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新与旧”作文审题分析

时间:2021-01-22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新与旧”作文审题分析
一【真题回放】
莫言在一次演讲时说,从特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旧与新的斗争史。他从衣食住行的生活层面解释说,“新的目标就是生产既环保又健康的高产农作物,我们怀念古老的味道,比如说老祖母煮的鸡蛋味道,母亲蒸的馒头味道,看上去是怀旧,实际上是对新成果的不满。”他还说,人们要从旧的里面寻找新的灵感和素材,“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从旧里面找新的典型范例,我本人的小说创作更是从古老的经典里和古老的民间传说里面获得了许多灵感跟素材。”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新与旧”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通过莫言的一段话展现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旧与新的斗争史”这句话直接点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揭示了继承与创新对立统一的关系;莫言以“看上去是怀旧,实际上是对新成果的不满”指出目前我们在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时的一些问题,如一些新成果丢弃了旧物中有价值的东西。面对这样的问题,他借用自己写作与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事例来进一步指出不要无视旧,而要在旧物中发掘新价值(灵感与素材),在继承中创新,要用新思维新方法去改造旧资源获取新成果,强调继承传统与创新成果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审引导语:
1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关系型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变则必有新,有变则必须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因此,写作时站位要高,格局要大,以变动颇大的当今世界为背景进行创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的新与旧。
3无论是从材料中提取出的信息,还是结合实际情况,本次作文均应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入手,而不应只取其中一个方面。最准确的立意应是从创新与继承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承旧”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又是对“旧”的补充,对“旧”的扬弃。
审任务:
1显性任务: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  对应情境和主题 演讲稿文体 
2隐性任务:关系型作文   
三、【存在问题及参考立意】
存在问题:1 行文思路不清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没凸显关系。
2 段落说理不深入,叙例和分析没能紧扣关键词。
参考立意:
1. 以“旧”为藏,“新”从中来         2.承旧之精华,创新之未来
3. 古旧里弃残存真,新世里传承发展    4. 携旧创新,展盛世新颜           
5. 以旧为基,创新发展              6. 拾旧之遗珠,创崭新世界
7. 守旧出新                       8.旧里寻新,变通奋进
9. 汲旧时之精华,创时代之新象        10.胸怀新未来,心存旧传承


五、赏析优秀例文(请从行文思路强调关系、紧扣关键词的角度)
旧存新,新鉴旧
白如冰
尊敬的各位参会代表: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一名青年代表参加这次的“当代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旧存新,新鉴旧》 。
念古文,悟以往精华,温故而知新;歌《芒种》,新旧相融,古筝与大提琴的旋律深入人心;赞中医,几株药草精华,救世界于疫情爆发之际。旧能历千百年而不衰必有其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之所以会出现必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其合理也有其不完善,新当鉴旧,摒其不善。
在旧中取精去粕。《论语》是儒家留存千年的经典之作,其中既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华,至今不衰,又有“敬鬼神而远之”的神鬼之说早已否定。在庄子的学说中,亦有处人经世的大理,又有“不可知论”的历史局限。新冠疫情因中医药而得到控制,中医药天下扬名,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又何尝没有错误记录与无效药方?辩证传经典,经典永不衰,盲目守旧理,旧灭潮流弃。
在新中要以古为鉴,面向未来。一味的守旧当然是不可取的,而一味的求新而不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是更不可取的。莫言从旧的经典与民间传说中获得灵感与素材,屠呦呦从中医药典中悟得启发,瓦特改良蒸汽机,引领了一个时代,旧取新成新而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而中国每年申请永动机的专利数居世界第一,这种让我想到《格列佛游记》里可笑的实验,从黄瓜里提取阳光,将排泄物还原成食物……引人发笑的背后是一味求新,新不成而成谬。
只有旧取新,新鉴旧才能更好地发展。既知温故而知新,又可演化成记忆规律曲线推动现今少年记忆能力提升;既知中医药的修复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又可古为今用萃取精华配以西药,推动信管的解决。
辩证否定知扬弃,于新中看到历史的影子,于旧中看到发展的契机。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不守旧,不追新,在学好旧——前人经验的同时谋求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助推国家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老师点评】
本文笔法凝练,用语准确。开篇连用排比造势,在新旧对比中引出中心论点,高效简洁。文章主体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从如何对待旧,如何对待新,如何处理新与旧关系展开论述,层层递进,又各自成体系。细看来,旁征博引的论据充盈在整饬的结构中,古有《论语》《本草纲目》经典,今有莫言、屠呦呦与瓦特的创新。最为可贵之处是作者能够将此新与旧的论述恰当融入当今时代背景中,使全文大气磅礴,尽显格局之大。

