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师生关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保姆?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警察?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法官? 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医生?如今,对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范围,有好多人都搞不清楚,甚至连老师自己都搞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老师变成了保姆? 01师生因为教育而结缘,并围绕着教育发生关联。但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从教育技能知识,到现在的生命教育、思政教育、安全教育、特长教育、个性教育......教育已经演变成了魔法口袋。谁也不知道它的明天还会变出什么来。 课堂集中式教育的优势是高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最大化的教育成果,社会需要装的、家庭需要装的都往魔法口袋里面塞。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技能知识,而是与整个生命关联渗透。老师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 教室还是那个教室,但是老师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老师了。这其中,班主任感受更为深刻。任课老师们的教育内容有很明显的框定,但是班主任却不同,各类的教育内容只要是下达到学生身上的,班主任都得全盘接招。一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很多与教育本身不相干或者打着擦边球的内容也一齐进了校园,压给了老师。老师亦是肉体凡胎,当各类潜在的需求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时候,老师们的吃力招架也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作为社会发展配套的教育内容和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逐年增加,老师们肩上的担子无形之中也就会越来越重。这也使得老师不是保姆,但却做着很多保姆的事情。 02老师个人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能力的匹配度和对于职业本身的认同。 信息闭塞的年代,老师的教学能力通过经年累月的积累会出现质的变化,教了很多年课的老师对于教学内容倒背如流。而社会上升通道的狭窄也让教育成为了人人寄希望于翻牌人生、光宗耀祖的救命草。 学生们眼巴巴等着老师来填喂,老师是学生学习和崇拜的对象,是神一般的存在,老师的话也是绝对权威。这种对于知识了解程度上的不对等导致了师生以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地位上的不对等,社会尊师重教的气氛非常浓厚。家长不敢得罪老师,家庭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多是叮嘱要多听老师的话。 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场所和学习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走到了老师的前头。新时代的学生们百花齐放,网络的便捷、家长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教育渠道面对学生的开放,使得学生们在老师的视线内渐行渐远。面对着未知的教育对象,老师们时常感觉无从下手,专业威信带来的职业光环渐渐微弱,又进一步的弱化了老师们对于职业本身的认同。 自身有限的精力面对日益增长的工作内容和结果期待,老师们对于教育的初衷和职业本身的认同也在压力面前溃退着。近些年来,老师职业稳定性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师大批流失背后是难以言说之痛。过去很多人以当老师为荣,现在很多人以当老师如何辛苦来自嘲。 03在老师们逃离之前,学生们已经先行一步成为了家庭及社会的稀缺。 孩子承载着除了自身之外几代人的希望。“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人人盼子成才,身负众望加上本身稀缺性使得很多孩子晋升为了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了在家庭中发号施令的孩子面对老师们的严格管教势必形成冲突。 家庭教育强化了孩子的家庭地位,也直接导致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弱化。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大包大揽,形同“贴心保姆”,这类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照应,到了学校自然成为了令老师们重点付出的“问题宝宝”。 随着“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等观念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尊重的背面是打压、中心的背面是边缘,学生被尊重、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与学生关系相连的老师不得不为这种观念腾挪出自己的空间,老师被打压、边缘化。 承担责任的同时需要配套的管理。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呼吁惩戒权的回归,他们其实也是在呼吁管理权的回归。 孩子应该被赋予怎样的尊重?学生的权益中心到底应该有多大?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本身应该对于自身的行为担负多大的责任?......问题压着问题,纠结成一团扯不清的乱麻,老师们被裹挟在问题中心,呼吁中的光明照不亮现实的窘境。因为教育,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教育的困局表面上是老师的,其实是社会的。当社会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之前,老师们首当其冲,满腔的热情还能让他们燃烧多久呢? 把教师当服务员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把教育当服务业是对民族未来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