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热词正在流行,一个是核心素养;再一个就是深度学习。这两个词同时在中国基础界流行还是有必然联系的。我们可以因为这两个词一玫硬币的两面。可以说核心素养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深入学习就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高阶学习,如果80年代参加过一场教学改革,由此中国基础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借鉴了。把教育目标分成了6个层次,它是记忆是最基础的,然后是知识的理解。第三个层面知识的运用;第四,分析。第五,综合;第六,评价;后来大家认为分析和综合实际上是一个事物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后来就改造这样一个教育学分类的目标体系,现在是经过专家修正的。现在分为6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30年前我们搞那场教学改革时,大家都在认为记忆理解和应用是基础层次的目标。到现在为止,我可以讲我们整个课堂改革的核心还是这样一个目标层次上进行。当时我们就感觉到它的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标实现是相当困难的。30年后在学习界、教育界大家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分析就是分析事物整体和逻辑内在的关系。作为评价是什么?价值准则的内涵的一种认知。作为创造是学习的一个高品质。所以美国来讲首先把生物学作为高阶学习,基于理解应用之上的对于学习的高阶性学习分析层次的评价层次和创造层次。那么加拿大一个著名学者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教育改革决定着教师,我们的教师。最近有一本书《极度空间》,讲深度学习是什么?就是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新的知识。这就是他们对深入学习的理解。 二、深度学习的6任务 大家看一下跟我们今天讲的核心素养极其相似。6个C是发展观念的未来的技能,就是品格教育公民意识、沟通交流、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协同合作、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西方来讲,说深度学习的任务就这些,恰恰指向了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很现实的案例,我们章丘市有一个老师是著名的地理特级老师,她在2011年曾经到美国学习,我们国家第一次派出到美国学习的老师,他是教地理的,不是教英语的,没有翻译,在美国待了6个月,走进了美国400多个课堂,留下了几十万字的在美国学习考察的记录。他出了一本书叫做《美国课堂记》我认为这是中国教师学美国教育最好的一本书。今天他给我写一个帖子说今天很纠结,我们要搬新校区了,那个地方离县城很远。但是县城来讲他认为我这里的房子,现在住的房子新房子面积还不如我大,交通也不方便,我也没有钱,我要买新房子还得成为房奴,要选择的房子位置隔个楼,各有缺点。有个客厅很好,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A户型厨房并不行,但是并不行的卧室太小,客厅太窄。大家看,选择一个房子给他带来多少困扰。我认为这样一个命题,恰恰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主导问题,我告诉他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给予我们的孩子面对复杂社会的能力;选房本身就是反思社会复杂性与教育的确定性的矛盾的极好案例。今天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未来的社会是极其复杂的,但是我们在长期的所谓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也好我们关注都是确定的明确答案的教,而这样一种有明确路径的知识教育在复杂挑战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决定着品格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我们学校教育,应该给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公民所准备的,因为未来复杂社会的必备的品格,关键的品格和必备的能力。但是我们这样一个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和变化目标中,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达到一样的命题,只是提到我们国家具备的核心素养的结构和模型。 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个课程体系当中》今年13号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北师大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大家都知道讲三个方面:文化的基础、制度发展和基础参与,加上18个三层城市的目标体系。我们今天讲一下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今天我们不少专家一直在讲素质教育,讲核心素养,讲中国素质的关系。我今天可以这么讲,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他是一个新的名词,它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它有新的意义。我们在这里每一位同志抛掉了教育的公立,我们对孩子所有教育历来只向孩子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够这样说。但是今天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了核心素养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文革体系呢?我认为它有五个方面重大意义。 1.教育方针具体化。但是很遗憾一些校长们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并不很适合,认为孩子哪处全面发展呢,哪科科都好呢?大家想这个话,我们讲教育方针时从来不是全面,不是科科都优秀的,不是这样的。核心素养把教育方针具体化。 2.中国学生21世纪竞争力具体化。我们需要中国的学生在21世纪竞争当中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3.课程目标具体化。 4.将核心素养为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价值思考。 5.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价值引领。 6.考试评价提供学业成就质量标准(导向)。这一次高中课程修订大家可以看到,当然还没有公布,有一些信息在社会上已经进行传播。大家可以看到,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它有学科核心素养,有学业质量标准,还有学业质量测试标准。同时新的高中课标还有考试的评价的样题,这些我们这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比较好的贯穿了核心素养这样的价值追求。 三、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追求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在何方? (一)调整教学关系,让学习真正发生。 