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张九龄专练

时间:2020-05-19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文言文阅读专题---  张九龄专练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能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丁父忧,哀毁,庭中未连理。擢进士,寻拜左拾遣。
 俄迁左补阙。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会帝封泰山,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所亲摄官升山,超阶至五品。
 迁工部侍郎,知制诰。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迁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毁不胜哀,有紫芝生坐侧,白鸠、白雀巢家树。是岁,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明年,迁中书令。
  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其语援谶书。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日文献。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芴干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芴囊之设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及为相,垂绅正芴 , 有大臣节。当是时,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诛之,以绝后患。”帝日:“卿毋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注】木连理: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谶书:记载预言应验的书。胡雏:时胡人的蔑称。亦特用为对后赵国石勒、唐代安禄山的蔑称。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
  B.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
  C.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
  D.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泰山,就是“封禅”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之顶筑台祭天叫封,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
    B.夺哀,即“夺情”,是指政府官员服丧期限未满,但国家临时急用人才,皇帝命令其即使服丧期限未满也要除去丧服,重新出任官职。
    C.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表示褒扬的称号,如汉武帝的“武”。
    D.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大臣上朝时,可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记进谏的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九龄少年才俊。他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他写的书信得到广州刺史的赏识,刺史认为张九龄前程不可限量。
  B.张九龄一代名相。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补阙、工部侍郎、中书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州长史等职。
  C.张九龄心怀旷达。因荐举周子谅被贬为荆州长史,他并不担忧害怕,也不一心盼望官复原职,仍是以研读文史自乐。
  D.张九龄看人准确。他看准安禄山日后必定会反叛,必定会扰乱幽州.在安禄山战败之后,他曾多次建议皇上处死他。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5分)

(2)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5分)

10、A本题中,“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这段话是说张九龄“有风度”,别的公卿都是把笏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而张九龄则是把笏放在笏囊中,而笏囊让下人拿着,使用笏囊这种做法也就是从张九龄开始;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九龄”“体”“风度”“公卿”“笏”“带”“之”“笏囊”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有”的宾语是“风度”,而不是“风度故事”,“故事”是古今异义,此处的意思是“旧例”,此处做状语,即“按照旧例”,应在“风度”和“故事”之间断开,
 11、C C项,“表示褒扬的称号”错误,“谥号”可以褒,也可以贬,也或者是同情。
 12、B 从文中来看,“中书令”应该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荆州长史”之间。
13、(1)皇帝在位时间久了,渐渐在政事上有所懈怠,所以张九龄谈论政事一定会竭力陈说利害得失,所推荐引进的都是正直之人。(“稍”,渐渐,逐渐;“怠”,松懈,懈怠;“怠于政”,状语后置句,)(2)皇帝想到他的忠心,为他流泪,并且派遣使臣到韶州祭奠他,用重金抚恤他的家人。(“思”,想到;“为泣下”省略代词“之”,“厚币”,拿着丰厚的礼物,用丰厚的礼物;)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同。
D.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善写文章且少年时便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常向皇帝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张九龄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后任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除去,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答案:
10.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11.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思路点拨  应为“丁内艰”。
12.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文中无据,原文是“帝不悦”,并未明说接受与否。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关键词“才鉴”“见”“等第”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畦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关键词“以”“败衄”“执”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回到故乡。二十一年十二月,被起用又授以中书侍郎一职。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他的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又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