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时间:2020-05-31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史敏芳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应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改正错误、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通过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一个老师能否很好地处理好教学评价甚至可以上升为“为人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我在这一方面留心钻研,摸着一些门道,现将感想与同行讨论研究。

一、评价要及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应当即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学生反馈上来的那些错误信息或判断,也应该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错。

以「课例二」为例看,当学生用“骨碌”造句,“骨碌”用对了,可其他词仍然有不妥的情况下,我还是给予了部分肯定“这个词用得很恰当!”接下来又去追“擦擦”与“揉揉”的区别,直接评价为“换另一个词更恰当!”这种及时的评价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

二、评价要中肯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激励,二是纠错。对于激励性的,我们用起来比较顺手,一句赞扬的话,一个首肯的眼神均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纠错性评价我们要慎之又慎。我们不难发现直到目前仍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当众进行讽刺挖苦。要知道诸如“真笨”、“没用”之类的字眼应该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大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老师从爱心出发,说出评语既不伤其斗志又能激起其改错,既一石中的又显委婉可人。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评语要中肯,不随意、不做作,因为中肯的纠错和由衷的赞扬同样会令学生有种春风拂面之感。

三、评价要到位

无关痛痒的随意性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一股“穷追不舍”的精神。当然,这又涉及到另一个组矛盾一教学计划与课堂随即处理的冲突,因为许多评价往往是“节外生枝”,我当时没想到用“骨碌”造句时,用准了“骨碌”,却用错了“擦擦”。(课例一)也没有如此过细地想过学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不准“浩浩荡荡”的词义。在这种情况下,是随即而过还是去“追一追”?我都选择了后者,并且还不惜花时间去归谬、引发、扶正。如此坚持,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通顺、准确了,到时再去多花精力顾及其它也不迟,你也有时间去全面发展他们了。先把最基本的理顺了绝不是白费力气,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评价要得“法”

评价除了要及时、中肯、到位外,很重要的是要得“法”——要讲究艺术性。仅举出以下几种常用的纠错性评价方法与同行们研究。

1.疏导法

河道淤塞了,我们从大禹治水的典故中知道了要用疏导的办法解决,教学也一样。在一个地方停滞了,怎么办,疏导一下、点拨一下就可以解决了。

2.示范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性评价时,老师的示范作用远远胜于许多说教。以朗读为例,每位老师都知道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结果怎样呢,往往是老师讲了一大堆,学生站起来一读仍是平平。这时候与其再去强调这些方法论,不如老师自己读给他们听一听,以自己的示范代替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我想远比教师先否定他们、再给予方法要有效得多。

3.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明知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但不直接纠正,用他们自己的回答推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来,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上面的课例即是采用了归谬法的典例:学生说话不完整、不全面、不严密,老师先不置可否,就顺着你的意思讲一讲,讲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这就说明了你讲的肯定有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否定你,但是这样既保全了你的斗志,又强化了你的理解,一举两得。

还有一个课例到今难忘:一位教师在二年级教“年轮”,一词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年轮,一个学生说年轮就是一个圈,老师就顺着他话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孩子一看又补充说“是树上的一个圈,老师就在树上画了一圈。不对呀!孩子急了,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周密了,稍做思考竟说出了一段令所有场的人惊讶的一段话:“年轮就是砍断树干后,在截面上看到的一圈一圈的表示数的年龄的线。”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没有任何资料,单靠自己的认识说出这一串连贯的话呢?是老师“逼”出来的。谁又能否认“年轮”一词他不能一生铭记呢!

4.迁移法

是不是所有的“节外生枝”均要精心培植呢?不一定。我们在考虑了评价要到位的基础上,还要辩证地注意度的把握,要看看这个“枝”是主校还是“杈子”。当学生的反馈有些过于发散“跑题”时,我们不妨用一用迁移方法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