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通名师专业成长五条路
朱郁华
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实施的“名优教师培养工程”,自2001年启动至今已开展了五轮评选与培养工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过程中,青浦区积极探寻名优教师成长路径,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培育方法策略和具体举措。
路径一:课程建构,让名优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成长
名优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只有公开教学和专业写作两条路,还有开发课程的方式。这里的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面向学生学习的课程;另一类是面向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课程是一个拓展教育视野、准确把握教学问题、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有效转化教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名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科教学现状,梳理自我经验,转化已有研究成果,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积累典型教学案例,围绕课程主题进行教学专题研究。
经过五轮“培养工程”,青浦区80%的名优教师主持或参与了校本特色课程,60%的名优教师个人独立或团队合作完成了86门区级培训课程的开发。课堂调查与个别访谈表明,承担课程开发的名优教师,课程意识、学科理解、教学能力等方面明显好于其他名优教师,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深度、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也更能有效落实课程标准。
路径二:团队研究,让名优教师在优势互补中持续发展
在“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青浦区搭建了多层次“实践—研究”平台,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团队研究,助推名优教师的持续、良性发展。如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以课改项目为载体,以团队研究为主要方式,开展工作室研修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针对性的名优教师培养机制,培育了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教学专家。
此外,依托基层学校的优势学科,青浦区建立了35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名优教师或为基地主持人,或为基地核心组成员,他们组建团队开展项目研究,进行教学示范,带教培养教师。一方面,促使名优教师在团队研究中实现知识互补、经验共享、智慧碰撞,专业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路径三:高端培训,让名优教师在专业学习中蕴含发展潜力
区教育局铺设多种通道,进一步提升名优教师育人为本的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比如,与复旦大学合作举办高中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发展历史、数学应用及重大数学问题等内容作专题报告;针对高中数学中的主干知识,邀请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知名教授作专题讲座,从高等数学角度对初等数学知识进行拓展等。
青浦区还与美国太平洋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美国太平洋大学教育学硕士班”,遴选30位名优教师参加为期一年的教育学硕士课程学习,将大量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与本土的教育实践有机整合,引导名优教师掌握国外的先进教育技术与理念,更新优化教育方法。
路径四:基于任务,引导名优教师在示范引领中自主发展
青浦区还基于“自主发展”理念,以明确的示范引领任务促进不同层次名优教师的自主发展。比如,针对区学科带头人,有3个方面的示范引领任务:开展团队项目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团队发展成果,如论文、调查报告、教学案例集等,并将成果以区级培训课程的方式呈现;开展教师职务培训,即把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教学展示等形式,在区域范围内推广和分享;在开放常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每年精心组织一堂能充分展示本人教学风格或者在学科教学改革方面实践探索的示范课,面向区域教师开放。
针对示范教师,有3个方面的示范引领任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转化为至少一门校本研修微型课程;至少带教培养2名青年教师或新教师,提高带教对象的师德素养、教学能力;在开放常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每年精心组织一堂能充分反映本人教学特色或者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实践探索的展示(研究)课,3年至少有一堂展示(研究)课面向区域教师开放。
路径五:基于管理,促进名优教师在考核评价中持续发展
为有效落实“自主发展”理念,全区研发了名优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和专业发展手册,把不同层次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基本任务及具体要求以简洁明了的表单形式呈现,让名优教师发展有重点、有方向,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名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轨迹,为名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依据。
名优教师中的学科带头人实施区校两级考核,示范教师和教学能手主要由学校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业绩、自我发展和作用发挥情况等3个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第,考核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扣发名优教师工作津贴,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不再享受名优教师荣誉与待遇。对连续两年考核为优秀者,在其后续年份实行免检。
“十二五”期间,青浦区名优教师专业成长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3年,400多位名优教师面向全区展示课堂教学1078节;在区级及以上平台上传课堂教学视频案例68个,优质课教学设计214个;主持区级及以上课题172个,参与区级及以上课题318个;在区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489篇,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成果541项。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二、集体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以学科教研活动为操作平台,开展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集体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一、通过集体教研活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有效的教研活动首先要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可以是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理论指导、课程培训、交流、观摩、经验介绍;也可以是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讨论、研究。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增强教育信念,提高专业认同感和承受力
