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时间:2020-03-23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中学对电化学的介绍是非常浅的,以至于有时学生一些突发奇想的问题,连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有的时候是老师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把原因简单、准确地表达出来;有的时候是连老师自己也不曾学过、不知道。这里先推荐几本比较好的参考书:《电化学原理》(北航的李荻主编)、《腐蚀电化学原理》(曹楚南院士主编的经典教材)、《金属腐蚀手册》(老一辈研究腐蚀的专家团队担任编委)。另外国外的两本经典电化学教科书,个人感觉看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推荐等这三本书看完之后再看--《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其应用》(巴德)、《电化学》(哈曼等人)。

     以下归纳几个常见的问题及其解析。

1.什么时候是阴阳极,什么时候用正负极?

     很多人觉得已经了解了,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经约定俗成电解池和金属腐蚀的时候用阴、阳极;而原电池用正、负极。但是难道原电池不能用阴、阳极来表示吗?

     不是的。阴、阳极是从电极反应的角度,按电极上的得失电子情况进行定义的;而正负极则是物理上从电流的角度对两个电极进行定义的。这两种称谓只是角度不同。因此,常见的练习中,有题目判断电极情况的时候,要求原电池一定写“正极”、“负极”,而不能用”阴极“、”阳极“的做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所以,下文中不管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都将使用”阴极“、”阳极“进行称谓。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2.一个电极反应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是如何的呢?

      电极反应一定是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一个电极反应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反应物从(本体)溶液中向电极表面传质(比如扩散);

      2)电极反应物吸附在电极表面,或通过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转化为其他的微粒而吸附在电极表面,称为前置的表面转化;

      3)电子转移过程,电化学步骤;

      4)生成物从电极表面脱附,或通过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转变为其他微粒从电极表面脱附,称为随后的表面转化;

      5)从电极附近向(本体)溶液传质,或生成新的相(如固体沉淀、气体等)。

      步骤(1)、(3)、(5)是每个电化学反应都必须的步骤,步骤(2)、(4)则有的电化学反应可能会涉及到。

3.电极反应的微观过程,会有哪些阻碍因素?

      上述的电极过程是连续的,其中比较慢的一个步骤成为控制整个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即速控步。不同的情况下,速控步可能会不一样。

      如果反应物从(本体)溶液向电极表面的传质比较慢,步骤(1)成为速控步,则称为扩散控制。一定条件下,严重阻碍电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如果反应物在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过程比较慢,步骤(3)成为速控步,则称为反应控制。一定条件下,严重影响到电化学反应的发生的情况,成为电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是比较常见的。有的时候,生成物很难从电极表面脱附,并影响到其他步骤的发生,此时的情况称为电阻极化。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4.一个电极上如果有多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是否有先后顺序?

      根据优先放电理论,溶液中氧化性强的物质先发生阴极反应;还原性强的物质先发生阳极反应。可见,是有先后顺序的。(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没有获得学界认可的“曹天叙电解理论”。这个理论在许多电化学实验中不能得到支持。不少循环伏安等电化学实验方法,可以探究电极反应的机理,有兴趣可以检索各大数据库进行阅读。千万不要被这个不科学的“曹天叙电解理论”蒙蔽了。)

      虽然优先放电理论中提到电极反应有先后顺序,但是在实际电化学反应中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一点“阴阳极的反应等当进行”(得失电子守恒)。阴极和阳极的反应在不同的区域发生,其速率会互相影响。如果一个阴极反应和一个阳极反应速率相等,则其他的阴极反应或阳极反应,均要排队等候。但优先的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不能等当的时候,就会同时出现副反应。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往铁片上滴一滴稀盐酸。那么铁上会有几个电极反应呢?即使是纯铁(腐蚀速率很慢),表面也一定同时有铁失去电子和氧化剂得电子(反应必须发生在铁与溶液的界面上),这两种得失电子相反的电极耦合。因此,此时的纯铁是一个二重电极,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都在同一个表面发生。当然阴极和阳极的反应是等当进行的。

      但是,其中的阴极反应有两种可能性:可以是氢离子得电子,也可以是氧气得电子。一般情况下,氧气的氧化性(或者说电极电势)大于氢离子。所以这里就会出现一个理解上的问题:既然氧气氧化性强,却为何在酸性较强的情况下,铁主要发生析氢腐蚀呢?

