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四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形象为主要特点的汉语言,不可能像西方语言那样作过多的语言规则的理性分析,而应以整体和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语言文字的理性规则,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民族语言的独特规则,从而能够 。
A.感知 弱化 师心自用 B. 感知 简化 学以致用
C.感悟 简化 师心自用 D. 感悟 弱化 学以致用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深入探讨,乐观与悲观却又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 。 。 。 。 。 。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生活。
①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见解为导向,以信仰为目标
③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④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
⑤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
⑥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甚至是信仰的成份
A. ⑥②①⑤③④ B.⑥②⑤①④③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③④⑥②⑤①
3.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A.赛龙舟赏月祭土神观花灯
B.祭土神观花灯赛龙舟赏月
C.祭土神赏月赛龙舟观花灯
D. 赛龙舟观花灯祭土神赏月
4.下列诗句中,与图中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中最后的两个精彩表演是授计姜维用自己的木像吓退司马懿,以及留下锦囊妙计除去叛将魏延。
B.《边城》中,祖父决意多做点事,等他把人渡完再回家吃饭。这反映了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祖父想多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的现实。
C.《老人与海》中,大海象征着世界和人生,大马林鱼象征着人想要达到的目标,而鲨鱼则代表着充斥于人类社会中的邪恶势力。
D.《哈姆菜特》中笼罩着复仇的情绪: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E.《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而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的代表。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悬泉瀑布, 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4)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_____ ,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7)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 。(《文心雕龙》)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1)简要分析上阙“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作用。
(2)结合全词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8.简答题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作用?
9.简答题
“假洋鬼子”是《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中,人们对钱秀才、N先生的称呼,这个特定的称谓反映了当时民众什么样的状态?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54.0分)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为国瑞兄弟善后
尤凤伟
出门的时候国祥的女人问句:黑下回家吃饭吗?他想了想又说也许吧,女人说身上带那么多钱,路上千万小心啊。
出了村头,满眼映进碧绿田野和青色山脉,春天的暖意阵阵扑面,国祥深深嘘了口气,他觉得一直紧揪着的心有些放开了,自从兄弟国瑞死后他的心就一直紧揪着。
在殿后村后他碰见从前的学生苗家起骑车从村里出来,看见他苗家起忙不迭地跳下车心翼翼问道:于老师……国瑞的案子……咋样了呢?他说国瑞死了。死了?苗家起瞪圆了眼,说咋这么快,从抓到现在不是才两个来月吗?他说时候不好,从重从严从快。国祥适才刚放松的心遇见苗家起又揪紧起来,他不由在心里骂道你个混账国瑞是自作自受哩,一向是鼠胆,咋刚进城就作起了大孽呢。盗窃文物你不知道这是犯大罪的吗?自从兄弟犯事,这话他不知在心里骂过多少回了。
快到高岗村头国祥跳下了车,舅舅家住在村头,进到屋里一会儿,表弟先锋就过来了,他是农村里头一拨丢下锄头干实业的人。这遭为国瑞的事儿他很痛快地出借了一个大数。富了还没忘亲戚情分,这一点让国祥感动。关于国瑞已死的消息,前几天他在城里已给先锋打过电话,国祥问过先锋几句生意上的事儿,便抠抠索索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双手递给先锋,声音发颤地说:钱虽没用上也替国瑞谢你了先锋。先锋说国祥哥你得吃饭,不吃饭不行啊。他没说什么。先锋和舅舅见他执意要走,只好作罢。到了院子推起自行车,这时先锋问道:国祥哥,要不要我给国瑞兄弟扎点什么?舅舅说就叫先锋扎一点吧,国瑞他干混账事儿不就是为置办结婚“大件”么?人死了打发他个满足吧。国祥不语,觉得眼前又升起一团白雾。只听先锋说道:要不我扎台彩电再配上台CD吧。国祥说那谢你了,说毕推起车子跌跌撞撞地出了门。