通过研究、学习每位教师都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信念,实现信念系统的深层次改变。认识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承受教师职业的喜怒哀乐,就要全身心地热爱这一职业,为这种职业付出艰辛和努力,无怨无悔。从而安于从教、乐于从教。把自己的职业当做一种事业去追求,去经营。不仅有专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还有归属感。走进课堂的时候,不仅仅带着知识,还带着整个生命进入课堂。将自己的知识、理性、情感以及经验融合在一起,造就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信赖、领导放心的“好教师”
2、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改意识
围绕着发展素质教育,搞好新课程改革这一中心,联系国内国外,校内校外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从理论上进行课改培训,逐一研究关于改革的相关文献、著作。通过学习老师们的头脑清醒了,思想到位了,认识到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抛弃旧有的滞后观念,全方位地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往日的陈规旧矩,改变过去落伍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3、加强自我研修, 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犹如鸟的双翅。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碰到的问题越多,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比如,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如何把课改理念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如何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如何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等等。上述有关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的理论的科学指导。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对新旧教材、新旧考纲、新旧高考试题进行反复对比研究,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使老师们明确了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所教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等,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通过集体教研活动,提高业务素养
有效的教研活动更应渗透在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进行课题研究、随时随地交流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些教研活动更实际,更有用。通过这种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使备课组真正成为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平台。
1、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把握及难点的突破、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方面作详细的解读。主讲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形成备课方案。在集体备课时,全组成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每位教师都把自己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在组内进行充分地交流。最后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一起完成教学构想。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可以说每次集体备课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迸发,每位教师在此过程中都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它有利于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展示,有利于教学中去粗存精,更有利于教学思维的创新。并且形成了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彼此分享、和谐共进的同事关系。
2、听课、评课,相互促进
听课和评课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成果汇报课、优秀课改展示课、青年教师达标课、同课异构等,老师们相互展示、互相听课、互相验证教学方案。课后全体老师,针对授课、听课内容,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鉴,联系课堂操作实情,一起反思,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共同修正教案,最终同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做法,为教师创造了自我反思的机会,在研讨中求修正,在实验中求进步,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激发了所有教师的教改热情,使每位教师对以后的实际教学都做到心中有数,受益匪浅。
3、新老结合,共同提高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关乎一个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新老教师结成对子,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及时进行教研磋商,老教师不遗余力地传帮带,用宝贵的敬业精神影响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从人格的魅力、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分析、课堂的实际操作到学生的考查、成绩分析等,都对新教师悉心指导。而新教师也虚心好学,积极进取。不但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学习老教师无私奉献的品格,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这样使新教师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对课堂、教材的驾驭能力,使他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迅速成长。很快达到“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目标要求。其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教师们也从新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真正做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课题研究 ,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更高层面的要求。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通过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须感悟和心得。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类型转换。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充分进行教研活动,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各展所能,采百家之长,酿自我之蜜,定能使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快步向前。
