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话应该是达尔文说的)。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1.“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贝特朗·罗素 2.“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查尔斯·达尔文 3.“最好的,缺乏说服力,而最糟糕的,是充满激情的强度。”——W.B.叶芝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达克效应”的体现。 达克效应在百度百科中这么解释: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贝特朗·罗素也对此表达过自己的观点: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总对事情确信无疑,超级自信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贝特朗·罗素对达克效应的评价,似乎和【现在排在热榜三】的问题有一种巧妙绝伦的关联。 因为当一个公共事件出现之后,学霸们不会依据事件在第一时间给出的情绪作出评价。 他们会先考虑存在信息偏差和信息壁垒的情况,然后尝试通过信息收集来修正完善意见——就像贝特朗·罗素所说的,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霸们的不评价不是故作姿态,而是真的认为自己的知识有限,在未知面前实在不值得一提。 而那些“不假思索”、“毫不顾忌”,且对自己超级自信容不得半点别人对他有意见的人,往往会对网上某一公开事件“口若悬河”、“翻江倒海”。殊不知他们自己已经中了「达克效应」的毒。不要以为达克效应在我们生活中不常见。 一个高中都没上过的人会对医院的诊断结果有意义,甚至与医生据理力争。 前段时间的孙文斌一案,大家很快就忘了吗?我tm 写到这真的好气,贴几张图大家自己感受吧,不多说了。 我把事件的链接放下面,大家可以看看。 歹毒,95 岁患者家属“砍死”女医生:老人死了“你们”都别想活! 此外,达克效应在「赌博领域」也特常见,新手们总是认为自己手握一手好牌,比专业的扑克牌玩家还厉害。不管赔率多少,对方实力如何,是否有暗箱操作,他们只会想着一定会赢,而当他们输了只会埋怨运气不好,永远认识不到自己实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以前,或许会因为认知偏差,最多做一些囧事,好笑又有趣。但上面这些能登上达克效应 TOP 排行榜的活生生的例子,不得不令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