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三步”思维谈
窦银强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直是学生最害怕、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学生害怕审偏题,教师害怕讲不清。但新材料作文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复习时必须要突破这道难关。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命题材料的内涵,厘清材料涉及的角度与相互关系,抓住材料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就能快速审准题、写好文。
第一步:审读材料内容,快速把握材料的要旨。
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最基本方法是快速阅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从三个方面快速切入:
1.以“谁?———做什么?”思考材料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作文的立意点。如下面例1,“谁?”———人们;“做什么?”———葡萄的几种吃法。
2.抓住材料中能高度概括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
3.把握材料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精准把握材料的要旨。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串葡萄有很多种吃法: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有人好的坏的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有人把葡萄榨成葡萄汁;有人把葡萄酿成葡萄酒;有人把葡萄晒成葡萄干……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材料主要是谈吃葡萄或处理葡萄的几种不同方法,而这也正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几种不同态度和行为,而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表现及结局。先甜后苦或先苦后甜,吃坏的留好的或吃好的留坏的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具体体现。
1.最佳立意:
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培养优良个性(从不同的吃法可以看出来);
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结果殊异(吃法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决定选择,选择也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比如好的自己吃,坏的留给别人吃……);
懂得变通、创新(比如不拘泥于一种吃法,酿成葡萄酒或晒成葡萄干……);
懂得选择,执着于自己的选择(比如有人好的坏的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
2.符合题旨立意:
先苦后甜与先甜后苦(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
懂得渐入佳境的道理(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
个人至上与乐于奉献(比如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
懂得取舍,善于辨别,勇于放弃(坏葡萄吃了会伤害身体,得不偿失,要忍痛割爱……好的坏的一起吃也是不懂取舍);
人的地位,包括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具体环境决定了人的选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先吃好葡萄者乐观,但留下的只有回忆,先吃坏葡萄者悲观,但留有希望(钱锺书《围城》里方鸿渐引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第二步:运用辩证关系分析法。
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间的关系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因果关系(如勤奋与成功)、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与构思。
1.快速抓住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文的命题材料内容一般涉及若干个角度。在快速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将不同的角度勾画一下,看看这些角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共同点,每个角度侧重哪一方面。材料的某一个角度均可确定立意点,材料的共同点也可作为全文的中心立意点。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人说:社会是锅沸腾的开水,关键看用什么材料投入。第一种是生鸡蛋,第二种是胡萝卜,第三种是干茶叶。结果呢?第一种被煮硬了,不再有梦想与鲜活。第二种被煮软了,变成软塌塌的胡萝卜泥,随遇而安,迁就规则。而第三种呢,干巴巴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一锅清水变成幽香的茶水。当人被世界改造时,是一种滋润的、舒展的、找到自我的状态,同时凭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改变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材料中的三样东西,正是社会生活中的三类人;材料中三样东西的结果,正是社会生活中三类人不同的人生结局。材料显然赞扬的是第三类人。材料的最佳立意及构思:奉献、实现价值、世界因我而精彩。
生鸡蛋———煮硬了———社会并未改变。表现:一味排斥社会,愤世嫉俗———冷漠无情、消极避世,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胡萝卜———煮软了———把社会搅得更浑。表现:一味屈从社会的灰色原则———圆滑世故,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干茶叶———释放自己———使社会芳香扑鼻。表现:无论面对怎样的社会现实、处于怎样的人生境况,我们都应积极投入社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努力发挥自己的能量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这样的“干茶叶”多了,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美好。
2. 抓材料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
命题材料中往往有某些语句和词语是该材料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并以此立意,这就叫抓關键词句法———善于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的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作文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读: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中,“实用”当指事物的直接的、物质的、实际的应用价值,“不切实用”是指不能产生直接的、物质的、实际的价值。过分追求实用会使事物变得不切实用,实用和不切实用会互相转化。第二句话中,科学的有用要从科学的實用角度去看,文学的没用是指文学不切实用。从实用不实用的角度看,科学追求实用,文学不追求实用。但不代表文学没有用处,科学追求直接的、物质的、实际的应用价值,文学追求间接的、精神的、形而上的作用。从实用角度看没有价值并不等于从其他角度看也没有价值,实用和不切实用是相对的。
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实用”和“不切实用”,思考探究“实用”和“不切实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实用和不切实用会互相转化,实用和不切实用是相对的。
最佳立意:
“实用”和“不切实用”;“有用”和“无用”。
基本立意可以是单写某一方面的“实用”和“不切实用”,如科学与文学、物质与精神、务实与务虚等;三类立意应当是单写其中一句话的立意;抛弃了实用和不切实用,谈“度”,谈“要有一颗平常心”,谈“文学的作用”等则为四类立意。
最佳拟题:
“无用”也“实用”。 于无用处寻有用。
有用无用两相宜。 有用无用皆有度。
“无用”之花也有累累硕果。 无用?有用!
“无用”的价值。 在“无用”中寻找“有用”。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无用”兴财,“有用”兴魂。
第三步:因果推理,多维求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在材料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提示原因的作用,可扣住这些关键词语由因推果、由果及因,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了解读该材料的钥匙。只要扣住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内涵去由因推果或由果及因,并构思成文,就能确保审题切合题旨。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从难处去下手。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世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
“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近处”“远方”做两种理解:一为“空间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具体推理角度有:
1.从“求道”角度求“因”:
“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
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
2.从“做事”的角度求“因”:
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
3.根据“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求“因”:
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
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
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首先要坚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厘清材料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作文的立意点;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关系、类型和要求,抓住材料强调的重心所在,从而寻找最佳立意角度;最后扣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拟出最佳标题和作文内容的基本框架。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就能迅速地构思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