七【拓展链接】
时评:        《十面埋伏》听过没?一起听刘德海留下的“未来传统” 
(许珂 人民日报评论2020年 4月14日 )
就在上个周末,一代国乐大师刘德海先生去世,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气势磅礴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是他们对琵琶的第一印象,而这首古曲的改编者正是刘德海。对于琵琶的初学者而言,相信不少人的第一本琵琶教材正是刘德海编创的《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第一页上作者可爱的自画像以及“弹琴快乐”的祝语让大家记忆犹新。7、8岁的学童,哪怕基本功还不扎实,看到先生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合奏的《草原小姐妹》协奏曲时,深情的旋律已将他们带入蒙族孩子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感人故事,年幼的他们暗下决心,今后也要让这样流畅灵动的金石之声在自己的指尖流淌。
“日出弹琵琶,日落教琵琶,夜抱枕头梦琵琶。心情好,爱琵琶;气不顺,怨琵琶,腰肌劳损恨琵琶。”这首刘德海生前写下的打油诗,道尽他平凡而绚烂的琵琶人生。从艺七十载,身琴合一是常态,然而这次他真的走了,第一次也将永远与自己心爱的琵琶分离。这位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完成了自己的誓言,明知路没终点仍会一直爬下去,直到生命尽头。
伟大的艺术家也常常伴随着争议。“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会”,青年艺术家如今常用的《十面埋伏》,仍是刘德海在上世纪70年代改编的版本。然而为外界所不知的是,这首让刘德海一炮而红的曲子,在诞生之初就遭到老一辈琵琶艺人的批评,被冠以迎合市场、不尊重传统、丢掉古谱韵味的帽子。回想这段往事,刘德海坦言:“最初的创作是非常叛逆的,把传统的东西也改头换面了很多。做了很多比较过激的东西。”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艺术之美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坚守初心、精益求精、追求至臻至善的境界,或许是所有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刘德海坚持做国乐的弄潮儿,在开创“未来的传统”的路上愈走愈远。这样的坚守在当时虽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愈显珍贵。那首曾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改编版《十面埋伏》,如今已经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典范。面对时间这个最好的见证者,无数的传统成为陈迹,无数的叛逆正在酝酿成为新的传统。
与时代偕行,传统从未停止过变化的脚步。刘德海打趣说,琵琶是“海归姑娘中国心”。的确,琵琶这一西方舶来品,穿越歌舞燕乐的盛唐,经历过明清时代的高峰,见证过民国时期的流派纷呈,从书斋雅室走到音乐大厅,从广播电视回到田野广场,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弦歌。时下,面对空前多元的音乐市场,琵琶变得有些曲高和寡,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泉州南音、苏州评弹等传统艺术只能偏居于电视节目之一隅。刘德海说,如今中国民族音乐过分重视古韵传承,而忽略了统和古今。如何让古韵悠然的琵琶走入时下观众的心灵,为高古难懂的民乐赋予时代美感,是横亘在民乐人面前的终生课题,也是再造传统的必经之路。
“现在乐器的脾气非常坏,就像都市里‘压力山大’人群们的坏脾气。”这是刘德海晚年的感慨。在娱乐化的大潮中,有人强调无旋律、无调性,有人沉迷于卖弄复杂技巧、转向现代音乐,这难道就是琵琶未来的发展之路?对于这样的叛逆,刘德海并不认同。传统需要改变,但改变需要质量。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晚年重新回到江南丝竹的摇篮,在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古老音韵中寻找灵感。有人说:曾经激进的刘德海变保守了。但他淡然回应:我的创作风格有传统精神,但我的手法是新的,用新的技巧来表达最传统古老永恒的情感。
北京师范大学“和雅乐坊”的孩子不会忘记,2012年,当他们远赴泉州向民间音乐人求教时,听闻消息的刘德海先生深受感动,在凛冽的寒冬里不辞辛劳来到排练现场,毫无保留地点拨着这些仍显稚嫩的演奏员。在悉心讲解民间音乐的艺术力量时,这位耄耋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新瓶装旧酒,乏善可陈,然旧瓶装新酒,历久弥新。这或许是这位琵琶大师留给后学的谆谆告诫,值得每一个民乐人沉潜思考。
斯人已逝,经典长存。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将永远陪伴后人。愿这身琴合一的“弄潮儿”,在天堂也能“夜抱枕头梦琵琶”,于静谧中安息。
这正是:承古音意韵,锐意创新自成一派;处时代剧变,统合古今育人不倦。

素材:
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是在其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2.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也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3.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4.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展中蔓延,葳蕤茂盛。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