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时间:2020-05-28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作文素材: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2020年高考作文阅读素材:家乡
  
佚名

导读:生于千禧之年,乘发展之风,愿城市以宏大格局意识容细微之美,愿青年于繁华中诗意栖息。

第一篇

于繁华处诗意栖居

观京华烟云,赏开封古都,城市的繁华大气让人心生向往。泛舟秦淮,西子湖畔,平凡的烟火气却更贴近人心。以人为本养都市之气,让人文与发展齐飞,繁华共优雅一色。
 
大城市犹如时代明镜,既见证着个体的逐梦之旅,也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弊病。城市,以国际视野包容人才,以规则秩序塑造格局,以都市气息点亮万千梦想。让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乘风前行。然而,原子化的城市人际疏解了温情,空巢青年的孤独亦是时代痛点。快节奏与压力蚕食着个体的幸福感,繁华的幻景与生活困境如影随形,难道城市只是资本与建筑的集聚?
 
非也!城市的竞争高压与生活成本固然严峻,但以人为本的设计亦能让都市洋溢人文气息。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四时美景与都市同呼吸,市民于摩天大楼间也可采撷一份盎然绿意;翡冷翠的古建筑壁画保存至今,走近艺术殿堂便可一览灵心慧意;杭州西湖享誉千年,现代便捷的基础设施又可给予市民舒心之旅……时间沾染了人的呼吸便成了历史。建筑熏染了人间烟火便成了文明,当城市吸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繁重的压力也可得到释放,快节奏也挡不住诗意的绽放。
 
作为千禧之年出生的新一代,青年对城市的期盼、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已有新的理解。周国平笔下“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早茶品尝出原野的新绿”,王开岭笔下“蛙声消亡,荷塘寂寥”的古典之殇不是我们的愿景。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对人类需求的精准分级,青年人对城市空间的愿景也正转向升级——城市,要有快的便捷,也要有慢的优雅;既是奋斗拼搏的新起点,也是安身立命的港湾。大都市需要有人文关怀、精准管理呵护新一代的获得感。
 
城市以人为本的精准设计与管理固然成本高昂,但又何尝不会反作用于城市的深度发展呢?成都建立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的云栖小镇,吸纳人才扬起西南创新潮流;北京工业旧址化身艺术工厂,减排除霾的同时亦捕捉到文化产业的生机。其实,城市与人并非简单的依附、容纳关系,二者实为共生共荣的一体。城市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直与居民的幸福感并肩前行。新一代青年的胸怀与心态,始终与城市的人文气息密不可分。
 
生于千禧之年,乘发展之风,愿城市以宏大格局意识容细微之美,愿青年于繁华中诗意栖息。

【简评】

本文笔力纵横,立意准确。首先,作者站在城市立功场上,辩证地思考城市固然存在压力大、节奏快、人情疏远的都市常见症候,但更能从积极的角度,就设计理念、建筑、艺术等方面挖掘城市文明及城市中的诗意所在,富有思辨,古今中外举证丰富,很好地完成第一个写作指令——就材料择取二三,发现关联,准确立意。其次,就第二个写作指令,完美发挥。从千禧年新一代的立场,对理想城市升级版提出美好愿景:那就是快与慢、视野与胸襟、管理与关怀并行不悖,从而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停留在简单片面地分析城市于人的意义,而是更深刻地挖掘到人与城市共荣共生的关系。前后两个写作着力点呈纵向推进,立意高远,彰显作者写作的格局气魄。同时,文中还多处使用齐整的对偶句、排比句,文采斐然兼具哲思,的确是难得的考场佳作。

第二篇

城市的唯一归宿?

站在中国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零零后这一代青春正当时,新时代的发展浪潮汹涌而来。城市与乡村分立两岸,让青年人做出人生图景的路标选择。而我想说,大城市并非实现价值理想的唯一归宿与最优去向。
 
新时代是万物皆变革的时代。社会创新活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大城市里诸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现代化生活方式方兴未艾,而乡村城镇也同样在政策帮扶下开拓出一条发展新道路。青年人是社会结构中最朝气蓬勃的群体,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时代气息在其身上闪耀,注定要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成为新时代的一股清泉活水。
 
在有关城乡的价值取向中,北上广一类的国际都市因其现代化与繁华魅力吸引大量青年人的奔赴。毋庸讳言,城市的确蕴含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平台,但与其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的“城市病”、“时间荒”等社会症结。无论是快节奏所带来的高度竞争压力,抑或是现代都市人情冷漠的交际困境,无一不在冲击着青年人群的生存秩序,纷纷坦言“跟不上大城市的节奏”,由此所引发的青年人快速增长的孤独焦虑心态一旦进一步蔓延,得不到有效缓解,便对社会的精神风貌,造成负向作用。
 
