出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思路、答题要点、处理方法等。特别是对易错问题要进行错因分析,归纳出避免出错的具体措施。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不仅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 3.运用能力 运用能力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运用已有知识与能力去解决新问题。从实际运用、综合运用、灵活运用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实际运用”是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知识的外部领域提出来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 “综合运用”是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到了至少两种基础知识或同一基础知识里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题可以比较好地将各方面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补充说明: “六阶”之间既有必然的联系,又承载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预习 检查”让教师了解学情状况,便于明确目标。“目标展示”明确课堂达成,使师生有课堂标识。“新知研习”是课堂学习的重点,是一种最本质的学习。师生通过这个环节完成对目标的达成,培养“三核”。“归纳总结”能够让学生感知课堂目标的完成状况并对课堂“三核”达成有清晰的把握程度。“巩固拓展”使课堂目标进一步强化并努力出现不同的思维碰撞。“预习指导”为下一个目标的清晰预知。 “六阶三核”课堂结构模式的精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紧张地学习,积极地质疑,主动地释疑,愉快地进步。 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所以,在使用该模式时可以根据“学科”“课型”“教学内容”等因素的不同作适当的变化。有时,可以先分散研习,最后集中归纳总结和巩固拓展。有时,可以一节课只完成某一阶或几阶,几节课完成“六阶”,但最终要达成“三核”的培养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