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好的课堂
申 琳
究竟什么是好的课堂?这个话题很深刻,却也很朴素,朴素到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任何一位家长也应认真思考。
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中间”“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是当下许多教师和学校在努力实践的方向,尽管理念不难理解,但真正做到实则不易。
日前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小学观摩的一堂课给记者带来很多思考与启发。
上课时有背景轻音乐,课堂上多数时间是学生在发言、讨论,一节课临结束学生都伏案冥想,随后绘出一幅反映所学内容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小学课堂,与通常所见静悄悄的教室里只听到老师讲课声的“好课堂”形成强烈反差。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东山小学的教师们说,“好课堂”不仅看教师教得有多好,关键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学习能力是否在提高、所学知识是否被很好接受……这样的理念令人心头一震:我们的小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多关注于教师尽心尽力地“教”,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去“学”,则被我们不自觉地忽视了。
课堂要静,“静得掉一根针就能听到”,这是成年人眼中的良好课堂秩序。多少年来我们都坚信,宁静的课堂有助于学生们专心听讲,有助于教师的授课不受干扰地为学生所接收。但是东山小学开展的“友善用脑”教育实践却认为,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在轻音乐下人的大脑最活跃,对知识的接收效果也更好。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小学课堂,老师“一言堂”越来越少,学生发言则越来越多,这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喜变化。但是,这毕竟只是限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能否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孩子的思维,有时候比成人更活跃,让那么多活跃的思维互相碰撞,小学课堂在互动性上能否再进一步大胆一试?
允许学生在上课时间趴在桌上冥想,在许多成年人眼里不可谓不大胆。是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吗?关键看冥想的结果。东山小学的学生们在冥想之后绘出的“思维导图”,无论精彩程度,毕竟都是他们“头脑风暴”之后的成果。比起上课只管听、下课就去玩、回家再复习的传统做法,课堂上的一会儿“冥想”效果理应更好。
其实,这样的教学改革并不深奥,关键在于要真正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只有相信孩子们内心都涌动着求知欲,老师的教学才不会墨守成规,而是想尽办法在传授新知、释疑解惑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帮助他们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这样的理念,非但没有否定教师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反而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括脑科学在内的现代科研成果面前,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成果,写出更具科学性、针对性的教案,呈现更加活泼、精彩的课堂,不断提高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孩子们“学”无止境,教师自然“教”无止境,有了创新的压力和动力,那种“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情况也就难以为继了。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希望类似的探索越来越多,大胆创新,上下求索!
(原载2月5日人民日报第7版)
课堂上生生互动策略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质疑、争辩、补充。生生互动是课堂文化的主旋律。课堂是教学的核心,展示是核心的精髓,生生互动是精髓的灵魂。
生生互动就是碰撞。互动可以使课堂生动起来,互动是展示中亮丽的风景线,质疑、争辩是这道风景线中最耀眼的环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被小主持人代替,小主持人与学生之间交流碰撞、一问一答,学生走马灯似的来到黑板前,讲解、展示……然而,仔细观察后会发现,有时学生讲解后,其他学生的补充、归纳似乎是事先安排好的,缺少了及时生成和思维碰撞。实际上,这些都是因为缺少真正的生生互动而造成的。
真正的生生互动是一个群体学习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学,拥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疑惑后,通过生生互动,才能实现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流露、心灵的放飞、才艺的展示,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提升认知结构、养成健全性格、形成良好习惯。生生互动是课堂的重头戏,是学生实现其社会属性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过多,会喧宾夺主,生生互动才是课堂文化的主旋律。所以,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展示、学生点评、学生讲解、学生质疑、学生分析、学生归纳、学生追问、学生提升、学生拓展、学生演示、学生练习、学生讨论、学生表演、学生绘制、学生争辩、学生互助、学生探究……新课堂将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快乐、学习的空间,都真正还给了学生。
通过生生互动,学生因交流而提升、因碰撞而感悟、因竞争而进取、因自主而创新……
应该如何实现生生互动呢?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充分自学,实现言论自由。
其次,教师要告知学生,互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对吗
对于学生的讲解,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他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倾听,敢于否定,勇于发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为什么
学生在不明白的时候,可以问为什么;学生想理解事物的本质时,可以问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对于知识,不仅应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高效,学生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3、能不能更好
学生讲解之后,教师一定要鼓励其他学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发表更多的见解,使他们的思维更敏捷,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4、本质是什么
挖掘问题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思想、规律、方法、技巧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得以从现象到本质,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5、举一反三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一个问题理解一系列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对比反思、归纳总结的习惯。
6、我来联系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其他生活经验,去解决未知的问题。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进行相关联系,这是全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7、我来反思
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错误的地方,指出易错点或关键点。这是为了让学生思考、沉淀、梳理、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我来应用
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是学以致用思想在课堂中的体现。
9、我来创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创作,包括定理口诀、手工绘画等,然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得到认可,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需求。
10、我来创新
在学习之后,学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教师非但不能压制这些想法,反而应该鼓励学生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是课堂重要的生成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生生互动的内容因环境、文本、课程的差异各不相同,但只要明白互动至上的道理,课堂就会因互动而共鸣,因互动而和谐,因互动而共振,因互动而精彩。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