因此,我认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小镇,亦不失为青年人施展才华的去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的社会保障、基础建设以及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等都得到了不断的优化,生态治理带回乡村的“绿水青山”。于个人而言,我愿意在老家实现人生价值。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更富时代特征的新事物与本土实际相结合,推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青年人留在家乡也缓释了家庭中父母盼归的情绪,使孝老爱亲与团圆和睦的传统家风得到更好的延续。
 
诚然,乡村亦不如城市来得国际化、现代化,但只要青年人拥有饱满的拼搏热情与奋斗姿态,就不应使环境因素,成为窄化人生道路的外在限制。乡村也会是各个领域人才展现自我价值,做出社会贡献的广阔天地。
 
迎着新时代的春风,青年人应当在城乡之间做出合理取舍,不辜负十九大上对青年人的殷切期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城市虽好,但并非唯一去向。我愿为家乡建设出力,在家乡发光发热。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谨。第一段以新时代的就业抉择为背景,明确指出“大城市并非实现价值理想的唯一归宿与最优去向”的观点,紧扣标题。其次,通过论述大城市的优势及其背后存在的“城市病”、“时间荒”等社会症结,以退为进自然引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小镇,亦不失为青年人施展才华的去处”,最后,发出自己人生愿景:愿为家乡建设出力,在家乡发光发热。同时再次强化观点:大城市虽好,但并非唯一去向。本习作关联有效巧妙,而且考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并破解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表达健康的人生愿景,值得点赞。

第三篇

吾心安处是故乡

物质发展激荡的当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让许多农村青年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谋求广阔的前程。然而,在城市弱联系势不可挡的当下,有多少人的意气被漂泊的孤寂鲸吞蚕食?农村空洞化,城市太拥挤,一边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一边是身心俱疲的“蜗居青年”,这样的情形还要折磨我们多久?
 
诚然,诸如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具有国际视野和大城市气息。年轻的生命不甘受缚,可以在此更广阔的物质舞台与精神高地,开眼界,长见识,非但无可厚非,相反这恰恰是一个人有所追求的体现。但漂泊不是常态,人是群居动物,源其内心有着对归属感的渴求,兜兜转转,浪迹天涯,最终还是要回到温暖的家,将疲惫的灵魂安放。因此笔者认为,吾心安处是故乡。
 
更何况,大城市未必就繁花似锦,不见泥泞。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许多人都跟不上。朝九晚五的生活,磨平了大部分人的棱角和锐气,忙碌也庸碌。碌碌的人生,存在着麻木的灵魂,或许一开始你确实心驰神往,乐在其中。但日复一日的枯燥终会让你厌弃,厌弃环境,甚至厌弃自我。因而正如金一南先生所言:“越是喧闹,越是孤寂,越是寂静,越是丰富。”城市是历练的好去处,却并非就是可以扎根的沃土,家乡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再者,选择故乡也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新时代新政策迭出,不少人选择回乡创业,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让利丰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可以如海外学子一样求学归来仍为祖国效力。异乡浪者,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这其实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是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大境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对大城市趋之若鹜,不如不遗余力建设家乡,带着父老乡亲们富起来、强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人最可贵的是初心不改。社会浪打浪的热潮,对年轻人未尝都是好事。诸如笔者的“00后”更是被推搡着前进。人最怕对物欲的追求遮蔽了生命的星空,然后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嗟叹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是漂泊的无奈,还是少年意气的丧失?是能力的缺乏,还是对时代的妥协?我想这一个个问题将如晨钟暮鼓,跟随我一生,一路行走,一路叩问:求什么?为何求?初心仍在否?意气未丧否?
 
一言以蔽之:笔者愿同所有的“00后”一样向往繁华,笔者亦希望同所有的“00后”一起守住初心。这便是笔者的人生愿景:吾心安处是故乡!

【简评】

本文开头以乡村老人“空巢”、儿童“留守”与城市青年“蜗居”的社会现象入题,点出社会现实的残酷,随之在辩证肯定步入都市固然体现人的追求后,从三个层面分析论证了“吾心安处是故乡”的人生愿景:其一,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虽是历练的好去处,却能让人忙碌而庸碌;其二,回乡创业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其三,人最可贵的是不忘初心,回乡是在践行真正的初心。最后,总结全文再次点题。全文主题突出,不枝不蔓,虽若干词句略显不流畅,但仍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第四篇

远游他乡,心怀家乡

“人本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是语言和文明如同黏合剂,将我们连接在一起。”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常常面对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生活的选择。然而本质上乡村和城市只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罢了。当我们选择远游他乡时,同样可以心怀家乡。
 
