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写作|高考横式结构范文四篇

时间:2020-03-21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优秀作文1】

分数背后的隐忧

这张漫画生动地反映出中国教育值得深思的现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杆。分数优,给予奖赏;分数差,施以惩罚。考试分数,决定着孩子的喜怒哀乐,左右着家长的情感态度。

毫不夸张地说,时下人们对分数的重视程度,已经无以复加,也远远超过了分数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价值,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过度强调分数,加重孩子心理压力。

重视学业水平,鼓励孩子学习,本身无可非议。但是,过度强调分数的作用,甚至把它当作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是极不科学的。学校动辄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家长对考试成绩较差或者略有下降的孩子施以拳脚,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能适得其反。现实生活里,许多孩子焦虑、易怒,甚至因此而厌学、辍学,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在医院的心理门诊,排队咨询的中学生也日趋增加。在令人痛心的现实面前,希望各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反思自己的言行。

过度强调分数,影响孩子个性发展。

不可否认,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兴趣、爱好的差异。根据孩子的个性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抉择。然而,当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甚至不惜为此砍掉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这种做法完全是在与之背道而驰。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还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社会的需求,开设诗、书、礼、乐、射、御等课程。德国在初等教育环节,就开设大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早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中外科学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的家庭、学校深思和借鉴。

过度重视分数,损害孩子道德修养。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可见古人对“修德”的重视程度。当今中国,赋予“德”以新的意义,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基本内涵。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核心价值不敌考试分数,造成许多青少年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严重,道德观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判决复旦研究生林浩森的法槌刚刚落下,却又惊闻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的血案……不过,细细想来,此二人又何尝不是分数教育的受害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不可追,”极端的应试教育,以分数论优劣的错误做法,流水线式的超级学校试题训练模式,可以休矣!

【点评】结构清晰。形式上是并列式,内容上逐层深入,加重心理压力、影响个性发展、损害道德修养,危害一一列举,凸显中心论点。

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论据都用到了,而且列举复旦投毒与北大弑母两个恶性案件,贴近现实,论据充分。

观点鲜明。开篇开宗明义,结尾简洁有力。敢于说出心里话。

内容20+表达19+发展20=总分59

【优秀作文2】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白绸子黑缎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激昂豪放的演奏,铿锵有力的唱腔,奏响在白鹿原上,奏响进观众心中,老腔,带着它流传千年的民族特色,震撼着我们。

老腔,以其元气淋漓的情感震撼我们。

毕加索说:“艺术家就像是个装满情感的容器,这些情感可能来自天空,来自大地,来自一片纸屑,一抹人影,甚至是一张蜘蛛网。”老腔的演奏者们,呐喊着他们的生活,表演着他们生活中的感受。老腔中的风土民情正是来源于他们最质朴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村田野是他们的灵感之地,扶犁耕地是他们的灵感之源。一支老腔,唱出的是陕西人的豪迈风情。

老腔,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震撼我们。

皮影、梆子、月琴,这些都是演奏一支老腔最简单的组成部分。面色凝重的老艺人的一声嘶吼,带领观众领略陕西独特的民俗气息。那独具匠心的演唱方式,别具一格的声韵唱腔,充满了悲壮苍凉之感。老艺人们用生命去表演,唱出了慷慨激昂和铿锵有力的生命之歌,带给观众超越年龄界限,超越艺术本身的深深震撼。

老腔,以其厚重的文化气息震撼我们。

享有“中国戏曲界的活化石”“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等盛誉的老腔,富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老腔,承续了古老的西陲原始戏剧艺术,是我们最早的原始戏剧之一。流动的音符,从船工号子的声声呐喊中迸发而出,老腔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世代流传,经久不息。

文化是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智慧,是祖辈们呕心沥血的结晶,然而时代的进步却在一步步侵蚀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京剧风华正在淡去,皮影戏面临无人传承的危机……正在消逝的文化,令人痛惜。

宋儒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文化,则是关乎民族的兴衰。因此,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更要勇于担当,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肩负起文化传承之大任。

“不怕汗珠子摔八瓣,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老腔的声声嘶吼,令人震撼。

【点评】起笔引用《关中古歌》的唱词,先声夺人,也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运用并列式,结构清晰,论证逐步深入。谈及文化传承问题,引人深思。引用张载之言,画龙点睛。整篇文章都是在解题,回答了三个理由,五次点题。

附【2016北京高考作文试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直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优秀作文3】

寻一缕墨香

我常于万籁俱寂之际,伴一盏孤灯,执书一卷,寻那一缕墨香,领略古圣今贤的智慧。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进行多种方式阅读。可我仍钟情于纸质阅读。纸的温度、墨的芳香,拉近了我与先贤的距离。墨香中,我看到他们缓缓走来。

