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未来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建华表示,世界在改变,教育也一直在变。但要实现整个教育的改变实际非常困难,且各个学校也都有自身不同的改变方式,因此要实现教育改革,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五大共识”,方能一鼓作气,实现巨变。 01教师应该敬畏教育,敬畏责任,热爱教育,勇于担责,团结合作 不管教育工作者的意愿如何,不管未来教育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教师在学校给予学生的东西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也会影响国家的未来,甚至影响世界的未来。因此全体教育工作都应该有一个共识:教师应该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在影响学生。学校的每一个决定和政策也都在传达信息,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国家的未来。 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埋怨,要知道现在所创造的教育文化,不管是追求卓越还是甘于平庸,都对下一代的未来有着巨大影响,都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敬畏教育、敬畏自己承担的责任,更应该热爱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做好。教育改革很难,但是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把教育做好,一定是会成功的。 02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心,而不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工具 在AlphaGo战胜围棋天才之后,苹果CEO库克曾提出他并不担心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他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因此教育的核心是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教育,而不是一个工具。现在中国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过多制约学生发展,使学生的头脑更加封闭、僵化。这是对未来国家发展十分不利的因素,所以教育必须改变。 03教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以外,还应该给予他们常识、见识和胆识 好的教育因真理而自由,不好的教育则会成为羁绊。人们经过教育之后反而失去探索的精神,也失去了自己的兴趣。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把人当成工具的教育、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是对人的伤害。 原本部分学生应该有更好的发展,但因为缺乏价值判断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缺失了变得更好的机会。因此教育应该要树立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理念,除了给予学生知识,还应该赋予学生常识、见识和胆识。常识是社会总结的共识,见识是能够综合各种知识的能力,胆识是勇气和执行力。只有具备了对社会的基本认识,拥有判断事物的能力,怀揣实现目标的勇气,人才能实现全面成长。 04教育应是双向的,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思想的碰撞 教育应该探索如何调动学生的潜能,探索如何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接收信息。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是向导,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教师在选择上课语言和方式之前,也应该思考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上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另外校企合作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良好的形式。 批判性思维是现在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遇到任何事情时都不能轻易的相信或者反对,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寻找证据,才能获得结论。很少有人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看到的都是直观的观点,留给人们的选项只剩下支持或者反对,实际上这也是当下教育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另外,学生真正的价值观是在不同理论、不同思想碰撞下形成的。所以一定要开放,要让自己直接从知识或者思考去讨论、去辩论。一定要让学生去追求、探索事物内在的关系,让他们树立综合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05未来教育要打开边界 未来教育一定要打开边界。要打开学生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学校的边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校不再占据知识的垄断地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大学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想让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大学必须打开边界。虽然未来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但今后大学一定还是会拥有自身价值,大学的创造会是开放的、是思想自由的、是兼容并包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都会在大学源源不断产生,让大学的价值更加发扬光大。 未来教育应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除了知识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关注常识、见识和胆识、要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要打开大学的边界。如此教育便能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展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