诚然,家乡之外的城市生活似乎是繁华多彩的代名词。当人们身处他乡之中的火树银花,灯红酒绿间,难免会对比大城市自己的孤独和一地鸡毛的烦躁与家乡的闲适安然。但身处他乡,城市不但给我们以压力和焦虑,它更象征着机遇和挑战。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选择城市,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家乡,而是因为城市的大天地能给予我们更多磨练和成长,以期更快地提升自己。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代表,都不必复杂化地将其对立。实现自我的人生愿景,远游他乡是一个必然选择,而城市作为人们努力奋斗,充实自身经历的途径,无疑也是一项最优选择。
 
我们选择城市,可能会因为它有目标视野和大城市气息,可能是因为它更利于创业,但不可否认,城市正在成为新一代人们的精神寄托,相较于上一代人在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并行而承受更多的艰辛和与家人分隔两地的辛酸,作为00后的我们显然拥有更美好的城市记忆,当家乡作为人们对舒适安逸生活的向往的精神渴求之地时,我们不妨也将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用心接纳它,并将城市和乡村两者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像陶者一般心怀乡村,“心远地自偏”更可以在城市中体验生活美,在城市中“悠然见南山”,岂不闲适悠哉?
 
一个社会除了国家机器般的铁腕刚正,也应拥有秋水般漫溢的柔情。我们不断在城市和乡村中选择,衡量城市和乡村之于我们的意义,却并不是在做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事实上它也可以是一道多选题,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又可以陪伴家人”是一部分人的心声,国家的不断强大和政策的良性实施缩小了城市和乡村在人们心中的距离。
 
新时代,我们仍然会选择在城市奋斗,但正如社会学家林耀华“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我们将城市作为另一处心灵家园,将生活的美好播种在城市的乐土上,既远游他乡,也心怀家乡,并着手建立第二处家乡。

【简评】

作者用全面、联系、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突破,从而带动思维的深化与分析论证的层进。诚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他乡与家乡”、“城市与乡村”并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代表,我们不必复杂化地将其对立,不妨将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用心接纳它,并将城市和乡村两者连接起来。本文深刻不肤浅,全面不绝对,灵动不僵化,加上适当的引证和贴切的用语,更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第五篇

扎根于农村

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城市以它繁荣的外表吸引着无数乡下年轻人。大批的人口迁移,农村逐渐演变为老年人社会。城市梦想遍城开花,农村却难觅一缕朝气。
 
年轻人以理想为由拼命挤入大城市,拒绝了生养他们的农村。难道在所谓的大都市才能一展抱负吗?而你的抱负真的能在大城市中展现出来吗?生活于农村真的只能让自己石沉大海吗?其实不然。
 
大都市以它傲人的设备远远领先农村:完善的基础设备,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厚的社会福利等,这些不可否认是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可是你是否抱怨过上下班道路的堵塞?是否感叹过物价过高,买房贵就业难?其实当你拼命挤入大城市之中,你发现你并不是唯一,周围都是与你一样想拼命将根扎入这片土地的人,在人口密度平均多达十几人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与之相比,你又有何优势?唯剩一腔孤勇。当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挥霍完了所有的热血,到时又该将何去何从?
 
众人都羡慕马云、刘强东式的草根逆袭,可这毕竟只是少数人能达到的。可就算拥有创业梦想,何必苦苦挣扎于大城市之中,而放弃在农村中的建设一翻天地。如今的农村早已摆脱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有的只是在听从政府号召下“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型。为了积极号召年轻人回乡,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为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了众多契机。
回乡创业不再是梦,它就在那等你回来。
 
费孝通老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说过:“土,是中国人最本的特征。”故乡的土曾牵动了无数游子的思念之情。父母在农村,子女在大都市,纵然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无法消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如今的政策将这种思念化为烟尘,子女可以在乡创业,一方面不必面对大都市的压力,才华不尽其用的无奈;另一方面有了家人的支持,少了后顾之忧,不必担心自己受到挤压,实属一举两得。
 
大都市的昌盛繁荣固然好,可我们也始终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在乡下,家在,根就在。

【简评】

本文选择扎根农村这个立意,结合材料,谈自己的感想体会,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写出了真情实感,虽没有华丽的辞藻,高深的论断,但却能把要讲的道理阐明说清,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六篇

挑战当前,为者常成

时代在以光剑速度发展,对于许多由乡下到城市的青年人来说,城市的丰富资源与其辛苦的生活节奏之间的矛盾,让人难以抉择,在我看来,纵有辛劳,亦该勇往直前。
 
诚然,时代的飞速发展为城市这一社会发展核心滋生出许多生活压力,犹如一台机器因大负荷运转而发热,城市压力大节奏快等问题让人远观而生畏。可如果因此便放弃城市所蕴含的资源与发展潜能,未免显得因噎废食、遇难则退。若果真如此缺乏勇气与挑战精神,去往何处谋生不是荆棘遍布呢?
 