三、做研究型教师
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教师的信心与恒心,更需要教师的理论素养做支撑。教师的信心与恒心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思想基础,而教师的理论素养又为教师树立自信增进了动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日复一日的付出,需要一心一意的投入。
做研究型教师
现实中不少教师存在诸多因素,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信心不足,或者知识储备不足,教育观念狭隘,懒于反思探究,因而理论素养得不到提升。常常有教师会羡慕优秀教师丰富的学术积累,深厚的学术底蕴,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背后点点滴滴的积累。事实上,任何的成功都不是没有缘由的,任何的成长都需付出相应的汗水,只有在辛勤耕耘以后才能收获成长的喜悦。而研究型教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发展的呼唤,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坐标,是与其理论素养的深厚积淀分不开的。
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依靠三个“支撑”,即知识支撑、理念支撑、习惯支撑。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往往有着更为广阔的涉猎,他会从学术的海洋中汲取教育成长所需的养分,在教学中调整策略,在教学后归纳反思,从而形成一套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体系。这就构成了研究型教师的知识支撑。同时研究型教师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不会毫无保留地接受,也不会不经反思地遵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让反思融合新的理念,在学习中促成新的突破,在研究中形成真知灼见,这就是研究型教师需要的理念支撑。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在教学习惯方面往往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执着,执着于将教育理念付诸实施,执着于对教学细节的深入研究,执着于对问题的斟酌与反思,即需要良好的习惯做支撑。
荀子云:“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作用。研究型教师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工作者,他首先应该是一名实践者。作为教育的开拓者,研究型教师始终处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掌握着第一手的研究素材。研究型教师的起点在于教育实践,其落脚点仍在于教育实践。所以立足于教学实践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根本。当然,教师作为社会性一员,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存在。研究型教师生活在教师团队中,自然也分享着来自教师团队多方面的给养,正是一个个以研究型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以一般教师作为人员支撑的团体,才真正撑起了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研究型教师正是在教师群体的关怀下,借助教师团队的优势与合力,立足教师群体的智慧,从而在教师团队中逐步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意义。
四、新教师成长记
卢望军
2011是“学生主体”年,新教师们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学生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小组合作、生命关怀、个性评价更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站在新年的节点,让我们回顾新教师们的成长点和收获,并寄望所有的新教师在新的一年,继往开来,深耕课堂,成就学生。
新教师成长记
学生的成长就是我的成长
2011年,在《中国教师报》的指引下,我班的小组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起初,每个小组施行好中差搭配,因为在课堂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缺少表现的机会,许多学习差的同学一直感觉自己是来陪读的。正当一筹莫展之时,我看到周刊关于“学生合作力”的系列报道。顿悟:人人有事做,让每个人在小组内都无可替代。于是我指导组长,合理安排小组任务,把抄板书、读课文、写生词等简单任务,交给组内的学习能力不强的组员完成。各小组还根据自己的情况制作了“防懒守则”,有“每日一诗”、“每天一句”、“课间报道”、“我的一天”等许多“因材施教”“量身定做”的有效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和坚持,班内陪读的同学明显减少了,主动学习的同学增加了。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课堂就会变成狂欢的舞台。
让讲道理变得简单
“老师!小马今天的展示又没发言。”“呐喊组”的两位组长在向我诉苦,“老师,您还是把他调到别的组吧,他总是给我们拖后腿。”我决定利用班会课以游戏来代替说教。我把事先制定的规则读完后,各小组开始角逐,最终“明天组”获得胜利。小结时,获胜的组长说:“我们组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在团圆坐的时候我们都为对方着想,互相支持。”另一个组的同学说:“在接力赛的时候我太胖,跑不动,使我们整个小组落后了,我觉得挺对不住大家的。”
游戏结束后,“呐喊组”的组长告诉我:“老师,您用行动给我们讲了一个大道理,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让导学案异彩纷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能否让学生实现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的飞跃呢?一个想法在我脑海诞生——让每个小组每周合作编写一篇导学案,科目不限,内容自定。学生编写导学案有几个好处:第一,编写导学案是对教材的钻研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钻研深于学习;第二,编写导学案是思考的记录而不仅仅是线性表达,记录难于表达;第三,编写导学案是小组智慧的整合而不仅仅是简单合作,整合高于合作。一周后,各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导学案,看上去有模有样,实际一用却发现漏洞百出。为了提高小组编写导学案的能力,我把周刊上刊登的导学案展评的内容复印给大家,叫各小组认真揣摩,学以致用。专业引领,小组合作,反复修改,一周后,新的导学案新鲜出炉。尽管同学们编写的导学案还很稚嫩,但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小组合作,学生的学习可以走得更远,整个课改的教师不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小组吗?如果我们携手共进,课改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远,也走得更稳! (作者系河北省清河县第五中学教师梁增春)
我的“星级阅读”研究
2011年,一直躬耕于课堂,真正具有突破意义的行动,非“星级阅读”的课题研究莫属。
阅读非常重要,可在长期以“教材为本”的影响下,学生的读书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流”状态,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句、几个好词。还有的学生,阅读仅仅是五分钟的热度,不能长久的坚持。因此,小学生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读书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读书习惯如何养成?读书的质量及数量怎样把关?学生读完书以后如何理解运用?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新教师”面前。