从高岗去埠后是山路,从记事起每年正月都带着兄弟从这条路上走亲戚。成人后兄弟俩就骑车走亲戚了,三蹬两蹬就从家到了舅舅家,再三蹬两蹬又从舅舅家到了二姨家。
进门看到二姨夫一家人在吃饭,他知道到晌午了。看见他手端酒盅的二姨夫即问:国祥你吃饭了吗?他顺口说吃了。就问起国瑞的案子。他不想在人家吃饭的时候报出个凶信儿,说等吃过饭再说吧。国祥一直对二姨夫的印象不佳。上次来借钱二姨夫说往案子里使钱是不正之风,不能犯这个错误。当二姨坚持要借他又提出存折只差半个月到期,无奈只有等。兄弟死后他对二姨夫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觉得就是为等这份钱才耽误了兄弟的命。好容易等到吃完了饭,涨红着脸的二姨夫边剔牙边问案子的情况。他说国瑞死了。二姨夫稍微愣了一下,说我说过使钱是没有用处的,这不人财两空了嘛!国祥说没使上钱。这期间二姨一直怔怔的,好像没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后来“哇”的一声哭嚎起来,眼泪鼻涕一把一把抓,很伤心。他劝了二姨几句,便从怀里掏出同样报纸包着的钱,搁在二姨夫的身前。同样是走到院子时两眼红红的二姨提出要为国瑞扎几样“大件”。他说别的都有了,要扎就扎台洗衣机吧。走出二姨家,国祥眼前又是白茫茫的一片。
出了埠后村他看出天阴得重了,整个春季都是坏天气,一般说来坏天气不会对他这个教书匠有什么影响,但今年是个例外,为弟弟国瑞的事他一直在坏天气里奔波,包括为国瑞善后的此刻。想到再过一会儿他就会把今天要还的最后一份钱送到大姑夫手里,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大姑夫是个很厚道的人,家境不富裕,钱是闻知消息自己送上门的。尽管钱数不多,但他是很感激的。此刻,轻松心情转而又让他往善后的事上想,他首先想到的是能否为弟弟结门“冥亲”,让弟弟在冥世里不是孤身一人。想结冥亲也难哩。想到这一抹悲凉又升上心头,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带的道路高低不平,他骑车下得一个大坡,便看到道路左侧赵家夼水库。水库阴沉沉的水面与阴沉沉的天空在远处连成一片。这瞬间他感到自己是站在天涯海角,孤立无助。他想。其实从兄弟死后他便告诉自己不能再教书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教育好,还有什么脸面教别人家的孩子呢?书是一定不能教下去了。能养鱼最好。
国祥重新上路天色更加昏暗,他粗略计算还剩下七八里路,多加点腿劲儿天全黑前赶到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今晚是非住下不可了。想到这他脑子里陡然跳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大姑夫也提出要为国瑞扎点什么的话,那让他扎样什么呢?他觉得应该预先想一想,反正时间充裕,可以好好想一想…
(选自《人民文学》199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中大量的景物描写,写天气,写路况,既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更是为了烘托国祥的心理,表现人物内心的惶恐不安与悲伤茫然。
B.小说中多次写为国瑞“扎点什么”,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又巧妙补充了相关情节,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品的社会环境。
C.小说中两次写二姨夫说往案子里使钱是不正之风,就是为了表明二姨夫见过世面,知法懂法,而且有先见之明,与其他亲戚形成对比。
D.小说包含了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通过纠结了亲情、道德、灵魂等复杂矛盾的人物行为细致入微地剖解了其背后的隐痛。
(2)请简要分析于国祥这一人物形象。
(3)作为优秀农村题材小说,本文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请结合文中的社会环境,探究其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个题。
一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人生好似马拉松,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
B.作家池莉认为懂事需要经历,而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就是“熬”,这个“熬”就是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
C.“熬”可以创造价值,涵养性情,升华境界和人格,所以说有心志地“熬”,都是自找的。
D.“熬”并非逆来顺受、心如死灰,熬的骨子里是坚持。人们需要在“熬”中思索、奋斗、突破,方能有益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开篇自然,从两位作家谈论割麦写起,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中心论点“一个‘熬’字益人生”。
B.文章第段先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越熬越有利于人生,然后用引用论证更有说服力地证明熬得住才能成功,接着引用池莉和单田芳的人生箴言证明熬的作用。
C.文章第段列举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熬的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绚丽多彩。
D.文章运用比喻、引用和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尤以引用论证为最,这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3)阅读这篇文章,你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文本作答。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沈从文
