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时间:2019-12-26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续)

 

82015-2019年微课研究高频词汇表

序号

2015年高频词

频次

2016年高频词

频次

2017年高频词

频次

2018年高频词

频次

2019年高频词

频次

1

微课设计

2042

微课

3372

微课堂

3841

微课

3695

微课

1921

2

应用/实践

216

应用/实践

413

翻转课堂

510

应用/实践

502

应用/实践

257

3

翻转课堂

208

翻转课堂

408

应用/实践

504

翻转课堂

426

翻转课堂

249

4

教学设计/设计

181

课堂教学/教学

280

教学/课堂教学

273

教学/课堂教学

274

教学/课堂教学

138

5

高职/高职教育

136

教学设计/设计

234

教学设计/设计

241

教学设计/设计

178

教学模式

100

6

教学/课堂教学

133

高职/高职教育

194

高职/高职教育

214

教学模式

165

高职/高职院校

80

7

教学模式

100

教学模式

175

教学模式

194

高职/高职院校

143

教学设计/设计

77

8

慕课/MOOC教学

68

教学改革

122

教学方法/策略

157

教学策略/方法

136

教学方法/策略

75

9

信息技术

64

教学策略/方法

88

教学改革

120

教学改革

126

教学改革

64

10

教学改革

52

大学英语

77

信息技术

85

小学数学

120

信息技术

42

11

自主学习

45

信息技术

76

自主学习

76

自主学习

82

实验教学

34

12

微视频

37

自主学习

64

大学英语

75

信息技术

81

自主学习

31

13

中职

33

英语教学

59

小学数学

71

实验教学

76

大学英语

29

14

制作

30

慕课

51

实验教学

57

小学语文

66

高中数学

28

15

开发

30

中职

50

高校

57

中职

65

中职

28

16

微课

30

开发

44

微信公众号

51

大学英语

63

高校

28

17

高校

28

高职英语

42

中职

50

高校

61

数学教学

26

18

移动学习

26

小学数学

41

慕课

48

英语教学

60

微信公众号

25

19

教育信息化

23

实验教学

40

英语教学

48

初中数学

43

初中英语

21

20

教学资源

22

高校

37

互联网+教育

43

互联网+

41

核心素养

20

21

实验教学

22

微信公众号

36

小学语文

42

慕课

40

混合式教学

20

22

大学英语

21

教学资源

36

制作

40

数学教学

37

慕课

19

23

职业教育

20

制作

35

教学资源

40

高中数学

36

英语教学

19

24

教学效果

18

移动学习

34

计算机教学

38

教学质量

34

小学

18

25

英语教学

18

大学英语教学

34

教学效果

36

教学效果

32

互联网+

18

3.6研究内容分析

微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反思等五大类,详细二级类目见表9。对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看清国内微课研究现状,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对研究主题(二级类目)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对微课应用研究是比较重视,教学应用研究这一主题文章数量最多,接近一半的文章都指向了教学应用。其次是基本理论研究,其他研究主题研究数量较少,分布比较均匀。这也说明现阶段微课发展日趋成熟,微课资源日趋丰富,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需要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因此研究关注点自然落到应用研究上。下面,主要从微课的基本理论研究、设计与开发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五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微课研究主题类目表

一级类目

二级类目

基本理论研究

微课的定义、概念、特征、类型、本质、理论基础、意义、作用等

设计与开发

微课的教学设计、设计模式、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资源建设模式、设计方法/策略、学习环境构建等。微课的制作、开发等相关技术和策略,微课平台的开发和相关技术、资源建设等

应用

微课的学科应用、教研应用、推广应用、中小学应用、职业院校应用、高校应用等

评价与反思

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模式、学习效果、比赛、作品等评价反思

其他

综述、研究现状、趋势分析、未来发展、微课发展、微课培训等

3.6.1 微课基本理论研究

1)微课的概念界定

微课的概念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从2013 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先后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见表10

10 微课定义的发展

研究者

时间

定义

胡铁生

201110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5]

胡铁生

201210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6]