寻一缕墨香,我看到他出将入相、力挽狂澜。

范仲淹、于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到边疆作战。帝王案前劾章百千,中军帐里挑灯连夜。不被理解的抑郁与思念故园的悲苦全化作两行清泪。他却毫不动摇,仍未国家和人民执着坚守,不辞辛苦地操劳,终于击溃敌军,捍卫了边疆的安宁。范仲淹,是你教会了我面对国难,挺身而出,奔驰在前。寻一缕墨香,我懂得了忠诚坚守、责任担当。

寻一缕墨香,我看到他飘然而去、梦寄江流。

苏东坡,明月都已忘记第几次目睹你踏上小舟,驶向放逐之地。然而纵然是“诟辱通宵不忍闻”的惨痛经历也没能将他击垮,反而使他愈加乐观旷达。他泛舟游赤壁。周身的宁静一如他内心的淡泊,他写下了《赤壁赋》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东坡,你教会了我面对挫折,乐观旷达,百折不挠。

寻一缕墨香,我懂得了淡泊宁静、宠辱不惊。

寻一缕墨香,我看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谭嗣同在狱中振臂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种决心以自己的热血警醒麻木民众的精神,可谓振聋发聩;鲁迅在小像上以诗明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那种甘愿牺牲自我,唤起民族觉醒的情怀,可谓荡气回肠;毛泽东在家乡湘潭庄严宣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那种励志报效祖国的豪情响彻云霄……先辈们告诉我,好男儿当壮志凌云,气贯长虹。寻一缕墨香,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爱国精神,赤子情怀。

我庆幸自己可以在青少年时期即与古圣今贤为伴,感受他们的心跳,触摸他们的灵魂。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愿以此明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墨的芳香,纸的温度使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每天,置身书籍之中,享受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充实了青春,丰盈了生命。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4】

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优秀作文5 】

中国一隅,美在乡村

湖南一考生

巍巍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洗练,沉淀。传统文化灿若繁星,熠熠生辉。中国之美,美在和,美在礼。但在中国地图上,在山川与河流的走向中,与黄土地最接近的是乡村。昨日,中国以经济强国,文化大国示人;今日,中国一隅,美在乡村。

乡村之美,美在发展。

回望历史,风云涌动的年代,南海边的小渔村还被困于层层铁丝网之中,一夜间,高楼林立,绿树成阴。乡村,似乎在中国的发展上一跃成为最大的潜力股。当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深入人心;当淳朴的民风与新奇的外界产生碰撞产生火花;当说起“生活在别处,天堂在远方”时,乡村竟成为了人们远离尘嚣、享受生活的首选。你一定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那些崎岖的小路被宽阔的水泥路替代;那些在历史中渐渐隐没的古镇,有一天被更多的人欣赏,记录;那些曾经落后的养老院开始创新,实现网上医疗;一批批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如今让我们惊叹的美丽乡村已不止是老牛与水车、稻田与落日,不止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座“边城”。发展,为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丽。

乡村之美,美在文化。

当茶余饭后,人们不再只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三五成群,走出家门,走进广场,伴随着律动的音乐,自信地跳起舞。这是中国大街小巷尤其乡村最为常见的一幅生活图景。你知道的,“广场舞”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一种民间文化。从中国古代开始,诗、乐、舞自是一家,舞蹈源于生活,当人们沉浸在轻松自然的舞姿里,潇洒恣意的节奏中,你不难读懂中国,那是种“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而乡村图书馆的出现,让人们在强健体魄之余,也拥有更独立的精神,更自由的思想。这样的乡村文化,是自信的,是满足的。

乡村之美,美在回味。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乡村的美在发展,但仍自有一番深入人心的美。这种美,根植于广袤的土地几千年,来源于生于此、长于此的智慧的人民,它就是“民以食为天”中的美食。中国人讲究吃,吃的花样多。食材、烹法、搭配、菜系,皆是讲究。你一定看过那部精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天涯何方,总难忘却家乡的味道。洞庭湖的野生鱼、昆明大山的菌、湘西的腊肉、兰州的拉面、四川的钵钵鸡,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那种滋味儿,酸甜苦辣,刺激味蕾的同时,让你深刻地记得这是乡味儿,是传统美食的味儿,亦是人生的味儿。于中国人而言,美食不仅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能代表对文化的虔诚,对上天馈赠的感恩,对情感的交流。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朋友,乡村亦是“美而不言”,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发展缩影,见微知著,中国大美如斯。

[点评] 文章选择了“美丽乡村”这一关键词为主要写作对象,将其他两个关键词“广场舞”“中华美食”融入这一主题之中,从三个方面表现乡村之美。写作时,作者把每一部分内容都写得非常丰富,使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乡村之美。每一个主体内容,作者都以一句话提示写作中心,然后具体分析,这样就使结构清晰,内容集中,主题突出。一个高考考生,竟然能够以名家的口吻,表达对乡村之美的深层认识,难能可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