本图战士兵甲约三式,应用兵器有剑、盾、戈、矛、戟、弓、擂石。还有进行战役中的各种辅助工具,如渡河用的船,攻城用的云梯,节制战士进退的金、鼓,指挥战士迎敌方向的旌、麾无不具备。
古代甲有用犀和野牛皮作成,上涂丹漆彩绘花纹,称“犀兕之甲”。用鲨鱼皮作的名“水犀甲”(商代即有皮甲残片出土,上加丹漆彩绘,比《左传》《国语》《国策》所叙述还早七入个世纪)。有用丝绳编组而成的,称“组甲”(《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以伐吴。杜预注以为系“漆甲成组文”,似可商讨)。有用缣帛中夹厚绵衲成的,名“练甲”,文献称“被练之甲”。战国以来,除彩绘皮甲外,还有用铜铁片联缀而成的,曾有些残片遗留,惟部位不明确。近半世纪出土文物中,有商代到战国的铜盔(或铁盔),商代的上面多铸成兽面,因此得知,后代“虎头盔”来源已久。长沙战国楚墓都有皮甲和铁甲发现,作成狭长鱼鳞片或柳叶式重叠缀合而成。《周礼•考工记》叙古代甲制及制作过程。楚墓出土皮革残甲及彩绘俑甲土虽不甚完备,却可证制度。本图中战士有一种衣长不及膝的,因束腰较紧,下脚多开张,照彩状看来,穿的或是“练甲”,又一种紧裹全身,不易明白名目。当时是用厚帛衲成的。
盔帽从图象看来有二种:一种如近代儿童球帽有遮掩檐:后部加披如曳长鹊尾(文武均同)。此式样在信阳彩绘漆瑟上有相同形象,辉县薄铜另一种头部如顶戴二角,器上一些大夫、文士头上也可以发现。衣不分长短,冠帽式样竟相差不多,如不是当时具有普遍性,则可能是这种以人物社会生活主题装锦画的新型铜器,原本出于同一区域工匠之手,因此画面人物,不分文武,衣着多相同,后来模仿也难出范围。这种估计是否正确,还有待更多发现。因为直到如今,这种反映社会生活铜器、生产地区我们还缺少明确知识。
古代作战,进攻必鸣鼓以壮士气,鸣金则停止接触。文献常有记载,但是具体应用实不明白。春秋兵车战时,主将必秉桴击鼓,激励士气。所以史传记载,主将有中伤后还鼓音不绝,直到胜利方伏于鼓上死去。照情形,鼓必平置车上,这类战车实物图象还少见。本图系作守城防御战,长戈横贯于鼓架上部,和汉代建鼓搁置方法相近。
“鸣金收兵”的“金”,历来多以为指的是钟形附有长柄的铙或钲、铎等,有专人用手拿者敲打。从本图和其它作战图象看来,战国时战车上用的“金”,实附于鼓旁一种铃子式小小青铜响器,体积并不大,附在一根盘旋弯曲二尺来长的铜条上,铜条另一端固定于一个台座上,和鼓联系,应名为“丁宁”。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依据制作所用的材料,古代的甲可以分为犀兕之甲、水犀甲、组甲和练甲。
B.出上的商代铜盔,上面多铸成兽面,这可以看作是后代“虎头盔”的起源。
C.《周礼•考工记》中古代甲制及制作过程的记载,可作为古代兵甲研究的参考。
D.作者认为本图中战士穿的甲分两种,一种可能是练甲,另一种则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图中战士的兵甲比较多样,应用的兵器、作战时的辅助工具非常齐全,因此本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B.本图中的人物衣着不分文武,作者推测当上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如此,或者是工匠在制作时没有加以区分。
C.由于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出土实物和图象提供佐证,作者认为古代文献中关于击鼓鸣金的记载不足取信。
D.作者通过对本图的研究,对历来关于“金”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对“鸣金收兵”的进一步理解。
(3)从文章来看,沈从文研究文物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对于诗,禅家的工具并不是都有用,诗家只是挑自己需要的。这可以化简些,说只是“诗作”和“作诗”两个方面有某种性通之处。
诗所写是创造的意境,用来满足诸多渴想而难于在现实中获得的欲求。意境各式各样,其中一类是淡远,或说有出世间意,与禅境相似,而没有禅那样决绝。分别还是在于情的性质以及有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意境超凡,可是其中还蕴涵着对于闲适生活的淡淡的甚至不淡淡的爱。云峰志璿禅师“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也是意境超凡,但心境是随缘兼看破,不是恋恋。有淡淡的爱是“似禅境”,随缘而不恋恋是“真禅境”。似非真,可是无妨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以求越靠近,超凡的味道越浓。求味道浓,有若有意若无意的,如王维的有些诗作就是。时代靠后,有意的成分增加,终于形成诗论,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
再说“妙悟”,也是诗家和禅家有相通之处。“池塘生春草”,好,何以好,如何好,不可说。“师姑元是女人作”,所悟之境为何,也是不可说。不可说,作,只好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欣赏,只好付之偶然,期待忽而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总之,都是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的事,与学习数学,加减乘除,循序渐进,所知明确,功到必成的情况迥然不同。无明确的法,而仍要作,仍要欣赏,只好乞援于无法之法,就是所谓“妙”。超凡,两家有类似的希求,妙悟,两家有同样的甘苦,于是,说是物以类聚也好,说是同病相怜也好,诗和禅就携起手来。由结果看,自然是诗家讨了便宜,就是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通往淡泊清空的一条路。
--张中行《禅外说禅•禅的影响》
(1)诗歌和禅都讲究意境的“超凡”,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文中说诗禅两家对“妙悟”有同样的“甘苦”,其中“甘”“苦”各指什么?