胡铁生

2013

02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7]

张一春

2013

04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8]

黎加厚

2013

04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9]

焦建立

2013

04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0]

郑小军

2013

05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11][12]

吴秉健

2013

05

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制作,它们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 wiki 资源分享内容。

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

201401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胡小勇

2014

微课核心是以微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者结合某个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和某个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微型数字化学习资源。[13][14]

金陵

2015

“微课”是微课程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是以微型教学资源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

张一春

2016

12

微课(Micro-lesson)是指以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5]

岑健林

2016

(12)

“互联网+”时代,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具有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与非线性等“互联网+”特征[16]

桑新民

2017

09

微课是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 》)

郑小军

2019

01

个性化微课是指以“学习者中心”为核心设计理念,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且具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微课,是指内容原创,汇聚个人创见、个人灵感、隐性知识和典型案例,具有个性化语言、独特呈现方式等特点的一类微课。[17]

此外,汪琼、汪晓东、余胜泉、祝智庭、杨上影等也曾给出过自己的微课界定。从表10可以看出,微课是时代的产物,其概念界定也具有时代特征,其概念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微课的特征

2016年,张一春、郑小军、岑健林分别归纳总结了微课的基本特征。其中,郑小军基于其微课界定并结合多年观摩、创作和评审微课的经验,总结、归纳出优秀微课的十大基本特征:个性化、个别化、短小精悍、聚焦知识点、设计性、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微视频资源包、结构性。[18]2019年,郑小军在《个性化微课:微课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一文中提出了个性化微课的五个共性特点。[19]

概括起来,微课具有如下共性特征:短小精悍、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聚焦学习且效果明显;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选题新颖,有创意,视角独特;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多样化,语言个性化,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支持多种学习方式。

3)微课的理论基础

关于微课的理论基础,国内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是细化理论,有的认为是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理论,还有学者认为是视听教育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等。郑小军从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来梳理,认为对微课具有最直接理论支撑的理论包括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G·西蒙斯的连通主义、碎片化思潮和微学习理论,并且进行了阐述。 [20]

3.6.2 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

一个微课如何从海量微课中脱颖而出?想要做出好的微课,少不了微课设计,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主要包括选题、教学设计、脚本设计、设计原则、设计模式、设计方法与策略、艺术设计、内容设计、微课制作、资源开发、资源建设、建设模式、学习环境构建、开发相关技术和策略、微课平台的开发等。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多是微课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而微课设计与开发的误区、理念、原则、方法、模式等研究不多。

刘名卓等(2013)通过分析了可汗学院、TEDEd、佛山短课三个微课网站的微课程的设计结构,基于顶层设计的视角提出“微课程”设计的概念模型[21]。蒋立兵等(2017)以用户体验蜂窝模型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微课用户体验的概念模型,构建了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22]。郑燕林等(2017)提议利用SMCR模型,从信源、信息、通道和信宿四个维度,指导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设计。[23]。乐会进等(2018)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支持的相关技术,设计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微课自动生成系统——智慧微课,建构智慧微课的架构,分析关键技术,阐述录制流程,并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智慧微课的应用场景及应用效果。[24]郑小军总结提炼了微课的共性、基本特征、构成要素、设计原则、创作方法,带领研究生团队,对微课的选题、片头、导入、主体(重难点)、问题(提问)、教法学法、学习情境、练习、小结(收束)等各环节,以及个性化微课(包括故事型微课等12种)、微课质量提升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3.6.3 微课应用研究

1)微课比赛

微课大赛是推动微课应用的一种活动。全国性的微课大赛或微课相关大赛见表11。获奖作品大都发布在微课平台上,如中国微课网、佛山微课网、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网等。从表中可以看出,微课大赛推广先从中小学开始,再扩大至高校、职业院校,乃至具体某一专业(英语)领域。

11 全国性微课大赛或微课相关大赛及意义、影响

序号

比赛

意义及影响

1

中国微课大赛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开展,面向中小学,涵盖中小学全部学科。为推动各区域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提供区域微课征集平台搭建服务。

