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课堂教学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基本框架

时间:2019-12-26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基本框架


   关键词: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框架;微课研究十大问题;微课研究方法论;     :微课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高质量的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迫在眉睫,亟待厘清包括概念内涵、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等在内的研究框架。应聚焦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十大问题及其衍生出来的子问题(问题集),以融合与创新为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创新研究方法论,同时关注典型案例,获得有益启示,以推动微课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重点阐述了“什么是微课”“为什么发展微课”“如何可持续发展微课”“如何评价微课”“如何开发(设计与创作)微课”“微课开发需要哪些基本能力”“如何生成(提升)微课开发能力”“如何开展微课培训”“如何应用微课”“如何开展微课研究”等十大问题及其衍生的子问题、所对应的研究内容,提出了“道术并举、互补融合”方法论、系统方法论、“五环互动、跨界融合”多路径研究方法论、“五个十”研究方法论,阐述了微课研究常用的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ADDIE迭代循环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研究法、模型建构法、课堂观察法等具体研究方法。


当前,国内微课发展正处于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的拐点,而现有微课研究成果难以支撑微课的个性化、多样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微课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高质量的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迫在眉睫[1]。鉴于现有微课研究的种种误区[2],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应超越现有微课研究视阈(以微课发展之“术”为主),站在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3]的时代高度,着眼于将微课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重点优先发展并将其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公益事业,以融合与创新、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协同创新、整体推进、系统变革等为理念,围绕微课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以“道术并举、以道驭术、互补融合”、“系统方法”、“跨界与多学科融合”、“多主体协同创新”、“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等为方法论,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建构微课理论体系,引领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培训等技术和实践创新,推动微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大踏步迈向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打下坚实的基础。[4]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内涵

开展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除了明晰其基本内涵外,还必须厘清其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依据研究框架组建跨学科、综合性、互补型研究团队,制定切实可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计划与方案。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在厘清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建构微课发展理论体系,改变我国微课发展“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人才匮乏、力量分散、盲目追新、创作不力、评价随意、质量不高”等现状[5],提升微课认识水平及微课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培训和研究的质量,引领微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标定位

具体而言,一是摸清楚我国微课发展的现状,厘清主要问题及误区。二是总结微课实践经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微课发展研究的目标、问题、内容、方法思路等。三是围绕研究问题,建构出深深打上微课烙印、具有独特理论内涵和清晰逻辑结构的微课理论体系,同时注重研究方法论创新。四是建立各学科(专业)示范性精品微课库,开发出各学科(专业)、各类别类型微课制作工具、方法、设计模板及范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快速高效地设计、创作和应用微课提供示范和借鉴、减低技术门槛。五是厘清微课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培训和研究能力的结构要素,梳理各种能力提升的知识点、技能点、方法途径,开发出不同学时、不同对象、不同情境的系列微课培训项目及在线开放课程,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微课认识水平及能力。六是在微课及基于微课的慕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打造新一代课程教学团队,孕育新一代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模式,培养新一代信息化教学人才。如此,“道”“术”并举、互补融合,切实提升微课发展研究的水平,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问题集)

研究源于问题,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的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应该围绕以下十大问题进行:什么是微课?为什么发展微课?如何可持续发展微课?如何评价微课?如何开发(设计与创作)微课?微课开发需要哪些基本能力?如何生成(提升)微课开发能力?如何开展微课培训?如何应用微课?如何开展微课研究?十大问题可以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三类问题,可以衍生出更多子问题,从而构成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集。

例如,“什么是微课”可以衍生出以下系列子问题:微课创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微课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是什么?微课有什么现实需求、教育价值、优势与短板?微课的概念界定、内涵本质是什么?微课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微课包括哪些基本构成要素?微课视阈下教师的新角色是什么?微课与其他相关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微课会昙花一现,还是长期可持续发展?微课有哪些基本类别?各类微课各有什么特点?适用于什么场合或教育情境?

