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本中枯燥而乏味的知识。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本中枯燥而乏味的知识。 其实,激发学生动机最好的方式是创设有效的情境。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情境呢?本文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为目的,围绕情境创设教给大家8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 2003年,OECD在“素养界定与遴选”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的教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核心,忽视知识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和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些年来,我们慢慢地意识到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在很多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创设情境。因此,在这个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情境创设,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维型教学理论中包括五大要素,在这些要素里,首当其冲的是动机激发。 那动机激发具体要干什么呢? 认知冲突、元认知、社会建构和应用迁移的发生都起始于动机激发,而动机的激发来源于基于情境的问题。所以,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重视学生认知冲突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与。 第一,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二,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情境的创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第三,从知识应用来说,要将知识应用到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去。 1.经验情境 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教学往往割裂了环境与儿童活动的有机联系,教育环境对儿童来说变得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被动地接受是必然的结果。既然是被动,就势必阻碍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 如《圆柱的认知》教学中应该这样来为学生创设经验情境: 教师:日光灯管可以看成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可以用什么来表述? 学生:可以用“长”来表述。 教师:一元硬币也可以看成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又可以怎么表述? 学生:可以用“厚”来表述。 教师:家里的水井的高又可以怎么表述呢? 学生:可以用“深”来表述。 对于圆柱体的底,表面积,体积的认识是基于对数学的认知,那么数学问题怎么来解决实际问题呢?那么就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上述案例中的“长”“厚”“深”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口语表述,用在数学模型里它就是一种经验情境。 2.社会事件情境 通过引入具有时效性,典型的,学生知道的,不知道的客观存在的社会事件创设情境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3.艺术情境 艺术情境是指借助一定的艺术素材或者手段,如借助图画、音乐、视频所创设出的情境。 如教师在教授《斑羚飞渡》时,可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状态。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4.模拟联想情境 这是一种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情境教学方式。下面我举个例子帮助教师理解和迁移应用。 学习《重力加速度》的时候,有一个理想的比萨斜塔实验。这个实验中,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伽利略得到一个结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快的。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的挑战,这是两个不一致的观点。 因此,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及理解的基础之上分别扮演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借助对话模拟跨越2000年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加速度。 5.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更适合在小学的科学、初中的化学等科目中创设。基于实验创设的情境是为认知冲突及思维的发生来服务的。 6.历史情境 历史情境也叫学科发展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历史背景,我们就很有可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学习效果。 7.生成性情境 我们说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真实的,生成的课堂。相对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我们的教学还有生成性。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生成的情境称为生成性情境。 “课堂应是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在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形成。” 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启发式教学,这最初来自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告诉我们启发的前提是学生处于一种愤和悱的状态。 那什么是愤什么是悱呢?朱熹给出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那我们又怎样让学生处于一个愤和悱的状态呢? 提出问题需要大脑的深度参与,思维的深度发生,否则我们是提不出有效而高认知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生。 如《小毛虫》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不放弃,要坚持”的主要思想,还要让学生明白小毛虫身上自我悦纳的品质。可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来领悟: 总之,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潘翼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