2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面向高校教师开展,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3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面向各行各类的学校、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技术工作者。从第十八届开始增设微课项目。

4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从2013年开始增设微课组比赛。

5

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主办,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籍在读学生,旨在引领高校大学生在关注教育发展、理解教育需求,学以致用的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首届于2017年举办,目前已举办两届。

6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面向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任外语教师或教师团队,旨在探索有效的外语数字资源开放和共享机制,解决教育需求多样性、资源便捷性的问题。

7

“吉星杯”全国微课互动教学创新大赛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覆盖基教、高教、职教、继续教育及教培各领域,助力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新模式、新方法。

8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主办,面向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旨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模式。

9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办,面向全国中职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2014年起将微课纳入作品核心组成部分。

10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教育部主办,2010年首次举办,从2014年起将微课纳入作品核心组成部分。

检索发现了许多关于微课大赛的文献,对微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华洁琼(2016)以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学科分布、微课类型、教学设计、技术模式与艺术效果四个维度对微课进行综述,并提出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微课教学设计、拓展微课教学应用等建议。[25]丁国栋(2017)以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物理微课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物理微课制作现状及作品特点。[26]马武林等(2017)以两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一等奖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优秀的外语微课的特征。[27]中小学和高校均有微课大赛的研究文献,但职业教育这方面的研究极少。

2)微课教学应用

微课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培训、远程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和各行各业。表12统计分析表明,中小学微课应用研究发文最多(49.48%),职业院校此次(33.72%),高校排名第三(16.7%)。其中,中职只有高职的一半,说明中职的微课应用研究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12微课教学应用主题分析 

主题

篇数

百分比

中小学

小学

1509

19.63%

初中

1186

15.42%

高中

1117

14.43%

职业院校

中职

870

11.31%

高职

1723

22.41%

高校

1284

16.70%

 

 

 

 

 

从研究内容来看,微课应用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学科(专业)内容教学的应用、应用效果分析、教学案例应用探讨等。存在不重视微课应用(为比赛而比赛、为开发而开发、为建设而建设)、微课应用方式单一(走课内整合的老路,忽视微课在课前课后、翻转课堂、说课评课、研修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微课应用缺乏相关理论指导,[28]以及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效果不佳、微课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差异等误区或问题。近两年比较关注微课的教学应用效果和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和途径及策略,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谢欣等(2019)依托技术支持,构建出针对设计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综合设计项目中,对基于学生自建微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证。[29]杨晓娟(2019)从微课的使用方式入手,探讨了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有效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对进行数据分析与访谈调查,证实了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有效性和师生的认可度,以及影响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30]田娟等(2018)在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出英语微课设计的三条策略,确定主题类型,注重职业能力,精炼教学内容;选择表现方式,体现职业情境,整合学科特色;强化教学设计,强调职业探究,深化思维模式。[31]王静、童静韬等研究了微课在培训中的应用,其中王静等(2018)通过实验(观察组和对照组)得出结论“微课式翻转课堂可促进培训对象掌握培训内容,并利于提升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32]童静韬等(2018)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微课支持下的导学模式激发了新入职护士的主动学习兴趣,使新护士顺利完成从新职工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33]

3.6.4微课培训研究

近几年,国内微课培训火热。培训主办方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会(协会)、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等。例如,每年都有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国培、区培、地市级、区县级和校本培训,以及针对某一类人群(如新入职教师)的培训。

微课培训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且大多围绕微课培训的设计、实施及策略展开。如,苏丹等 2017)认为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微课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需求分析),进行高职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内容的设计;[34]韩徽、郑小军(2017)基于大量的微课培训实践,系统阐述了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模式、内容、误区及对策。 [35]郑小军剖析了微课培训的常见误区,倡导设计“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应用+项目研究”四位一体的培训项目。[36]

