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时间:2020-03-23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浅谈核心素养的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摘要: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回应和释疑老师们所提出的能不能教?”“如何教?”“教了后如何考?的问题,让老师从可行性、实操性和可评性三个维度明白核心素养是可教”“会教”“要考的,以解决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育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素养立意 课堂教学 课堂革命

   核心素养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最早见于经合组织在2003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2014330日,教育部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提核心素养概念,并指出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两部分。20169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成果。之后,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课程标准陆续发布。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困惑和担忧,如有了三维目标,没有必要有核心素养,这会把老师们头脑搞混乱!”“这些核心素养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核心素养能不能考试,能不能检测评估?”“核心素养到底怎样教?专家们应该支招!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1],因此必须让核心素养走进课堂,把课堂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主战场核心地带。如何促进一线教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信条和使命来促进课堂变革,是当下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是课堂的实际组织者和教学主导者,再好的教育理论,如果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同、理解、内化和推行,只停留在文件的纸上和专家的口中,毫无意义。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回应和释疑老师们所提出的能不能教?”“如何教?”“教了后如何考?的问题,以解决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育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一、可教: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核心素养的提出回应了知识爆炸时代、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时代问题,即按照以往基于学科结构做中学等理论的课程发展,人类无法学完已有知识、所习得技能易过时等时代性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培育,有利于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也有利于给学生学业负担减负。因此,核心素养提出的本质是教育哲学的本体性回归,即由现代教育的知识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回归到基于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体论[2] 

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核心的特殊活动,它是培养人、引导人、孕育人的生命过程。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充分彰显和成全人的生命属性和生命意义。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一个课程目标的升级和聚焦过程,体现了对教育本质和人才素质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体现了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合理平衡。核心素养致力于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为核心素养而教应该成为教师的教育信条和行动准则。

核心素养,具体到学科则落地为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革命,需要走出知识本位学科教学,走向素养本位学科教育。然而,一线老师对核心素养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地存在怀疑。事实上每一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都在各门课程,各节课堂,各项教育中隐藏着,需要我们去挖掘。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每一项教育,都承载着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需要我们去彰显。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观课札记1] 高三教学也离不开核心素养培育

今天听语文组杨元林老师的课,下课后,我请杨老师把PPT回到我指定处,然后我给他拍一张照片。他很惊讶,问:毛校长,你为什么要拍这一页PPT我笑着说:之所以选择这一页,是向您致敬!

尽管是高三试卷评讲课,他依然在有意识地挖掘试题中的立德树人意蕴。他在评讲文言文断句试题后,采用《中论.修本》中的语句来进行巩固训练。该文短小精悍,思想深邃,针对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得出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守其所志而已矣的结论。杨老师在训练学生断句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思辨行善行恶,让学生自然体会到行善的重要性,提升了道德判断力,从而行无言之教。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文言文断句就是训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中论》,就在开展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善即是美德,向善修德的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由此看来,杨老师是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很好,充分体现了高三试卷评讲课也可以展开核心素养培育,也必须依据核心素养培育来抓好高三复习。

杨老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说道:没想到小小的一个教学举动,竟被毛校长说出这么多道理!当然,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就成长不好,连考试也考不好!

   这说明,教师在平时教学时,都已在培育核心素养,只是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教师需要通过对话体验反省的过程来澄明和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贯通,从而提升实践智慧,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二、会教:核心素养的实操性

一线老师们认为,有的核心素养是能教的,如技术运用、人文积淀等。有的核心素养是可以训练的,如理性思维、自我管理等。有的核心素养是难以教也难以训练的,如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等。其实,老师们的这些困惑背后暗含了他们的一个认识误区,教育就是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示范你模仿!教育,不能把内涵丰富的教育窄化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把形式多样的教育窄化为课堂教学和考试训练。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教学若不进行道德教育,则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无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宋代儒家周敦颐所提出的文以载道,亦有类似含义。这说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情感涵养、道德熏陶、思维启迪等,从来没有单独实施,也从来无法单独实施,他们都随时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首先,挖掘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资源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现已成为老师们认同的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拘泥于教材,受限于书本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在现代课程观眼中,凡是能用于我们去实现教育目的的素材都是课程资源,而非仅仅课本,善假于物的老师就深谙其中的价值和窍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现象、科技发展动态、历史事件和时政新闻等等,都可以引入到课堂中而为我所用。