      这要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简单分析。

      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即使这样,氧气的电极电势仍大于通常情况下的氢离子),在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时候,电极附近的氧气被消耗完毕后,需要等待其他氧气分子继续溶解并向电极表面扩散,因此容易发生浓差极化。而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的失去电子的速率比较快。金属能较快地提供大量电子,氧气却不能及时获取这些电子,则会由另一种氧化剂来协助,即氢离子同时参加反应。若溶液的酸性较强(pH<3),氢离子一般是不容易发生浓差极化的,其反应速率也是比较快的。因而酸性较强的时候,我们会观察到氢离子的得电子速率大大超过氧气的得电子速率,即明显观察到析氢腐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氧气也参与反应,只是其速率相对慢了许多,而不在主要现象中)。

      若溶液的酸性较强(pH>3),氢离子可能会发生浓差极化的,其反应速率就相对慢了。若氧气的反应速率相对较快(比如水膜很薄,氧气能快速溶解并传质到电极表面、或往溶液中鼓入氧气等情况)时,我们会观察到氧气的得电子速率超过氢离子的得电子速率,即明显观察到吸氧腐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氢离子也可能参与反应,除非氢离子不能氧化该金属)。

      这就是为何书本中说,铁在强酸性下主要发生析氢腐蚀,而弱酸性、中性、碱性下,主要发生吸氧腐蚀。这是一个电极上同时发生两种阴极反应的例子。这里两个阴极反应就不是先后顺序,而是主次关系了。

      另外,在电解池中这种先后顺序和主从关系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以下问题。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5.电解氯化亚铁溶液,两个电极上分别是什么反应?

      在中学的不少师生眼里,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似乎非常重要。确实离子移动起到了导电的作用,但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电极过程的步骤(1)中,扩散传质其实有三种方式:扩散;对流;电迁移。扩散,其实是指溶液中如果存在浓度梯度,则溶质会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区域转移;对流,指局部浓度不均、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等时候,自发地相互对流,或搅拌(外加的搅拌或产生气泡的搅拌作用);电迁移,指阴阳离子在电场下定向移动。所有的原电池或电解池中,这三种传质方式都会同时存在,但根据不同情况,最主要的方式不一样。需要指出的是,当电解质浓度不太稀的时候,电迁移是可以忽略的。换一句话来说,溶液的浓度不是很稀的话,电迁移不会造成浓差极化的——阳极附近不会缺少阳离子,阴极附近也不会缺少阴离子的。

      现在需要解决第二个困扰,阳离子能否在阳极放电,阴离子能否在阴极放电?

      有人觉得阳极附近的紧密吸附层(stern层)带正电(根据双电层理论:阳极表面带负电,而紧挨着阳极表面的溶液带正电。由于没有搜到合适的图,请自行下图中将正负电荷的符号交换一下,进行理解)。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这个带正电的吸附层会对从远处传质过来的阳离子,产生排斥作用,因而Fe2+难以靠近阳极表面。从而认为Fe2+不能直接在阳极放电。虽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本电化学的书籍(甚至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书)提到“阳离子不能在阳极放电,阴离子不能在阴极放电”的观点。

      那么在电化学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就需要借助上面所说的电极过程的步骤(2)——“前置的表面转化”。Fe2+可以在溶液中水解为FeOH+FeOH2[FeOH4]2-等微粒,来降低正电荷,换取靠近阳极的机会。这里不需要考虑这些微粒在溶液中的数量和寿命问题,因为只需要让FeII)顺利地吸附上电极表面,这些微粒的使命就完成了。

      那现在两个问题都解决了:1、不是极稀的氯化亚铁溶液,阳极不缺Fe2+2Fe2+可以在电极表面放电。阳极有两个反应可供选择:要么氧化Fe2+,要么氧化Cl—。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按还原性(电极电势)Fe2+先被氧化,但如果电流密度很大(电流密度是表现一个电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电流除以电极反应的表面积),阳极的反应速率要求很快,Fe2+失去的电子不足以达到这个电流密度的时候,就需要Cl-来帮忙,共同失去电子使阳极的反应速率能等于阴极的反应速率。

      所以我们进行实验地时候,低电压(低于使氯离子失去电子的电压),只是Fe2+优先放电;而电压逐渐增大时(开始高于使氯离子失去电子的电压),但Fe2+失去电子的速率能等于阴极得电子的速率,则氯离子也不放电;电压增大到比较高的时候,Fe2+发生极化,速率不能与阴极等当,那么氯离子也同时参加了反应。

      比阳极简单一些的阴极反应也是如此,如果Fe2+电极电势大于氢离子,则Fe2+先放电;反之,氢离子先放电。如果电流密度太大了,则同时放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产生氢气气泡的时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铁在电极表面的析出。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6.电解重铬酸钾废水的案例,重铬酸根为什么不在阴极放电?

      在不少习题中,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阴极必须书写:2H+ +2e-=H2g.因而就发生了不少老师很难解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重铬酸根不在阴极放电?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谁说重铬酸根不在阴极放电?只是其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极化而速率极慢。(当然有些时候速率极慢会被认为不反应,比如较强酸性下的铁,如果说不发生吸氧腐蚀,虽然不够严谨,但确实与析氢腐蚀的速率相差到了可以忽视的地步。)

     那么这个重铬酸钾废水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虽说是废水但是其重铬酸钾的浓度是很稀的(一般小于10^-3mol/L),处理后的排放标准为小于10^-5mol/L。如果重铬酸钾含量太高就不适合电解法处理了。