3.6.5 微课评价研究

微课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对微课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有效地评定微课的价值并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通过对多个微课大赛评审标准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从总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四个维度进行评价。郑小军(2016)剖析了微课评价的常见误区:简单宽泛的定性描述多,深度、量化、实证的体系研究少。套用课件等评审标准的痕迹比较明显,而针对微课自身特点的评价指标少,而且评分权重低。技术指标评分权重偏高,体现教学设计、微课特点和学习效果的指标评分权重偏低。有些大赛硬性规定教师出镜、配音讲解和添加字幕。评价主体单一。[37]杨满福、桑新民(2013)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提出微课评价应突出三个关键点,即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38]王岚,张一春(2015)通过分析微课评价的原则,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39]安哲锋等(2017)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以绩效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北京基础教育的“微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微课学习资源应用与绩效评价模型。[40]郭欣(2018)通过分析当前微课评价的现状,构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课评价体系。[41]黄浩岚(2018)通过调查数据分析高职院校微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构建基于致学本位的高职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互联网+”教育时代,在大数据支持下,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情境(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或不同用户对象的一套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42]

3.6.6 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年起,开始出现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献,见表13。其中,郑小军发文最早最多,共4篇。他认为,人们在微课认识、设计与创作、应用与评价、培训与研究等方面的种种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到微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他撰文深刻剖析了以上各种误区,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43]2018年,郑小军尝试探寻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建构了“五环互动”微课理论体系基本框架,阐述了微课发展研究的方法论创新,以引领微课的可持续发展。[44]2019年,郑小军带领研究生团队聚焦个性化微课研究,为微课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趋势、新途径和新方法。此外,冯笑炎、王威达、阳纯仁、桑学峰、聂竹明等探讨了微课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路向(路径)和策略。

13 国内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

编号

作者

时间

篇名

出处

1

郑小军

2016年第2

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

冯笑炎

2017615日在线出版

中小学微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万方数据库,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3

王威达

2017

2

我国微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中小学教师培训

4

郑小军

2018

1

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兼论微课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与方法论创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5

阳纯仁

2018

3

“微课”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课程教学研究

6

桑学峰

2018

22

微课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路向

无线互联科技

7

郑小军

莫葵凤

2019

2

个性化微课:微课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教育信息化

8

莫葵凤

郑小军

卿萍

2019

8

个性化微课:种类、特征及设计要点

中国教育信息化

总结与建议

以上六个维度的分析,比较直观地反映出近几年我国微课的研究现状。从研究热点分析来看,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慕课、教学模式/设计/应用、课程资源、学习效果等是微课研究的热点。目前微课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上,其中翻转课堂的微课应用最受关注。从研究主题分析来看,微课教学应用和理论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关注最多的主题,而对微课其他基本要素的研究较少;从内容分析来看,个性化、创新型、平台化、学习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下的微课设计、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与应用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趋势。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对我国微课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5大研究群体加强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发文量前18位的作者来自师范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下设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信息化企业等5个群体,这表明以上5个群体是微课研究的中坚力量。在微课发展遭遇瓶颈、微课研究亟待突破的关键节点,5大群体应加强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微课走向常态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2)深化微课理论建构。从政策导向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加大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力度。优质微课作为优质数字资源的主体和核心,其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亟需先进理念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微课的选题创意/导入设计/情景设计/学习任务单设计/问题设计/主体设计/小结设计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

3)强化微课应用研究,尤其是微课教学应用模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要继续关注微课的应用研究,探索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和途径,更多、更好地发挥微课的应用价值,实现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

4)完善微课评价体系与机制。目前微课评价的文献不多,微课大赛虽然很多并且推出了各自的评审标准,但毕竟只是为比赛服务的评审标准。目前,国内既缺乏通用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又缺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点类型、不同情境(例如课前、课中、课后,翻转课堂)、不同用户对象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评价标准应落实到学科(专业),建立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点类型的评价指标。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评价主体除了专家评委,还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例如中小学微课)等。重视微课资源可循环利用的价值导向。

5)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微课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微课的生产与需求结构错位等问题,微课设计开发应面向学习者(用户),突出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使微课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微课供给,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6)加强个性化微课的创新研究。一方面丰富微课的种类,同时为微课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方向、新领域、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技术。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