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指要

时间:2020-05-18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指要

张彦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构成了小说的文体特征。因此,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方面来进行的。下表给出了2014~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情况,显然,小说阅读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阅读的考点,分析各种题型特点,并指出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指要

一、鉴赏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其中把握故事情节包括以下三种题型: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而鉴赏故事情节也有两种题型: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此外还有情节安排评价,如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其作用是制造悬念。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痴李老三

书名

城不大,如一大铗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城里人戏称为锅城。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城志载曰:“梨园婆婆,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
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戏,热热闹闹。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
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同情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戏里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一会是声音宏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台下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
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伫足听戏。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
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
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
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化子,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
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做马报还。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女人走了。
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送走了女人,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
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得听,还有得看。
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鼾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
(莫用手一拂,老三翻身下床)。
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
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
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吭声,径直入场。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
戏开演了。“为生计,走四方……”,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場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
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
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
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
戏痴李老三走了。他是伴着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地走了。
戏还在唱……

(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题、情节本身的手法、效果等角度回答。本题“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李老三夫妻因戏结缘,婚后夫唱妇随,写戏文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对情节的作用,李老三进城后仍然痴迷于听戏看戏,引出下文去城里大戏院看戏,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三处戏文本身的作用是增强文化韵味。

题干中有“赏析”关键词,意谓是以表达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活动。这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描写艺术,重点是写人艺术。做这种题型,关键有二:一是细读所给语句,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同时注意把它放在上下文中解读。

小说中的语句赏析一般首先切入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即一般要判定它属于哪种描写技巧。当然,在人物描写角度已明晰的情况下从修辞角度切入是首选。而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人物大类上判定。判定好后,如是人物描写,则需进一步判定它属于哪一小类,如肖像描写或语言描写等。细节描写是常考的重点。侧面描写较特殊,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寞尼玛路

叶广芩

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寻找下车地点。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那样太没有意思。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那里叫尼玛。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那扬起的硕大风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去走我的路。
不远处有小饭铺,只卖拉条子。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临时加跑一趟。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朝外看,太阳已经向西滑落。天还很亮,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我把头抵在玻璃上,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
过了许久,车停了,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外面天已黑透,头顶繁星闪烁。凉意从窗缝里沁入。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门开了,门关了,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我将身体尽量缩小,向窗口靠拢。隔壁在哼,继而发出鼾声,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他全不在乎。对面有车开过,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
天渐渐发亮,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这时,皮袍子突然醒来了,站起身使劲抠玻璃。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冷战。皮袍子不怕风,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尖叫。声音细而尖,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车上的人们都醒了,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兴奋地朝外面望,还有人吹口哨。很快,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我看清了,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奔腾跳跃,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司机老王把车停下,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
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越近越真切。不少人已经跑下车,手舞足蹈。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精神十分饱满。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这该是不难。
四免骑着马来了,四兔是个军人。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有汉语有藏语,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也没有谁说听不懂。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老王指着我说,让她在尼玛发吧,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四兔说也好,就把信给了我。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从十一点到现在,整整跑了七个小时。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我算不来。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老王催大伙上车,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老女人俯下身去,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换,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老女人开心地笑了……
我说,四兔,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俺姓司徒,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四兔就四兔,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其实叫啥都一样,顺嘴就中。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汽车继续向西开,四兔打着马往北走,很快就看不见了。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一下变得很美好。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窗外吹进的风,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一時,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表层义和深层义着手。表层义就从字面意思分析即可,深层义就从常见主旨角度思考。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问个为什么,即“我为什么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通过联系情节来看,我来是想去尼玛排遣郁愤的,那为啥忘记了呢?日出的瞬间,让我感到了大自然的光辉;所给句子在结尾段,应该是故事情节之后,即路遇让我有了更多的美好的体会;我忘了郁愤,是因为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多思考与主旨有关的内容。让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点逐一作答即可。

【答案】:在日出的瞬间,“我”被大自然与人性的光辉照亮心灵,忘记了想去尼玛排遣郁愤的初衷;路遇让“我”体味到世间的真情与温暖、生命的乐观与坚强;“我”顿悟到应当怀着真挚的爱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才能收获幸福,不再寂寞。

四、探究小说的意蕴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小说探究问题高考命题表现在五个方面: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探究,情节类探究题,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艺术技巧类探究题,标题类探究题。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

