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观之所以现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意识到传统教学忘记了‘学’而产生的弊端。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外界简单灌输的结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交换;学习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通过相互协作达到与外部世界的理解共识;学习发生在真实情景与交汇碰撞中,其活动才变得有效、才有价值。” 基于学习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建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其生成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填”与“灌”的方式没有生成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2)新知识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起点上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断在原有认知结构上生成更宽、更多、更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螺旋上升的过程。 (3)知识是在认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步形成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学习意义下的教师角色不再是传统知识的灌输者,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学生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互动、协作为补充,通过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建构。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交互作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性、实现意义建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是平等的相互交往、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教师的角色观念、角色行为能否做出相应的改变是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案例 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第1节课,师范教育系高莉萍老师在普通话课程中的“声调辨证”。教师以“提交方言声调辩正练习报告”为教学载体,针对不同方言发音习惯,分八个学习小组完成“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差异”和“找到克服方言声调的解决方法”的学习任务,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研究探索、建构认知的活动立意很好。 高老师对学生充满期待的关注和鼓励,恰当的组织和富有启发的提问,不断地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力,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及信赖感,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站在幕后当向导,承担组织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学生是练习方法生成的“主角”,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趣浓厚的状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明显增强。 可见,实施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角色势必要发生如下转变: (1)教师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2)从单向的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对话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力、感情、观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塑造学生的关键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的实践时间尚短,目前尚存在如下问题: (1)部分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探究、互动、思想碰撞,一些课堂出现小组组长几个人的“独角戏”,多数学生参与不足,合作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如何让每个成员都真正参与进来,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 (2)高职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欠缺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一些社交技能,包括倾听、鼓励、轮流发言、说话音量适当、有序表达、肢体语言运用等;要确保学生掌握一些合作技巧,比如:如何处理小组成员意见的分歧;如何分解任务以及明确个人分工职责;如何使小组成员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等。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更公平、更民主、更包容、更多样和更充分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有了归属感、成就感,非常适合高职学生,较之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更有活力,使学生潜能释放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也深受学生欢迎,是培养现代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还太少,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