今天中国教育界仍然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教学命题,始终强调课程教学回归生活,那么为什么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影响如此深刻我们?是当下的中国和杜威时代的发展阶段是相似的。我们仍然处于美国100年前的快速工业化继承者,所以今天讲杜威教育思想为什么比今天中国教育影响如此深刻,不能不承认对教育的影响体现了它的威信,杜威这一段话: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的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30年来本人大学是学教育学的,我们始终在纠缠一个问题,教师主导和学生主题什么问题?我们在所谓的传统三中心的时候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等,我们始终在面临这样的一个纠结,办学教师最重要,但是我们想到学习的时候,就想到学生重要。最近有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就是在北京明远教育学员成立仪式的大会上,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和日本教育家的一场对话。顾先生就回顾他在80年代初期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时候,他为什么强调这种思想?他说“学生的愿意学,就学得好”,当时做教导主任时他说“我就发现学生园艺学就学得好,不愿意学,就很难学好。不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很难提高教育质量”。第一次提出一个观点叫做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顾先生有一个鲜明的主张,没有规律就没有学习。当时这一段对话引发了同学们对日本教育学界的一个现状的评述,他说“课业研究”的中心不是研究教师怎么教课,这是日本人的课业研究的中心,而是通过看课堂上孩子的表现、学习方式来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不是研究教的技巧,而是研究孩子怎么学的。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文化,学校文化,教研文化才能真正的发生改变。佐藤学的研究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思考,日本人对教学的研究是研究这个,而是教学生怎么研究学习。顾先生在这个对话当中说了一段话“中国最急需改变的,就是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状况。”先生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习就发生了。”其实我认为除了被学习之外,中国的教育还有两个问题讲学习:一是假学习;二是浅层学习。我跟着老师经常提问,提问一些会的学生。他就以为所有孩子都会了,是这样吗?所有孩子都坐在那里似乎在听课,滥竽充数的有多少。今天课堂里面有多少学生在真正的学习?这是我们必须要证实的现实问题。 还有一个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还存在浅层学习状况,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证实的重大问题,今天我们追求核心素养,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来解决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必须从浅层学习,回到深入学习。那我们说要调整教学关系,怎么调整教学关系,为什么要调整教学关系。我们最近联合国有一个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对教育和学习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定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讲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这是知识。什么是学习?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突然我发现一个等式出现了教育=学习。联合国这样一个对教育和学习关系的理解,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教育教学观,向以学为主的教育观转型。教学生学习,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学生学习比教学生掌握的本身知识更重要。这应该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重大教学问题。今天中国人还都什么累啊,我在想庄子当年讲过一段话,人生是有限的时间,知识是无限的。我们用有限的人生学习和掌握无限的知识,能掌握得来吗?但是中国的教育恰恰处在这样危险的阶段,为什么反复训练?就是试图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训练,去应对考试者的命题,你能应付得过来吗?我们的孩子和老师苦不堪言,我们需要从这里走出来,我们要教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主动学习,高效学习。这才是教师的使命和任务。我们必须要调整教学的关系,约翰海蒂在1000个关于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教师作为帮助者,其效应量只有0.19,而教师作为激发者,作为调节者,给孩子的反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意思很明确的时候,教师的作用0.72。 我们在师生关系调整当中,学生兴趣的调节当中,今天正式面对重大挑战,这一个研究给我们一个重大的启示,今天孩子诱惑太多,信息渠道太多了。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对随意关联所驱动。今天我们对孩子进入课堂之后,如何调动它的积极性,如何使它回到学习中来,这是教师重大的责任。 (二)要调整课程结构,建构教育生态 我是30年前从农村81年考到大学里面去,我说老百姓都懂得种瓜种豆得豆,今天上午讲到未来竞争是什么?是课程与品牌竞争。其实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2005年我们山东有一个县叫做章丘四中,他们开始搞创新教育,培养孩子创造力。11年过去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已经有15000学生系统地接受了他们的创新课程,形成了40多万个创立,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在各级创新大赛当中他们获得了上千奖项。这个启迪是怎么发生的呢?就是在他们的课程体系里面,增加了一个创新教育课程。一个班级所有孩子都有发明国家专利,请大家注意,创新教育不是少数孩子的,他是所有学生必须要接受的一门课程。当年陈晓雅副部长到章丘市检查时,今天还创造了教育,创新、创新力,我们找不到成功的案例,在章丘4种找到了这个案例。2004年23班所有孩子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什么呢?这是课程创新带来的,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课程改革有三个纬度: 1.必须修与选修。教育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今天为什么如此困难呢?简单到什么程度呢?简单到鱼儿在水中游一年,鸟儿在蓝天翱翔。但是难就难在我们把鸟弄到水里面去,把鱼儿弄到水里去,违背天性的交流,成为常态了,这成为我们交流面对的重大挑战。