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的时候,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5.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动荡不安,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等问题不断,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安全、生存和发展,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危机,中华文化不仅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塑造了具有独特气度和神韵的中华儿女,而且是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贵和尚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睦、融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和”的基础是包容。“和”既是中华文明追求的目标,又是发展必须依靠的社会基础,要达到“和”的状态,必须依靠“尚中”的思想方法。
中华文化秉承贵和尚中理念,形成了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理想中,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文化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互惠互鉴,超越地域、阶级、时代、种族的界限,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在国际社会中倡导多元文化立场,反对文化单边主义,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推动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文化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各种不同文化的发展有先有后,但是都应当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占据平等的地位。中华文化的贵和尚中理念,恰恰是坚持和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权利,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和而不同是“和”与“不同”的逻辑统一,这种思想体现在国家发展中,就是既要遵从发展大势,又因地制宜;既要实现共同目标,又能兼顾不同利益。体现在国际社会中,就是既要合作发展,又坚决不能放弃核心利益;既要尊重他国文明形态,又要坚持自身文化传统。体现在对待其他文化的态度中,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的基础是平等,没有哪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优越,每一种文化都在其所处的时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历史。
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反对强调文化绝对优越性的大国沙文主义,不认同人为地把文化划分为三六九等,搞唯我独尊和文化歧视。人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各有优长,不可定于一尊,正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各美其美,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都值得尊重、珍惜和传承。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资源争夺是当代最主要的冲突根源,无论是作为资源争夺表象的文明冲突,还是解决资源紧缺必然走向的生态文明,都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时代难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重新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基础是尊重,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不同文明发展阶段所遭遇和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更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共同应对生态问题上的努力,任何一方面片面强调大国生态责任,一方面转嫁本国生产污染的生态殖民主义,都是建立在不尊重他国生态努力基础之上的文明优越性的体现。
只有将人类社会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只有将全世界作为生态的生命共同体,才能构建共同发展的前提。
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也遭遇了无数的战争、冲突和苦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天下大同的基础是交流互鉴,只有交流才能消除隔阂,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平相处,只有世界和平,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正在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中,前所未有地紧紧相连,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摘编自田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文明贡献》)
材料二:
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需要文化创造不拘一格、富有个性,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人们思想观念、审美需求的变化,蓬勃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因素,或许是流行的、时尚的、商业的,又或许是草根的、小众的,但只要恪守社会价值底线,不违公序良俗,都是对人们差异性、个体化需求的满足,都是对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完善。
细品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之路,有文化媒介和形式的更迭,也有题材内容和理念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横空出世、一鸣惊人,有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论哪种方式,无不让人深切感受到,在社会转型、技术发展、媒介变迁的深刻影响下,新的文化因素正悄然孕育、坚韧成长,并丰富着主流文化。构建自信包容、交流互鉴的良好文化生态,让多样化主体创造的文化因子如欢快流淌的小溪,从四面八方向大河汇聚,我们这条文化之河必呈现波涛奔涌的壮阔。百舸同争流,千帆齐竞渡。文化产品将以更接地气、更富青春气息的方式走进生活,让人们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激情、愉悦和欢欣,实实在在地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尹媛萍《让多样化创作主体参与文化建设》
材料三: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
(摘编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彻底解决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生态危机等全球问题。
B.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各有优长,应互相尊重,人类文化正因为多种多样才丰富多彩。
C.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得益于我们秉承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规划,文物保护工作以抢救为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B.资源紧缺可引发文明冲突,资源争夺是当代最主要的冲突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任重道远。
C.虽然国家和民族有大有小,各种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先有后,但是在地位上已经实现了完全平等。
D.在恪守社会价值底线、不违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文化创造可以富有个性,从而满足人们的差异性需求。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贵和尚中理念的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亚非拉地区各国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和他们的各种风俗习惯。