而“如何开发(设计与创作)微课”则可以衍生出如下系列子问题:微课开发应以什么理论、理念为指导?遵循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模式、方法、流程和工具?应避免哪些误区?走什么技术路线?平民化,还是“高大上、竞赛型、烧钱型”?个人创作,还是协同合作?个性化精品创作,还是模式化、高效批量制作?教师是否需要在微课中出镜?什么场合出镜?出镜多久合适?如何设计微课片头和导入?如何设计微课小结和收束?如何设计微课问题链微课提问有什么方法技巧?如何设计微课学习任务单?如何设计教法、学法?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和认知冲突?如何设计练习测评?如何突出重点、突破疑难点和关键点?如何聚焦学习者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如何挖掘热点、扩展点?如何激发、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如何避免碎片化、浅阅读等短板?如何进行脚本设计,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如何进行动画设计,实现视觉引导?如何合理选用背景音乐?如何设计片尾?如何既快又好地录制语音讲解?如何黏住学习者各类别、各学科(专业)、各类型微课如何开发?

其余八大问题也会衍生出一系列子问题,我们将在随后的“研究内容”部分展开。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体系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驱动,研究问题一旦确定,研究内容也随之明晰。下面围绕上述微课研究十大问题阐述微课研究的具体内容。

4.1什么是微课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现实需求、意义与作用、教育价值、优势与短板、概念界定、内涵本质、基本特征、基本构成、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微课视阈下教师的新角色(内涵及要求);微课与微课程、微视频、微课件、慕课、翻转课堂、说课、赛课等相关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

4.2为什么发展微课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微课发展的现实需求;微课的教育价值;微课与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数字化学习(学习方式变革)、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建设、“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互联网时代教学学术、信息化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微课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在线教育(网络远程教育)、企业培训及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作用等。

4.3如何可持续发展微课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机制、体制、激励措施、支撑条件,包括:微课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相关主体职责,微课可持续发展规划,微课可持续发展愿景(目标定位),多样化的微课发展模式、路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微课人才队伍建设等。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优秀微课的共性,微课评价(选用)的误区、原则、模式、方法及指标体系,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评审标准、微课资源库遴选标准等。4.4如何评价微课

4.5如何开发(设计与创作)微课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开发的误区、理念、理论、原则、模式、技术路线、方法流程、经验技巧、范例工具;微课的教学设计、媒体设计与制作,各类别、各学科(专业)、各类型微课如何开发等。

4.6微课开发需要哪些基本能力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开发基本能力构成;微课教学设计能力构成,包括前端分析、知识点提取(选题)、学习目标分析、创意、片头设计、导入设计、主体(重难点)设计、提问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练习测评设计、小结设计、片尾设计等能力;多媒体素材搜索、下载、加工与制作能力;微课课件制作能力;微课视频录制能力,包括技术准备、微视频录制、录音、音视频合成、发布等;系列微课整合成为专题、单元微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的能力;微课评价与鉴赏能力等。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生成(提升)微课开发能力的模式、方法、途径。例如,“三阶段、多途径”并举的微课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提升微课认识水平”、第二阶段“微课开发单项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提升微课开发综合能力”;培养途径包括专题研讨、教师引导、专家讲座、作品观摩、范例研究、技能实训、综合作品创作,以及微课比赛、外接开发任务、参与课题研究、与专业开发公司合作、团队协作与经验分享,等等。4.7如何生成(提升)微课开发能力

4.8如何开展微课培训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培训的误区、理念、原则、模式、方式、方法、需求分析、学员分析、目标定位、内容体系、课时安排、培训资源、评价方法及量表;不同学时、不同对象、不同情境的微课培训项目方案研制、实施与评价;微课培训典型案例及启示;微课培训系列慕课的开发及应用等。

4.9如何应用微课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课应用常见误区;微课在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课中、课后、说课、培训、教研活动(公开课、评课、磨课、交流、反思)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方面(提升教学影响力、打造教学团队、积淀教学经验、生成教学智慧)中的应用;微课在QQ、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在线开放课程(MOOC)、学科专业资源库中的应用,等等。

4.10如何开展微课研究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微课研究的现状、误区与对策;微课发展研究的内涵、目标、问题、内容、方法思路和主体职责、研究热点与关键课题。例如,微课学习的共性和规律,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微课开发平台研究,基于微课的微课程教学法、慕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微课理论体系建构,微课研究方法论创新等。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论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不同于视阈狭窄、主要关注制作技术和应用实践层面(“术”层面)的微课研究,理应在研究方法论方面有所创新。