所以我们要的调整我们的课程结构,从小学到高中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没有问题。但是必须要打开一扇门让孩子学习课程、社团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这是必须的,这是一个改革的纬度。那么这一次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还没有公布,会大幅度的降低必修的学分,扩大选修的学副。在山东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倡导学生自主选课活动日,我们希望我们的小学生、初中生有一个半天是他自由的开放,我们希望从半天希望他找到一天,我们正在做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必修课和选修。 2.分科课程。我们中国的教育是有分科课程建成的,这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掌握方面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的保障。但是我们希望在分科课程基础上,要进行诸多课程的改革,没有综合课程,我们很难把生活、实践、创造、记录、课程教学里面。 3、知识与经验。我今天非常惊讶和敬佩我们的王老师,今天在背诵99年全面支持素质教育的决定,其实还有一条在99年的素质教育决定里面还有一条:要坚持实践学习相统一其实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里面,有两个最要害的东西,一个是什么呢?孔子当年所说的“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第二个是什么?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学生不那么灵便了,不那么聪明了,为什么?在很多学习上,他没有经验的积累。他的大脑神经网络的链接往往是中断的,学习效率很低的。为什么要强调实践学习经验学习?教育学家告诉我,人文不是直接找到他们的爱好,而是通过发展技能和经验才能找到他们的热情之所在。一个孩子要找到自己的未来道路,没有实践探索,没有经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嘉宾一次在讲实践、综合课程,回到生活,这就是道理所在。 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我们必须要承认美国在这个课程领域的改革上值得我们借鉴,也就是说: 1.STEAM学习。这种教育理念是跨学科的课程学习,这是一个方面。 2.创客学习。项目学习、实践学习、过程。他讲的是实践趋向,项目趋向学习。创造学习。把创意变成产品的过程,我们今天就叫创客学习。 3.项目学习。 (三)调整教学设计,坚持目标中心。 调整的关键是什么?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什么还是研究教材作为重点,而不是课程标准作为起点呢。我们现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设立还是教材与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们现在讲三个目标讲那么多年了,从2004年,2005年到现在。同志们,我们的教育目标分配学我们的学习科学还是很肤浅,我们的老师不知道很难说能把知识分成程序性支持,圆润性支持,我们的老师很难去分析认知过程的6个纬度之间的区别,距离也好,说明也好,都是理解。包括简单的应用都是理解,但是我们现在对教育工作分配这样体系认知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刚才谈到了王精华就是第一个老师在美国调动一些课堂案例,大家看美国人是如何设计它的课堂,这是一个历史大事年表,动荡的60年代,要求学生搜集20世纪60年代排名前20位的动荡事件,如“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女权运动”、用视频进行了解那段时代这是他们的任务。看他们的教学设置,项目背景(课程内容),Brinkky教授在美国史上第31章中阐述到,20世50年代末的不安定因素致使60年代成为20世纪最为动荡的年代,他们讲的很清楚你学这一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要搜集动荡事件的表格,你自己搜集制作,这种历史大事件表目的是什么?你要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事件,这是价值判断。 第二,必须提前理解和搜集资料。第一个是目标,第二个是活动设计,你要展示可以用视频幻灯片简报实现,实际上这意味着思维倒图。项目要求是评价,你的展示要有吸引力,最多两个人合作,什么时候交,最终作品,评分,作品展示75分。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少有这样的。有两节课的时间在教室里面进行学习,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美国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的王建华老师是教地理的,他说过一段话:这样学李时珍不简单,原来死记硬背是一种多么懒惰而粗放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起来,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我说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深入学习要进行课程改革呢?要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我希望将来有一个教学设计格局。第一个,离不开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对目标非常清楚,你指向哪里。你要完成这个目标,你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要用评价跟上,我们希望要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方案,要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保障高效的深入学习。 这是我们的台安实验学校做一个改革就是思维碰撞,他们深深的把教学核心放在哪里?思维成果。他们每一堂课你的学习成果指向什么,你必须要在这里面要确定,是外向的内在的都指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时设立一个支架设计,首先教学内容做什么,然后把内容转化为目标,就是优质问题。把文化转化为主题活动,把主题活动要有评价相伴随,孩子做什么活动,做到什么水平,达到什么要求,评价跟上。我们在做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的改革和教学改革。 (四)调整教学活动,聚焦思维教学。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什么?格奥尔格说过一句话,人是靠思维站立起来的。我们今天必须有一个从浅层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转向深度的学习,大家一直在谈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学习,请注意这是必须的。没有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记忆、理解、简单应用不会有深度学习。问题在哪里?不能够停止在浅层学习。我们现在整个教学活动往往停止在简单应用结束了,我们现在必须要在前3种教学活动之后之上进入我要分析评价创造展开思维的对话,那就是说要进行问题的探讨。 大家可以看台安实验学校初中语文的世界短片小说蒲松龄的《狼》,完全是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来展开教学设计,这里面设计的我取两个问题二,老师设计的问题。