B.坚决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持续推动世界经济文明的多元化和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C.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
D.在世界各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美国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还不断指责抹黑中国。
4.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文化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往事如“烟”
冯骥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抽得够凶。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光”,后来专抽“恒大”。“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如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上了“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我们全抽烟。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今天,我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
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时候医生就提醒“我”长大了不要抽烟,后来“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因生活所迫抽上了烟。
B.对于烟民来说,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
C.电视片中的一位作家,一边深思一边抽烟,“我”会哑然失笑,“我”不认可这样的状态。
D.“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这是“我”历经磨难后的感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叙事为主,也有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引人入胜。
B.文章以时间为序,节奏舒缓,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生活沧桑和人生故事。
C.作者由“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类比联想到“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
D.作者回忆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抽烟的往事,比喻修辞贴切,神态描写细致。
8.你对“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傅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快以未尝习法辞。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是时,免役法出,民商咸以为苦,虽负水、舍发、担粥、提茶之属,非纳钱者不得贩鬻。税务索市利钱,其末或重于本,商人至以死争,如是者不一。侠因黎东美列其事。未几,诏小夫裨贩者免征,商之重者十损其七,他皆无所行。
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三司察市易,司农发常平仓。又下责躬诏求言。
安石上章求去,外间始知所行之由,群奸切齿,遂以侠付御史,治其擅发马递罪。吕惠卿、邓绾言于帝曰:“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相与环泣于帝前,于是新法一切如故。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哲宗立,始得归。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里人揭其闾为郑公坊,州县皆祀之于学。
(选自《宋史·郑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
B.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
C.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
D.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古人表示官吏任期届满专用词有“下车”“致仕”等。
B.保甲,王安石新法之一,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以维护封建制度。
C.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而设置的粮仓,有时也用作灾荒时的赈济。
D.徙,古代称流放的刑罚为“徙”。古代常常将有罪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侠得到赏识,思谋报答。郑侠在光州任职时,凡是他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照他的要求给予批复;郑侠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想要报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
B.郑侠拒绝笼络,直言不讳。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新法考试而入选,郑侠以不熟悉律令推辞了;王安石问他对新法有何想法,郑侠说新法还存在一些缺陷。
C.郑侠上书进言,为民争利。免役法开始施行,税务官征收的市利钱有时候比商品本钱还要多,商人甚至以死抗争,郑侠通过黎东美列举此事,最终免除了市利钱。
D.郑侠忠于职守,遭到打击。郑侠将看到的流民情景绘成图画,并通过驿站把奏疏直接呈给银台司。王安石请求离职,奸人们知道缘由后让御史以擅自使用驿站传达奏章给郑侠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负水、舍发、担粥、提茶之属,非纳钱者不得贩鬻。(4分)
(2)里人揭其闾为郑公坊,州县皆祀之于学。(4分)
14.郑侠为什么被贬到汀州?后来为什么只是被贬到了英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东风解冻诗
王禹偁
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
渌波归旧水,寒片[注]漾和风。
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
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
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
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
[注]寒片:指冰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的“自”与“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都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B.“鹭翘”两句,描写细腻,一静一动,色彩鲜明,仿佛能听到鱼跃的声音。
C.全诗有远望之景,又有近观之景;有实写,还有虚写,意境幽美而又宏阔。
D.诗人对东风的赞美之情寓于描写之中,最后期望东风助人渡河,含意丰富。
16.全诗描写了哪三幅东风解冻图?请分别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并以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有恒心。
(2)贾谊《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往事追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可是,他如果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
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县城的灯光先后熄灭,大地万物在一种自然柔和的光亮中脱去了夜的黑衣裳,显出了它们各自的面目。时令已进入初秋,山头和川道里的庄稼、树木,绿色中已夹杂了点点斑黄。他走在庄稼地中间的简易公路上,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他已经多少次从这条路上走来走去。( )!这也象征着他已经走过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他折一枝柳树梢,一边走,一边轻轻抽打着路边的杂草,心想:他回到村里后,人们会怎样看他呢?他将怎样再开始在那里生活呢?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这条路上走到城市,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农村。这短短的十华里土路,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漫长