5.1总体思路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按照“资料搜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理论梳理——个案研究——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培训研究——总结提升——理论建构——创新推广”的思路展开,遵循“道术并举、以道驭术、互补融合”、“系统方法”、“跨界与多学科融合”、“五环互动、跨界融合”多路径研究、“‘五个十’研究”、“问题导向”、“多主体协同创新”、“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论,针对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ADDIE迭代循环法、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法、叙事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

5.2 “道术并举、互补融合”方法论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是集微课理论研究与微课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培训、创新扩散等实践探讨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探索微课发展之“道”其本质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揭示纷繁复杂的微课现象背后隐含的微课发展内在逻辑(内因、内驱力),建构微课发展的理论,包括理念(思想)、原理、定律、原则、方法论等。微课发展之“道”是微课发展之“魂”,用以统帅、驾驭微课发展之“术”。而微课发展之“术”是指直接应用于微课实践的技术,包括工具(器物)、方法、流程、策略、经验技巧、范例模板等,是微课发展之“体”。微课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内力驱动、外力助推、内外兼修、道术并举、以道驭术”的发展道路,采取“理念引领、理论指导、内力驱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政府主导、政策牵引、机制激励、培训提升、大赛推动、技术升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6]

5.3系统方法论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层次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调控性原理和最优化原理。2015年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7]2016年中国高校微课发展报告[8]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应采用多主体、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联合研究。例如,对于“什么是微课”“为什么发展微课”“如何发展微课”“如何评价微课”“什么是好微课”“如何设计与创作微课”“如何开展微课培训”等问题,应从包括学习者、教育决策者、教学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培训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内的微课发展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系统研究。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基本框架

5.4“五环互动、跨界融合”多路径研究方法论

“五环互动”微课理论体系由内到外包括微课理念环、微课理论基础环、微课基本理论环、微课相关理论环和外围理论环五层,五环之间存在20条路径互动关系,每一条研究路径两端通过信息流动、理论移植或嫁接等可实现理论成果创新。研究者要善于运用要素替代、要素重组、结构重构、理念更新、视阈拓展、视角变换、范式转换、模式识别、流程再造、迭代循环、理论嫁接、观点移植、理论建模等创新思维与方法,进行多学科融合创新研究[9]

5.5“五个十”研究方法论

“五个十”研究是国内著名未来教育与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教授2003年提出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倡导深入、系统研究世界教育技术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十位专家学者、十本经典著作、十个研究机构、十篇学术论文、十个专业网站。[10] 基于“互联网+”教育视阈,我们提出了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五个十”方法论,即遴选近年来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十位微课专家学者(例如萨尔曼•可汗)、十本微课经典著作(例如《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十个微课研究机构(例如可汗学院研发团队)、十篇学术论文、十个微课专业网站(例如可汗学院网站、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等),开展“五个十”个案研究。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

6.1 文献研究法

利用国内外学术文献数据库,对微课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内容分析,厘清微课的基本理论(例如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等)、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培训、研究等问题。同时,对国内外微课相关专著、教材、网络文献资料(包括微信公众号、微课网站、教育博客等)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共性规律、发展趋势、问题与不足、新技术、新方向、新课题、新思路等。例如,为把握国内微课研究现状,预判微课发展趋势,莫葵凤、郑小军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社会科学辑”微课(微课程)相关文献进行发文量、被引量、作者发文频数、期刊来源、关键词(高频词)和研究内容等统计分析,从微课的基本理论研究、设计与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培训研究、评价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六个维度描述了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提出了深化微课研究的几点建议。[11]

6.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摸清我国微课发展各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和需求,为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示范性精品微课开发、系列微课培训项目及慕课的开发与实施等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6.3 ADDIE迭代循环法