[观课札记2] 课程资源很丰富,看你会不会用

地理组郑洪老师今天所上的水循环一课,生活味特浓,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就看你的是否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和课程意识。

所在城市和社区是课程资源。郑老师把成都看海和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反面和正面的例子,让学生用水循环知识来分析。

所在学校是课程资源。郑老师要求运用水循环知识对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曦园提出改造方案。

教师自身是课程资源。郑老师把自己在暴雨中行走的痛苦经历做了分享,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好水循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证据等等。

教师即课程,教育的素材随处都有,作为教育有心人,要善于把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过程巧妙地融合起来,既能增强教学的情趣性,也能增进师生情感,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意味着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处处有课程资源,就看你看不看得到,会不会用。

  其次,优化教学方法,再造教学流程

解决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和资源问题,相当于手中有了刀剑等武器,但没有拳法剑诀等诀窍,也是无济于事的。教育,不但要教好的东西,还需要教好,核心素养培育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上下功夫。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观课札记3]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今天的林老师看似很悠闲,自己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师生共同表演

林老师进行作文评讲,主要解决学生论证的问题。

首先,她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以评卷老师的身份指出其他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是网阅用的答题卡,学生看的都是原生态的答题卡,看不到老师的评分,很考验学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林老师将学生指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共计11个。然后统计出两大突出问题:论据不充实和观点不明确。

问题是学生自己到的,而非老师直接根据教学经验出来的,自然学生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了。

林老师又和同学一道来分析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她没有去显示自己有多高明,直端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而是把问题球抛给了学生。她把在阅卷中收集到的2篇本班佳作和1篇其他班的佳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和品鉴后,针对两个集中的问题谈如何解决,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不足,或者常见的问题,然后通过自我感悟以及佳作品鉴等方式,去寻找和生成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参与度高。林老师循循善诱,充分体现了启迪有方的课堂文化,很好地去培养有思想会思考的学生

好食材还需要好厨艺,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不但能保证食材的营养不流失,实现预定的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厨艺本身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老师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方式和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思维训练。老师表达观点和引导方向,本身就是价值观引领和道德判断力的训练。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关怀和尊重学生就是在进行人文情怀的熏陶。认真板书,也可进行审美教育和习惯养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链条上的珠子,一颗珠子不好会影响整个链条的成色和品质。老师们千万不要以为所做的事不起眼,不紧要,而大而化之,随意粗糙。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第三,注重情境设置,强化学科整合

陶行知指出,读书不如用书[4],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本身是基于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非常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个目的,一要注重通过情境设置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二要加强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割裂的壁垒,触及学科本质。

[观课札记4] 在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在习题中学习

今天物理青年教师邱明章在高一五班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让我惊喜连连!

第一步,邱老师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泡沫混凝土在跑道上的应用

为了使偏离跑道的飞机能够安全停下来,材料工程师们研究出一新型材料——泡沫混凝土,用它铺设机场跑道周围的地面。这种材料的坚硬程度依飞机重力而设计:它足够坚硬,可以承载各种车辆在上面行驶;它又十分脆弱,无法承受飞机的重压。当飞机意外闯入用它铺设的地面时,接触轮子的部分便会立刻柔软的碎裂、坍塌下去,飞机的轮子犹如在农田翻地的犁,在地面上拖出几条深沟。在阻力作用下飞机安全地慢慢停下来,乘客不会受到伤害。

第二步,邱老师根据情境建构了一个物理模型:求位移的物理题

如果一架质量为1.75×105kg的飞机,冲出跑道时的速度是27m/s,在泡沫混凝土地面前进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为5.25×105N,当它安全停止时,轮子在路面出的沟有多长?