为了适合儿童口味,我们别出心裁,设计了“过级智慧树”和“摘星成长路”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用精美的图画配上儿歌说明,做成大广告牌立在学校醒目位置。用这根评价杠杆,撬动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让孩子们在一种奋发向上的环境中海量阅读,在读中提升综合素质。
“过级智慧树”上结满了书签样的“目标激励过级卡”,是评价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级卡”背面是学生的绘画作品,正面是汉字读写、阅读写作、古诗文、读书笔记、课堂表现等项目的过级成功证明。过级卡有3个级别。“摘星成长路”是学年结束颁奖用的,分“小学士星”、“小硕士星”、“小博士星”和“博士后星”4个级别。4个星级间没有年级界限,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了高年级的水平,完全可以授予高级星,高年级学生阅读考级不合格,照样停留在低级星上。
有了这种评价手段,学生们动起来了:汇报预习时你方唱罢我登场;合作探究时,组长俨然一群小老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成员发言,胸有成竹者侃侃而谈,面有难色者大家帮教;展示交流时,有的小组推荐“主持人”走上讲台,有的小组轮流讲解要点,有的小组表演课本剧,还有的小组补充或评价……学生完全主宰课堂,教师只在学生理解不深不透的地方或讲解偏离方向时进行精讲点拨。课余时间,孩子们不爱追逐打闹了,而是争相读书……
“星级评价”犹如暗夜里的启明星,沐浴着这耀眼的星辉,孩子们从这里启航,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作者系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教师孙爱蓉)
唤醒学生生命潜能
“老师,现在我自学很认真了,答问也很给力了,默生字也能全对了,我也能像小志一样成为您最得意的学生吗?”小帆在日记里问我。我说:“当然!谁能阻挡一个觉醒的生命前进的步伐!”当教师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学生便用迅疾的成长来回报用心的关注。
让教育渐渐褪去浮躁功利,让个体尊严重新得到重视,用心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成为我这一年工作坚定不移的信念。
多一点耐心,就多一位优生。我能忍受一个胆怯的学生把一句话说得结结巴巴反复几遍而不打断他,也能带领全班学生安静地听完后进生一段并不精彩的演讲,还会尊重信心不足的学生放弃展示的无奈选择……其实,我们的课堂不用那么快那么赶,停下来,等等那些学有困难的孩子慢慢变得优秀。用心想想,就会明白高效率不是高效课堂的全部含义。
多一点细心,就多一片精彩。每个孩子都有天赋的特长,优秀的成长致力于扬长而不是避短。学习好的评“学习之星”,守纪律的是“纪律之星”,爱唱跳的当“才艺之星”,会提问的成“质疑之星”,进步快的为“进步之星”,吃苦耐劳则当选“劳动之星”。用细心给学生量身定做展示的舞台,谁的成长不无限精彩!
多一点真心,就多一种真实。一个学生抱怨说:“班级优秀有什么用,我的书掉到地上了却没有人帮我捡起来。”是啊,世界这样精彩,却与我无关,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冷落。因此我喜欢个别谈话,用真心倾听学生的喜怒哀乐,容忍学生的反反复复,甚至接纳学生的批评指责。是的,学生也有不热爱班级和不喜欢老师的自由,你得允许某些叛逆的个体真实存在。
多一点决心,就多了无数份平等的尊重。我为68个学生每人写了一篇小传当作期末评语,一共三万五千多字,虽然辛苦之至,但我做到了。我的评语里,没有“遵章守纪”、“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等规规矩矩但却冷冷冰冰的词语,换之以“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有你真好、”“叫我怎样感谢你”等个性十足且热情洋溢的句子。在我眼里,每个人都无可替代,每篇评语皆应独一无二,给每个孩子平等的尊重,这就是我坚持撰写个性评语的决心。
一个学生,可能是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是自己的全部。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关乎学生成长和生命质量的大事。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好的教育懂得唤醒,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潜能,使之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奔跑;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走向成功,好的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学生走向成功的跳板,使之无限满足内心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用心关注里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在用心关注里促进生命的活泼生长,这才是真正造福每个孩子的教育,这就是我一年来的最大感悟!
五、服务于“学”的专业化
在传统的教育学里,教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或者说,教师是一个“二传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传”,其次是要求“会传”,再其次是能够“传到”,最后,传得要有“艺术”。如果一个教师不传,肯定会被人指责为偷懒、不负责任;不会传,则意味着专业化水平低劣,是不合格的教师;能“传到”开始有资格被称为好教师,假如再传得很有艺术性,那就会被很多人追捧。问题是,怎样找到一条能让“普通教师”上出“不普通课堂”的良策呢?
服务于“学”的专业化
教师不是一个灌输者,教学也从来不应该是在考验教师如何“二传”,或者说,教师专业化不能囿于以教师的学历和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来作判断。
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只有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是符合教师专业要求的合格教师。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的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因为教师只有将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加以组织后,才能有效地转化成学生的成长营养。
我曾经把教师的角色誉为三个维度: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二是一个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三是一个信念的传播者。据此来看,教师还能继续扮演“二传”吗?他能够把能力、智慧灌输给学生吗?他精彩的表演能够等于学生的精彩吗?
因此,重提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的转型需要从转变自身角色入手,即从“二传手”变成放手发动学生“一传”,即让学生与知识、成长直接对话。其实,就是改写新型的教学关系:从“教中心”抵达“学中心”,这才是正途。经验告诉我们: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是反教育的。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服务于“学”上,而“教”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遇到的难题,而不是去展示所谓的专业化水平、学养抑或是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化是指服务于“学”的专业化,谁有办法营造了学、策动了学、满足了学,并且能让学生学好,谁就是好教师!学科知识水平不高,也未必就不能胜任教学,前提是你懂得“利用”学生资源。当然,在服务于学的基本框架内,学科知识水平肯定是越高越好。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