请学生来告诉我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是狼还是人?它剩下两个活动这是一个优质问题的话,有价值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你深入的文本去学习,你要提出理由。所以现在两个活动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是什么?默读课文嘛;你要说出作者写出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回到文本的理解当中去啊;第二个是什么?才是各抒己见,没有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他怎么样去各抒己见呢。所以浅层学习对话学习这是两个阶段,但是不能够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过去的教学常常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就结束了。所以它在这里面它的教学设计当中大家可以看到,评价是伴随着学生的活动,其实后面我们谈到现在教学评价是陷入整个教学过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说了一句话“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生的”在评价里面恰恰是体现了我们教学的重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就是原来的知识反馈,评价你如何学习,引导你如何学习。这就是我们整个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我们课堂教学理念为什么现在很多问题在哪里?中国孩子不会回答问题,不愿意回答问题。美国教师说我怎么提问他们都不说话,教师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学生等待,同时教师的教学思维的提示语非常重要。我们台安实验学校特级教师中高级教师陈老师他归纳总结了优秀教师组织学生思维训练的6个经典的提示语,是什么呢?你自己的思路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样想出这一个答案呢?你和他的答案相同吗?如果相同请说说他的思路,如果不同,请说说你的想法。这还有补充吗?谁能纠正呢?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呢?你说一说。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谁还有新的解答的方案呢?这种方法行不行呢?如果不行,假如从……思考行不行呢?老师们,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提示语,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展开。 但是我想说的是学生的思维探究,它的深度和广度与学生知识架构的方式有关,大家可以看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中国水资源,它的学生活动设计对知识本身的架构都是哪里呢?这个教案很好,但是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阅读课本多少,然后包括这一点所有的水资源材料都来源于课本和教案提供,包括这一部分大家可以看到教师让大家学的,我想给大家说什么问题?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学生能不能调查?学生能不能调查工厂的分布,工业的布局,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学生当前的知识加工都是加工什么?加工书本的知识,教材上的知识。很少切入生活,这是很大的危险,在哪里呢?我们必须让孩子融入他的社区、融入他的环境、融入他的家庭,当他们与他们的方式学习的时候,学习会变得生动起来,当学生和教师能把学习相对联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自己感觉到不再是机器上的齿轮,而是自然地本能地把学习嵌入到他们的梦想和生活当中。这就是对知识加工的水平,影响思路和深度。 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知识加工方式的多样化与思维教学相关,最潜在的就是知识加工。 第二,基于教材的开放式知识加工。 第三,学科知识加工。 第四,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知识加工。 第五,知识的应用型加工。 这是思维教学的密码。 (五)调整评价,保障高效教学。 我们前几天在中国教育协会30年先生讲到目标评价始终于教学过程相平行互联,请大家注意,我们过去时候评价在哪里?评价在立刻上课作业辅导,最后评价,这是现实模式,现在评价呢?评价伴随着整个教学,评价要进入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现在教育评价,我在这里不展开,改进的方向在哪儿,学业成就评价,我们不能秋后算帐,必须在夏天结合着每一天,过程性的学习。 第二,不能够仅看知识达标评价,要看学生学习行为改进评价。 第三,我们不能够仅仅是在学期、单元、当堂、达标之后的评价,评价要迁移到学习过程中去。 (六)调整技术应用,建立学习社区。 今天讲未来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变革提出了重大挑战,问题在哪里?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美国的,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干什么?知识的交流。 现在数字工具与资源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学习,并建立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父母之间,无处不在的素质工具,和素质资源通过拓展联系教师和同伴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想法进行评价和指导。请大家注意,学生现在在家里学习,在威信上可以发作业可以评价,我们学生随时随地像您请教问题,过去可能吗?还有一个在互联网下的一个学习社区。我们现在继续学习共同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来讲应该敢用敢使。 1.发现掌握新的学科知识。现在教材上的知识搬到互联网,不需要。 2.合作共同学习。和外地当地的这是需要找互联网; 3.需要新知识低成本的创造和循环; 4.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加强教师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能力,加速学习自助行; 6.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工具,我们需要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我们需要一个在教师里面可以使用的教学,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质量检测评价一个平台,我们需要教学指南管理的平台,当这样技术和工具进入教育时,我们教师享受到技术带来的教育的便捷,我们现在美国的很多课堂教学测评软件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科都很现成,我们现在正在用。我们需要在这儿下大工夫,所以这也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评价所谓的过程化、智慧化需要加强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