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次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些不合理之处: 缺乏风险意识。任何改革都有风险,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特殊的改革,它的风险尤其让人难以承受。如果要在整个县大刀阔斧推行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就应该预测到,这种大破大立的改革方法必将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 缺乏引领意识。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如果对普通教师思想上的引领、技术上的培训不到位,一味强行推进,结果可想而知。 缺乏沟通意识。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价值的多元化。教育部门与家长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家长无法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于是成为改革路上最强大的阻力。 缺乏辨别意识。教育局在推行“三疑三探”课堂模式时,还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但不是所有好的都是适合自己的,不加辨别地一味拿来,也许只会让课堂不伦不类,改革不尴不尬。 改革的价值在于促进发展,但不是任何改革都能解决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地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 试点实验,辐射带动。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说:“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改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有一个试验的过程,来确定其可能带来的结果,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因此,在推行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在改革施行一定时间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才能确定改革方案是否可行。 试点必须要有代表性,要能代表这一区域教育的总体特征。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这一学校各种可能影响教学改革效果的因素,如学校环境、生源、师资,甚至包括家长对该校作为试点的态度。在试验过程中,应有一支强有力的改革团队对试点学校、试点班级进行跟踪指导与监督,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理论引领,寻求共识。教学改革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一纸令下就可以推行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是广大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所以改革首先要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同和接受。教师要提前接受培训,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知;改革推行者要理解实际执行者的所思所想,寻找改革的共识,协助教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借助高校和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在理论上形成先导性力量,为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智力支持。还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等机构的力量,及时为教师提供学习及经验分享的机会,让教师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益处,体会改革的乐趣,增强继续推行改革的信心。 其实,改革路上,应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不是找一帮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就行。 立足本土,创新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从一个模式到另一个模式的转变,它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到另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时,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很多改革者都会选择的一种捷径。但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往往是先对自己原先的模式全盘否定。一味走着别人的路,往往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单向思维模式,立足本土,结合区域的文化特征,选择性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去“模仿”,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领导者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更需要有改革的大智慧,这样才能将改革之路走得更稳健、更宽广。(魏峰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葛亮系该院教育硕士、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