(3)诗家为什么要借禅说诗?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声望与范公相峙 峙:并列
B.则凝然不可挠 挠:阻挠
C.而先生亦不乐与昵昵:亲近
D.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
B.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
C.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
D.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
②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
(4)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因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______ 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 ______ 类。
(3)明主是如何对待群臣的意见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1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孟子说过,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找。
答案及其解析
1.答案:D
解析:“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语境是强调对汉语言的感触领悟,故选“感悟”。“弱化”是变弱,使变弱。“简化”是把繁杂的变成简单的。语境是教学过程中要让语言文字的理性规则变弱,故选“弱化”。“学以致用”是学到的东西得以用于实际。“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语境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能够运用,故选“学以致用”。
2.答案:B
解析: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乐观与悲观”的认识。通读句子可知,⑥②都说“知识、见解、信仰”,其中②是对⑥的解释,所以⑥②排在一起。排除C选项。⑥中的“这其中”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所以放在最前面。排除D选项。根据最后面的句子“悲观与乐观”,“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可知,应该先说“悲观”后说“乐观”。①⑤都是说“假如”,根据先说“悲观”后说“乐观”,所以⑤①排在一起。排除A选项。
3.答案:D
解析:①“鼓声”“两龙”表明是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
②诗句的意思是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繁光”表明是观花灯习俗。
③“春社”表明时间,“箫鼓”“古风”都表明祭土神习俗。
④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扇”是比喻,表明月亮越来越圆。这表明是赏月习俗。
4.答案:D
解析:作答本题,关键在于观察图,图中有一艘船,艄公正站在船头等待,很明显是有人要乘船离开。再结合选项,只有D项提到“离别”之意。
5.答案:BD
解析:A.正确。
B.“这反映了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祖父想多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的现实”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祖父忠厚淳朴、恪尽职守。
C.正确。
D.“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错误,雷欧提斯的父亲是被哈姆莱特无意中杀死的,不是被人故意陷害。
E.正确。
6.(1)连峰去天不盈尺(重点字:盈)
(2)银瓶乍破水浆迸(重点字:浆)
(3)飞漱其间(重点字:漱)
(4)高者挂罥长林梢(重点字:罥)
(5)必能裨补阙漏(重点字:阙)
(6)扈江离与辟芷兮(重点字:芷)
(7)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重点字:违)
(8)观海则意溢于海(重点字:溢)
7.(1)点明季节。与残山剩水形成对比,疏梅自成一番景致,有了一些生机。暗指希望主战派能抗战下去,拯救河山。
(2)对友人拥有高洁品格和杰出才能的赞美之情。对当时相聚倾心交谈场面的怀念之情。对山河破碎、唯留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之情。对友人离去的留恋之情和没挽留住的后悔之情。
译文:
手持酒杯与你在长亭话别,你安贫乐道的品格恰似陶靖节,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卧龙诸葛。不知何处飞来的林间鹊鸟,踢踏下松枝上的残雪。好像要让我们俩的破帽上,增添上许多花白的头发。草木枯萎,山水凋残,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烨。全靠那稀疏的梅花点缀,才算有几分生机令人欣悦。横空飞过的两三只大雁,也显得那样孤寂萧瑟。
你是那样看重信用来鹅湖相会,才相逢又轻易地匆匆离别。遗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冻不能渡,无法追上你,令人怅恨郁结。车轮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转动,这地方真让惜别的行人神伤惨切。试问,谁使我如此烦恼愁绝?放你东归已经后悔莫及,好比铸成的大错用尽了人间铁。长夜难眠又传来邻人悲凄的笛声,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让长笛迸裂。