ADDIE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教学设计模型,其本质是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ion(评价)的迭代循环。“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环节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循环系统(有机整体)。其中,分析和设计是前提和基础,开发和实施是核心,评价对前四个环节进行修正改进,保证质量。可以参照ADDIE模型科学、合理、高效地设计开发出系列优质微课、微课培训项目及慕课,遴选出精品微课设计模板,开发出适合学科教师采用的平民化、实用型微课开发技术方案,以及专业型微课开发平台(工具)、微课教学应用平台和微课评价系统,并且进行试用、评价和检验,进行快速迭代、升级改进。


首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精选国内外优秀微课作品,例如可汗学院微视频、全国性微课大赛获奖作品、国内外主要微课网站(包括TED视频)和优秀慕课中的优质微课,建立各学科专业示范性精品微课库。其次,对这些范例作品进行分门别类、细致入微的案例研究,总结优秀微课的共性、基本特征、基本构成、设计与创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快速高效地设计、创作和应用微课提供示范和借鉴、减低技术门槛。运用个案研究法开展微课领域的“五个十”研究。笔者近六年的微课研究经验表明,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微课研究的有效方法,所发表的30余篇微课研究论文绝大多数都具有扎实的个案研究(案例研究)基础。例如,《互联网时代微课名师典型个案萨尔曼•可汗及其启示》《可汗学院式微课个案研究及其微课开发启示-<</span>>为例》《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哲学微课设计个案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单元导入型微课设计的个案研究及启示——以<</span>微课设计与制作>第一单元“探秘微课”为例》《例谈微课选题的误区、原则与方法》《例谈微课导入的误区、对策与原则》《例谈微课导入的方法》《例谈微课小结(收束)的误区、原则与方法》《全国获奖微课作品分析及质量提升策略》等。6.4 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6.5 历史研究法

运用历史研究法,追溯微课发展到早期的Mini course、数字故事、数字故事大会节日、Microlessons研究项目、OCW计划、开放教育资源、英国教师电视频道,以及近年来的可汗学院微视频、Micro lecture、“一分钟教授”项目、快速课件、慕课浪潮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而梳理出微课发展的基本历程、清晰脉络,以此揭示出微课发展的起源、动因、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6.6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培训等均可以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策划)-行动(实施)-观察(检查)-反思(总结)”进行迭代循环,边实践边总结、自我反思和不断改进,螺旋式上升。


开展中外微课发展的比较研究,考察中外微课发展的背景、逻辑起点、演变历程、趋势走向、模式、技术路线、政策导向、机制体制、开发工具等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探寻中外微课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此外,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风格的微课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探寻微课的共性规律(基本特征、基本构成、基本要求、设计原则、创作方法、常见问题和对策)和个性化、个别化、多样化特点。6.7 比较研究法

6.8 其他研究法

微课发展研究是一项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者还可以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条件等灵活选用其他研究方法。例如,眼动测试法、经验总结法、叙事研究法、模型建构法、田野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脑科学实验法、数据挖掘法、大数据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其中,微课研究中的眼动测试法是指在研究微课学习者认知风格、微课视频画面感知、静态画面停留适宜时间、微课最佳时长等问题时,可以采用眼动测试,也就是通过视线追踪技术(眼动仪和相关软件),监测用户在看特定目标时的眼睛运动和注视方向,并进行相关分析。


综上所述,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命题,无论从内涵、目标、问题、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论及具体方法看,都已超越既往常规性的微课研究。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事关我国教育信息化能否向常态化、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和深入发展,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赋予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内涵、新目标、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挑战。另一方面,国内微课研究与实践已持续8年之久,在CNKI以“微课”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显示已有近3万篇微课相关论文。在CNKI以“微课”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搜索,显示已有1.8万多篇微课论文。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出版微课相关学术著作、教材数十本,拥有包括微信公众号、微课网站、教育博客、在线开放课程等在内的海量网络文献资料。这些海量的论文、著作、教材和网络文献资料为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小军、冯笑炎、王威达、阳纯仁、桑学峰、聂竹明等研究者已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展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了微课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路向(路径)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金陵、王珏、郑小军和胡铁生等研究者近年来持续发表大量微课研究论文。[12]可通过持续关注以上代表性研究者的典型研究案例,获得有益启示,而本文建构的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指引和借鉴参考。  (郑小军) 结束语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