第三步,邱老师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型:有关机场跑道的安全性涉及哪些因素

有关机场跑道的安全性涉及跑道的长宽度、纵横向的坡度,表面摩擦因数和安全区、缓冲区等诸多方面,力学知识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

这样以来,邱老师建构了三段式教学模型:生活情境——问题模型——思维模型,摆脱了物理教学中的介绍公式例题示范巩固练习课堂检测学科教学模式,而是深入物理的学科本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学科教育。同时,邱老师的情境设置没有停留在情境激趣的层面,而是延展为在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而在问题教学理念下,邱老师又没有局限于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演绎为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因素思维法

一位青年教师,有如此深邃的思考,善于用连环计,真的让人惊喜连连。

    核心素养培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既需要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和丰富情境,还需要老师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而不是局限于本学科或该领域。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就明确指出: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5]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加强教学的整合性,打通知识体系的任督二脉,实行融合式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三、要考:核心素养的可评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表面上是素养立意,其背后实是育人立意。教育的初心是育人,以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而不是以功利的名次和物化的分数为目的。然而,中高考指挥棒毕竟是客观存在,摆在一线教师的面前,绕不开躲不过,他们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选择和平衡上,还需要政策和专家基于人性和良知进行考量和引导。让老师们明白,核心素养不但要考,而且能考,不注重核心素养培育,你的教学业绩可定好不了,此时老师们才会打起十二分精力正视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明确提出,高考的命题将从三个方面去着手:聚焦立德树人,上好一课堂,着力凸显价值引领注重服务选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积极引导教学,树好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质教育[6] ,做到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这给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核心素养不但要考,还能考

                              浅谈核心素养的“考”与“教”

[观课札记5] 无法量化的素养也能考

    今天和高三语文教师郑文书坐在一起听课,这是一节试卷评讲课。为了更好地听课,我把郑老师手里的试卷借来看一看,发现郑老师试卷上有很多批注,既有解题错误的学生名单和犯错形式,也有评讲时需要的资料和习题,还有给学生的建议和策略,非常用心。

随手翻到作文题时,我习惯性地仔细阅读起来。该作文题以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以23年的坚持和努力,将一个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天眼’”的朴素愿望变成了国之重器的事迹为素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启发和感悟。命题的形式和素材中规中矩,但郑老师在试卷上写出他评卷时关注的要素让我肃然起敬:

1、坚持和努力。2、敢想和实干。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4、中国科学的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郑老师没有写作文评卷中的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等常用语,而是强调南仁东研究员的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等在作文中的表达。

我把这个困惑和惊讶求教于郑老师,他郑重地说:毛校长,现在的高考作文,已今非昔比了。人文素养不高,人格修养不够的人,语文考试将会很困难!

课后,我又把郑老师的这番感慨告知作文的命题人杨元林老师,他表示认同郑老师的观点,并说:不仅仅是在课堂中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在习题中也要如此。我们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考出一个好的分数,更要通过考试的导向来教会学生做人,进行全人教育!

大家过去常说,人的情绪情感、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是看不见的东西,是纸笔无法考试的,其实是错的,现在高考试题在进化,考核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和深刻,我们要对高考另眼相待,走出把高考等同于科举考试的认识误区。

    中国高考之所以能存在,其合理性不仅仅是公平,更重要的是其试题能的测试功能越来越强大,测试方式越来越完善。现在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改革,由选分进化为选人,越来越走向陶行知先生所期待的创造的考成,而非杀人的会考” [7]。如果我们再用科举考试的弊端来简单类推现在的中国高考,这是极不公允的,也是极不负责的。每一项核心素养基本要点,都可以通过试题去测试。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赢不了明天,唯分数抓分数是抓不起分数,必须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升建立在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之上。

   总之,核心素养培育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解决好一线教师关于能不能教?”“如何教?”“教了后如何考?的问题,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培育核心素养,从而让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扎根和开花,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更好地生长和绽放。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7-9-8.

[2] 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J].教育研究,20177):15.

[3]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4]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 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9.

[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 .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

[6] 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N].中国教育报, 2018-3-3.

[7]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 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0.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