B.从这条路上走到农村,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城市。这短短的十华里土路,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漫长
C.从这条路上走到城市,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农村。对他来说,这是多么漫长却又短短的十华里土路
D.从这条路上走到农村,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城市。对他来说,这是多么漫长却又短短的十华里土路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吗?请简要分析。(4分)
20.请从比喻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目前,广东、福建、上海、陕西等多地都加大了综合保税区制度创新,在税收优惠、物流建设、监管创新等方面密集推出举措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另外,综合保税区扩围信号还在不断释放,其中中西部地区有望获得更多倾斜。分析认为,随着扩围的利好政策落地,使整个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将随之改善。根据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增长132%,成为我国稳外贸的重要支撑
22.阅读下面关于传统节日的文字,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找回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100个字。(5分)
一提及传统节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放假旅游,是抢购狂欢,还是朋友聚会?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传统节日演变成“传统假日”,失去了节日固有的文化记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记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一无二的“根”。它们或汇聚了团圆和美的家庭企盼,或传递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折射出了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民族认同。然而,很多青少年学生甚至成年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认知有限,传统的过节方式离人们越来越远。
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物欲满足和生活享受,变得越来越贪婪和功利。传统节日异化成了“送礼节”“购物节”,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被解构、被稀释,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脉络运输”出现断层和割裂。如何让传统节日找回文化记忆,让人们找到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过节方式,应该成为我们深思的话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A项,说法绝对,原文是“是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张冠李戴,“天人合一”应是“贵和尚中”。D项,曲解原意,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而不是以“抢救”为主)
2.C (时态混淆,“在地位上已经实现了完全平等”说法错误,原文是“都应当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占据平等的地位”,这是作者的主张和期待)
3.D (美国的做法是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属于“贵和尚中”理念的范畴)
4.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每点2分)
5.首先由人类面临的问题引出观点——中华文化是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然后阐释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思想和理念,论述了中华文化对解决全球问题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总结,期望推动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交流互鉴。(每点2分)
6.B (曲解原意,原文是说“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
7.D (分析不当,“神态描写”错误,应是“动作描写”)
8.父亲抽了一辈子烟,从年轻到“文革”到晚年,烟陪伴了父亲一生,蕴含着父亲一生的故事,见证了父亲的生命历程。“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开始被迫抽烟;后来创作时,抽得也凶;再到戒烟,告别糟糕的状态。烟蕴含着“我”的人生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和人生的变化。烟参与了烟民们的生活和人生苦乐,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9.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生活残酷性的认识,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 (原文标点: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
11.A (“下车”表官员到任,“致仕”表官员退休)
12.C (“最终免除了市利钱”与原文不符,原文“未几,诏小夫裨贩者免征,商之重者十损其七”的意思:不久,诏令对小商贩免征市利钱,大一些的商人减免其中十分之七)
13.(1)即使是提水、理发、卖粥、卖茶水的这类人,不交免役钱都不能营业。(得分点:“虽”“属”“贩鬻”各1分,大意1分)
(2)邻里人将他住过的房子改建为郑公坊,州县的学校都祭祀他。(得分点:“揭”“闾”祀”各1分,大意1分)
14.吕惠卿上奏说郑侠的上疏是诽谤。(1分)皇上认为郑侠上疏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朝廷着想,忠诚之心可嘉,不能治以重罪。(2分)
15.A (“都刻画出一种静态”错,本诗中的“自”刻画出的是一种动态)
16.第一幅是高山雪融图。东风习习吹拂,高山雪融之水流入原来的河水,河水中还飘着冰块。(2分)第二幅是春暖花开图。诗人想象东风一夜把寒云吹走了,溪边野花绽放,白鹭水中歇憩,红鲤跃出水面。(2分)第三幅是池塘解冻图。东风吹裂池塘的冰面,如缯帛撕裂,池水流入沟壑,汇成浩渺的大江大河。(2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8.A (从后文看,“他”最终回到了农村,可以排除B、D项;再比较A和C项,土路短却漫长,就像“他”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A项与下文在语意上更连贯,衔接更好,故排除C项)
19.不正确。(1分)两处逗号使用错误。(1分)这里是连续发问,不是选择疑问。所以两处逗号要改为问号。(2分)(注意选择疑问和连续发问的区别)
20.把夜比作黑衣裳,突出黑暗笼罩着大地万物。“脱去了夜的黑衣裳”,生动地写出了黎明悄悄来临,大地万物逐渐摆脱了黑暗,显出了各自的真面目。(每点2分)
21.(1) 修改:在“创新”后添加“力度”;
(2) 修改:将“举措”与“支持”位置互换;
(3) 修改:删去“使”或“随着”;
(4) 修改:删去“根据”或“显示。
(第处,成分残缺,“加大”缺少宾语中心语;第处,语序不当,“举措”应作“推岀”的宾语中心语;第处,成分赘余,导致主语残缺;第处,句式杂糅,应为“根据海关统计”或者“海关统计显示”。每处1分)
22.首先要努力认知理解传统文化。(1分)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知和认同。(2分)其次要自觉地去物质化去功利化,(1分)不能盲目追求俗世的功利而淡忘、摈弃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1分)
23.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本题作文材料选自最新时事内容,虽然为会议内容,但涉及面较广,呈现出丰富的立意空间。关键内容主要是战胜困难(如疫情)的信心、底气、能力的来源;李克强总理报告节选中的控制疫情的成之惟艰、“六稳”“六保”的民生情怀;评论中的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表现及由此带来的效果。从第一个关键内容分析,可立意:中国誓言铿锵有力;中国人的自信力;中国成就,中国骄傲;中国人战胜困难的底气;能力是屹立世界的保证;行进中国,精彩无限;等等。从第二个关键内容分析,可立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贵的民生情怀;百姓利益为上;一切为了人民;等等。从第三个关键内容分析,可立意:同心协力绘美景;中国之路,行稳致远;万众一心,中华复兴;等等。若写记叙文,情感要真切;若写议论文,要用切实事例来进行论证,不可假、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