丁 丽

阿生在森林中奔跑,踩过的地方冒出青烟,烟越来越大,砰的一声,着火了!火势在风的助推下迅速蔓延,火过之处,碳化的树干像一只只手臂,向他求救……
阿生从梦中惊醒,心还在剧烈地跳。他喘了口长气,同监舍的人一个个打着呼噜……这一次在德馨鱼庄吃“三秒鱼”时,阿生又再次提起了服刑时的那个梦。
德馨鱼庄的特色菜“三秒鱼片”味道鲜美,但价位很高,阿生常在这里请客。
阿生刚刚花二百万元买下了一套二手“鳄破”——就是将大块石料破碎成细沙的一种大型机械设备。河道治理,一个个蚂蟥一样叮在大河上吸血的选沙厂都被关停,勒令拆除。他一个年轻人,却凭一股猛劲儿,趁机捡便宜,淘到了这架八成新的先进设备。
阿生只有二十七岁,眼角的皱纹还没长出来呢,但他很有钱。
阿生将“三秒鱼片”夹起,放到锅中一涮,豁达一笑。在老山窝里,一条不出名的支流上,他本来有个沙厂,河道和环境治理,还没有延伸到那里。前几年,因为地僻路远,沙不好卖,一直没赚到钱。现在主流河道不让采挖,大车小车远道来山窝里买沙,供不应求,正好买来设备扩建升级。
“我要包下一座石头山。”同座的人都放下筷子,瞪大了眼睛。设备的原主人互相看了一眼,看见了彼此脸上的皱纹,一种再也提不起斗志的苍凉感,让他们沉默着。
我也静静地看着阿生,听他滔滔地讲述。
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收购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原木——“窖木”。那时,他又瘦又小,看大山格外巍峨,山林深不可测。山里人家,每天到山上原始林中,将直径十厘米的树伐倒,削掉枝丫,背回卖给他们。长则四五天,短则两三天收够一车,他便打电话让大哥半夜带车上山。这一车,若顺利过得林业局设的道道关卡,送到木料场,便能赚到十倍的利润。
吃好的穿好的,还有零花钱可拿,押车躲避盘查的惊险刺激都让阿生乐此不疲。直到春节前两天,他们储积木料的地点来了一大拨工作人员,将木料全部贴上封条。这一年,阿生已经十八岁,被山水滋养、山风磨砺得健壮挺拔!
血本无归的领头大哥拎着一瓶二锅头一只烧鸡,找到阿生,两人推杯换盏,不觉间就喝高了。大哥说:“靠山吃山苦哇。我这回要拼命把这堆木料拉下山去卖掉,好给弟兄们发薪大家肥肥地过个年。”阿生酒劲上涌,一拍胸:“我帮你!”
木材连夜转移走了,阿生被拘留起来,他始终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背后无人指使,也不肯供出帮忙装卸的人。真相依然大白,他被判服刑九个月。
没有文化的阿生,之前一直认为靠力气和义气便能行走天下,这九个月让他知道了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等他出来的时候,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不同的是干得公开体面,收的是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树,连根带梢,活的。于是,一批批的绿树由山里人家统一打包,风风光光,千万里乘车进京去了,变成了首都“万亩造林”工程的一员。
吃着大山,阿生买房、结婚、生子;望着大山,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有一晚,领头大哥告诉他自己还有一个赚钱的门路愿与弟兄共享,把他带到了城外的一个工厂的围墙内。一辆长长的台式货车,拉来了一棵巨大的树,工人们悄无声息地围着它开始工作,浓烟在灰暗的火光里升起来,冲向夜空。三天后,它将变成一堆上好的木炭运出去。领头大哥得意地笑了:“深林里头,这种大树长了几十年上百年了,纯天生的,没有主家,钱都不用付,用挖机吊车弄卡车上,拉回来就成倍变现钱。”
阿生脑海里出现了那个满山焦黑的梦,他说:“大哥,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呀。这树不能这样挖呀,烟也不能这样四下飘呀!”
“管它呢!怎样,合伙干吧?”
他第一次对领头大哥的作法产生了疑惑,说要考虑考虑。大哥挥手让他离开。独自离开时,阿生心里很痛很痛,像自己与自己分离。
天一亮,阿生就一个人去了那座深山:瘦了,那山更瘦了,流进谷里的小溪也瘦了。
就是在那一刻,他决定挖沙卖。
桌上的“三秒鱼”片涮完了,阿生要给我们再杀一条。我们止住他。我说:“河沙也会挖尽的啊!”
阿生开始往锅里倒豆腐,眼皮不抬地说:“所以要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将石料破碎成细沙。等石料采尽,我就买土回填,在山上种树……”

(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改动)

小说以“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这是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可以结合文本,从结构上(是线索)、内容上(揭示主題)、艺术效果上(吸引读者)分别加以分析。由原文“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和“等他出来的时候,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可知,“山”是小说人物生存的依靠,活动的主要场景;由原文“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可知,“荒秃”表现出人们对山林的破坏;由原文“天一亮,阿生就一个人去了那座深山:瘦了,那山更瘦了,流进谷里的小溪也瘦了。就是在那一刻,他决定挖沙卖”和“阿生开始往锅里倒豆腐,眼皮不抬地说:‘所以要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将石料破碎成细沙。等石料采尽,我就买土回填,在山上种树……”可知,全句强调了人物的觉醒与转变,使主题更突出;艺术效果上,可激发好奇心,引起阅读兴趣。

【答案】“山”是小说人物生存的依靠,活动的主要场景;“荒秃”表现出人们对山林的破坏;全句强调了人物的觉醒与转变,使主题更突出;“为何要买荒山?”暗藏玄机,可激发好奇心,引起阅读兴趣。

在高考试题中,上述各类题型往往组合在一起,对一段文本设置3~4个问题,分值一般在15~20分,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