8.通过呈现大观园众女子的诗意生活和精神追求,表现人物的才情和性格;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或无奈或惆怅或忧戚或得意的种种感悟;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9.答案:思想保守(落后);精神麻木;心理狭隘;生活无聊。
10.(1)C。
(2)知法懂法,为弟弟犯罪痛心疾首,正直善良;看重亲情,原则边界模糊,尽管弟弟犯罪,他还是想尽办法为弟弟奔走,希望能让弟弟减刑;忠厚老实,一家一家地还钱,可见他的忠厚;有强烈的道德束缚,内心充满不安与迷茫。
(3)文中展现了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人情世故,如国祥为国瑞奔走,二姨夫不肯出钱却在国瑞死后询问“扎‘大件’”的事,国祥厌恶二姨夫却仍旧敷衍应酬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憎难明,暧昧不清。国祥的形象反映出当时乡村人的典型特点,懂一点法律,但仍旧为乡土道德与习俗束缚,难以摆脱,如扎“大件”,想给弟弟结“冥婚”,觉得自己无法教育好弟弟就不配教育学生等。国祥做事的经过还反映出大部分农村人对待不幸的态度,即默默地承受,不去思考造成命运的根本原因,应对苦难的方式是不去想,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改变命运,国祥对前途的迷惘很好地展现了这种特点。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A.“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错误,“只要……就能”表述过于绝对化,第二段的表述是“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B.“这个‘熬’就是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错误,“就是”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文中是“相当于”。C.“‘熬’可以创造价值,涵养性情,升华境界和人格,所以说有心志地‘熬’,都是自找的”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都是自找的”以偏概全,文章第四段说的是“不少是自找的”。故选D项。
(2)C.“为了论证熬的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绚丽多彩”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列举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应是为了论证熬可以创造价值。故选C项。
(3)启示一:成功贵在坚持,在坚持中思索、突破,于人生有益;启示二,要能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涵养性情,创造价值,升华境界;启示三,要笑对人生,在微笑中饱含对生活的希望,只要希望不灭,人生就有未来。
12.(1)A.概括不当。根据原文第二段“古代甲有用犀和野牛皮作成,上涂丹漆彩绘花纹,称‘犀兕之甲’.用鲨鱼皮作的名‘水犀甲’”可见,“犀兕之甲、水犀甲”都应该属于“皮甲”,它们单独不能和“组甲”“练甲”并列。
(2)C.“作者认为古代文献中关于击鼓鸣金的记载不足取信”于文无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只说“鸣金则停止接触。文献常有记载,但是具体应用实不明白”,是指不明白具体如何实施,但并非说不足取信。
(3)对出土文物(实物)的细节进行观察分析;与文献中有关记载比较印证;与其他有关的出土文物比较印证。
13.(1)诗和禅讲究淡远、出世间意,但诗没有禅那样决绝;诗中饱含或淡或浓的情感,似禅境。禅则讲究随缘看破,是真禅境。(似禅,真禅)
(2)甘,都有不可说的好处;苦,欣赏是付诸偶然的,创作是无法可循的。
(3)诗和禅在意境上有共同的追求;诗和禅在妙悟上有相通之处;诗可借助禅家工具来开通一条淡泊清新之路。
14.(1)B.挠:屈服。译文:立场坚定不屈服。
(2)C.“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错误,原文“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应该是:论者认为先生最初受皇上的恩遇,最终衰落(不再受到皇帝的恩遇)。
(3)①我生平事迹、出仕及退隐本末缘由,只有你详细知晓,为何不为我做好准备撰写《墓志》呢?
②先生万里为官坚持操守,没有其他依仗,却能应付九卿朝官,应时来去,最终保全名声气节归乡。
(4)为人:孝顺父母,待人温和,坚持操守,不趋炎附势;
为官:忠诚朝廷,一心报恩,断案公平,直言进谏,顺应时势。
15.(1)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2)刘安 杂家
(3)只要计策可行,不以人废言。
16.
参考立意:
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3.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4.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
5.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
6.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7.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8.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
9.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
10.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11.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