未尔维诺曾在书中诠释过城市的含义是人文与规则的互相依存,是流动与静止的美的统一。更如上海等大城市,其中自然有无数蓬勃。
 
我们固然应觉繁华城市中包含的各种弊病,但发现问题不是用来胆怯,而是为挑战者提供心理准备,让他们明确奋斗与克服困难的目标所在。若发现压力大,调整心态以及运行方式;若发现节奏快,则在城市的午后漫步闲聊;若发现事业发展存在无数艰难险阻,则打起精神逐一克服……正如有些年轻人所提及的,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大城市自富有其无限魅力,只需生活其中,忍耐部分磨难,方能享受其苦尽甘来的花红流绿。
 
正所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唯有背水一战者能一往无前。职业的选择折射出个人的价值观念,对大城市的忧虑乃至恐惧则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心焦虑。预期由安逸稳定生活折射出大时代下百姓的不安与社会新缺失。我们正视弊端,则力求改善,而城市并非简单由制度管控的团体或企业,城市由人与人组成,想要释放城市中人的不安,能解决它自还该由人。
 
让我们抛下焦虑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给予城市无限的可能性,有一天,大城市也将逐渐变得不仅饱含资源,且具有不尽生机,散发人间烟火气息。
 
木心在《素履之往》中说道:“所谓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城市的繁荣生活,自为挑战,而敢为者、能为者,自能在这个大时代脱颖而出。

【简评】

本文立意明确,气势磅礴。作者既正视城市存在压力大、节奏快等生活现状,又从积极的角度,挖掘城市文明资源丰富等优势,富有思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纵有辛劳,亦该勇往直前”的主张,气势磅礴,彰显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文末“正所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唯有背水一战者能一往无前”的格局气魄更是令人热血贲张。

第七篇

身处新时代,拥抱家乡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携着大发展的新时代汹涌而至。在这水域宽阔而波涛暗涌的时代,“个人的发展面临着历史的三峡”,在这一个大发展的新时代,作为00后,我想在时代的浪涌之中,抱紧家乡情魂。
 
不可否认,置身于大城市之中,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大都市特有的气息是无数人所向往追求的,是在朴素平凡的乡村中无法得到的。但是我们是否也要关注到现下正在蓬勃成长的美丽乡村们?诚然,在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之中,城市宽厚的胸怀能容纳大多数人的梦想,提供更多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稍作停歇,回过头来看看那不断蓄力、和谐发展的“老家”。
 
龙应台说过,文化就像一串坚韧的绳,将散落一地的事物连接起来。而我们的家乡不也正如那条绳子,将在时代洪流中被冲散的我们的灵魂碎片重新串拾起来,使得我们不至于在时代的激流之中,难以自全。
 
古人尚有言:“父母在,不远游。”当我们一心追求着心中向往的星空,进行背井离乡的奋斗时,可曾想到家中为我们紧系着一颗心的父母?最令人伤心的不是生死相隔,灵魂遥远才让人遗憾。
 
“我们所感叹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一心追求“诗和远方”,却不见“眼前苟且”。殊不知只有真正为“苟且”而奋斗,方可有“诗和远方”。正如耶鲁村官秦玥飞一般,在殿堂与田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眼前苟且的田垄之上,谁又能说他没有到达自己的“诗和远方”?生活的价值如此得以升华!
 
时代大潮汹涌,拥抱家乡情魂,为家乡的发展添枝加叶,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返乡并不意味着失败落魄。在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下,我们亦可以在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上,开创属于我的辉煌荣光。
 
时代大潮汹涌,植根乡园之中,充分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我的身体,厚重我的肩膀,为家人的发展助力,也是为国家发展助力,更是对自我价值华章的书写,做一个拼搏者,奋进者,努力者!
 
汤汤时代潮流,拳拳赤子之心。繁我家园,定不负少年名!

【简评】

文章开头以形象化的比喻入题,将时代比作大河,引出身处新时代洪流的我们如何做出人生选择这一思考。在肯定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优势之后,作者深情地呼唤有志青年应该关注“美丽乡村”,发展“和谐老家”:首先,家乡如坚韧的绳子串拾起我们的灵魂;其次,父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其三,只有真正为“苟且”而奋斗,方可有“诗和远方”。最后站在时代、国家的高度,点出在家乡创业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文章举例、引用丰富恰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生能在这些引证、例证之后进行精到的分析,通过分析把前者与自己的观点勾连起来,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