     那么,现在注意到这个很稀的重铬酸根浓度,这是很容易发生浓差极化的。所以阴极附近容易缺少重铬酸根离子,而并非它不愿意放电。(当然,如果碰撞机会合适的,也不是不能偶尔在阴极表面发生一些电化学反应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废水必须加酸酸化,重铬酸根不管怎么被还原(电极表面上或溶液中氧化Fe2+),都必须大量的氢离子,该氧化还原的半反应为: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因此,溶液的酸性是比较强的,所以在重铬酸根容易发生浓差极化的时候,氢离子就承担起了阴极反应的重任。

      在对学生解释的时候,千万不能说因为重铬酸根是阴离子所以不能在阴极放电(否则就无法解释电解氯化亚铁溶液的阳极反应了),而应该说其浓度太低了,根据碰撞理论,在阴极大量反应的只能是氢离子。可以稍微和学生提一下,电极反应必须在电极表面发生,所以重铬酸根在电极表面上发生碰撞的机会小,但是与Fe2+的碰撞在溶液中,处处可以发生,因此当电解一段时间之后,Fe2+浓度增大后,可以较快地还原重铬酸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我做过,其结果并非题目中说的重铬酸根在阳极氧化Fe2+。而是电解一段时间(我是500ml0.001mol/L重铬酸钾溶液3V电解了半小时)后,溶液搅拌一下,就迅速褪色;不搅拌的话,一个小时也不见褪色。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7.如何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是学生最头疼的,即使到了高三,有的学生也是判断不清而强记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即使我们心里清楚,影响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因素有温度、浓度等,但是为了考试,还是不得不给出一个顺序。但是这个顺序有多不靠谱呢?有的老师心里也没有底。

      比如,Cl2aq)和HClOaq)的氧化性大小?如果是根据方程式:Cl2aq+H2O=可逆=HCl+HClO,可以得出Cl2aq)的氧化性大于HClO;但是E^θ(Cl2/Cl-)=1.36VE^θ(HClO/Cl-)=1.49VE^θ(HClO/Cl2)=1.63V,可见HClO的氧化性大于Cl2aq)。这是为什么呢?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由于氯气和次氯酸的标准电极电势相差不大,反应可逆。生成的次氯酸比较少、浓度低,因而实际上溶液中次氯酸的条件电极电势(根据能斯特方程式可以计算)是低于氯气的。这是浓度的缘故,使得氧化性在不同的时候,顺序不同。

      再比如,有个很经常会遇到,但是可能不少师生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氧气和氯气的氧化性大小?这个强弱顺序的判断,有不少结论和证据,这里不能完全归纳,只列举一、二。

     有的人,从氯气通入水中无法氧化水,以适当的电压(稍大于氯离子放电的电压)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时候,出来的是氯气而不是氧气,推出氯气的氧化性小于氧气。这两个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能用电极电势进行解释(电极电势只适合于解释溶液中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首先,氯气的标准电极电势大于氧气(但相差不大),但是电极电势是一个热力学参数,无法用于解释动力学上的速率问题。在《无机化学丛书。第六卷》,提到,在某pH下,不管Cl2Br2I2在水溶液中都是可以氧化水生成氧气的。只是这个速率非常慢,并伴随卤素的歧化反应,因而很难观察到明显现象。所以这个“无法氧化”只是说明了反应的动力学上的困难,而氧化性则依然是氯气大于氧气。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时候,是由于氧气在电极上析出,一般都会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电化学极化等),也是动力学上的困难。因此,不能据此判断氯气氧化性小于氧气。

      所以,在水溶液中,通常是氯气的氧化性大于氧气的(根据电极电势判断)。

      那不在水溶液中呢?此时不能使用电极电势进行判断,可以借助自由能的大小进行判断。生成自由能是单质间反应能力强弱的一个标度,生成自由能越负,化合物的能量越低。若氧化物的生成自由能低于氯化物的,说明常温下氧气可以置换出该氯化物中的氯生成氧化物和氯气。若生成自由能为正,表明常温下该化合物不能通过稳定单质间的化合生成。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关于电化学的学习总结

     可见,多数非溶液情况下,氧气的氧化性大于氯气。原因有:1 氧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与同样半径小电荷高的阳离子结合的晶格能高;2 氧在分子中可以成双键或共轭大π键结构,在中心原子相同配位数的情况下能形成更多的化学键,降低能量。

      所以氯气和氧气哪个氧化性强需要看环境和反应物,单纯说哪种氧化性强是片面的。而使用价态或元素电负性来判断则是毫无依据的。(以上蓝色部分引自周公的一个帖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在中学经常有人问,为什么Fe2+不如Fe3+稳定?铜离子比亚铜离子稳定?也是类似于氧气和氯气氧化性强弱的问题。

因为判断稳定性,也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不能绝对说“Fe2+不如Fe3+稳定”、“铜离子比亚铜离子稳定”。结构只能说明部分问题,稳定性还需要看具体的情况,如晶格能、水合能等,甚至与之配位的配体(这里是广义的配位,可以从软硬酸碱理论来解释,不仅指配合物。)是什么也能显著地影响到稳定性。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