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项脊轩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项脊轩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林明

【教学目标】

1.品读《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人生寄寓。

2.探究中国传统文人士子在家族重任下的人生选择。

3.反思当代青年自我与家族、与家庭的关系,认识“家道”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立足文中人物身份,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作为家庭长子,个人选择的艰难性。

2.反思如今新时代新青年应如何处理自我与家庭、个人与家族之间的关系。

【群文选择说明】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围绕“传统文人士子”在家族责任面前的选择展开。根据时代的不同,依次选择了归有光、贾政、觉新这几个人物作比较,选文分别来自于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无删节原文)、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关于贾政的片段)、现代巴金的《家》(关于觉新的片段)等。

本节课试图以《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选修课本中的课文《项脊轩志》为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以归有光为代表的肩负家族责任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并引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贾政、觉新等文学人物形象,体察不同时代中个人与家族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触动学生反思当代青年身上的家族责任。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项脊轩志》是一篇睹物怀人之作,归有光以自己青年时代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载体,记录了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

“项脊轩”这一书斋名,既是书房矮小狭窄似“项脊之间”的形象展示,也有纪念远祖之意。归有光的先祖归道隆,于几百年前(宋代)定居于江苏昆山的项脊泾,当时昆山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可见归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声望,故此名也有遥承远祖文脉之意。

二、走近归有光

上一节课,已经完成对《项脊轩志》的字词点拨与文意疏通,通过归有光记叙的他与祖母、母亲、妻子的相处,以及“诸父异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细节体察到归有光的喜与悲。

这一节课,主要讨论隐藏在悲喜情感背后的某种寄寓,即归有光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生寄寓,你认为这个寄寓是什么?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寄寓?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分组讨论归有光的人生寄寓。小组讨论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

重点细节点拨:

1.“长号不自禁”

当祖母发现归有光刻苦攻读时,“顷之”就把象征着家族荣耀的象笏拿来,对归有光说“他日汝当用之”,这个细节饱含着祖母对他光耀门楣的殷切期待。这让归有光更加坚定要科考成功,重振家族声望。古人的家族观念很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古代读书人心中,个人的荣辱与家族紧密相连。如今年近三十,科考失利,抱负不展,回忆起来自然“长号不自禁”,此时的放声大哭,情感不能自制,除了念及祖孙亲情外,也包含着一种遗憾,一种项脊轩之“志”无法实现的愧疚之情。

2.“项脊生曰”一段。

选修课本删除了“项脊生曰”一段。如果重新审读此段承袭史记风格的“论赞”性质的文字,更可直观地感受到青年归有光的内心。他以蜀清守丹穴、诸葛亮起隆中作引,写出自己内心的豪情。在家族分崩离析、祖母持笏劝读等诸多“多悲”中,少年归有光暗暗发誓,定要发奋苦读,以重振家族荣光。虽然目前处在百年老屋中,但终究有一天也可以像蜀清、诸葛亮一样,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在家族中落、亲人离世、科场失意后,还能写出如此壮怀激烈的文字,恰恰是因为心中有这份“大志”。

3.记书房用“志”,非“记”

古代文体分为“志”与“记”,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文体功能。“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等,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志”,往往记录人事物景、逸闻轶事等,如古代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等。从我们学过的古代散文看,对某地某物的记叙描述多用“记”。而“项脊轩”作为一处书房,按常理也是“记”比较合适,但归有光恰恰以“志”命名,这里有他的苦心。

查阅归氏子弟传刻的《震川先生集》卷十七,有《陶庵记》《畏垒亭记》《梦鼎堂记》等,唯独《项脊轩志》以“志”名之,这里除了借轩记叙与之有关的人事,抒念远怀旧之情外,更主要的是小小书斋承载着归有光的大“志”——要成为振兴家族的颈项脊梁,可谓在文章篇名命制上寄寓深远。

三、补充归有光的其他材料

归有光《家谱记》中有如下记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教师点拨:归有光经历着家道中落,家族宗法废弃已久,秩序混轮,道德失序,归有光对此痛心疾首。彼时年青的他,只能自觉地把家族使命扛在肩头,以考取功名来凝聚族人,恢复家族秩序。这篇《项脊轩志》,也应和着他写《家谱记》的创作意图,即光耀门楣,成为家族的脊梁,改变家族分崩离析的局面,重振归氏一族。

四、群文比较阅读

要求:阅读选文,结合文段后的思考题,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

选文1:贾政之怒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从“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来”到“那贾政气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具体文字略)

人物名片:贾政,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之父,是除贾母外荣国府的最高掌权者。自幼酷喜读书,原欲以科举出身,不料贾代善去世后,皇上因恤先臣,额外赐给他主事之衔,升为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辈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贾府获罪抄家后,蒙北静王、西平王看顾,荣国府世职失而复得,贾政袭职,但未能挽回家族颓运。

预习思考题:结合选文及原著内容,说说贾政为何如此大怒?你认为他痛打宝玉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从贾府家族谱系上审视贾政,你对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有怎样的评价?

选文2:“大哥”觉新

节选自巴金《家》第6章,“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到“他听着,他应着。他并不说他愿意或是不愿意。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具体文字略)

人物名片:高觉新:高家的第三代“觉”字辈的大少爷。中学时成绩优异,曾梦想到国外深造,但是因为长房长孙的地位不得不放弃学业。他与表妹钱梅芬两情相悦,却因为继母周氏与梅芬的母亲闹了矛盾而分道扬镳,后来父母做主让他娶了李家二小姐李瑞珏。

预习思考题:高觉新被称为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属于小说中的圆形人物。试结合选文和原著相关情节,分析觉新的性格特点,并结合他所处环境思考造成他痛苦的缘由。

五、综合阅读三个作品

学生活动二:结合《项脊轩志》和所选文段的预习内容,进行关联思考:归有光、贾政、觉新分属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志向有什么异同?试从家族身份、人生选择角度对归有光、贾政、觉新三人进行比较。

教师点拨:

1.从家族身份看,他们的人生志向的最终确定,摆脱不了家庭的影响。

他们都是封建大家族的“长子”式的形象。尽管生活时代不同,归有光生活于明代中期,贾政生活于封建末世,高觉新生活于新旧交替之际。但面临的家族重任相似:归氏家族的破败需要归有光拯救;贾府虽然鲜花着锦却也危机重重,贾政必须培育起下一代接班人;高家的实业公司需要继承人。深重的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角色,让他们必须承担长子的家庭角色义务,即维护、延续、振兴家族的事业。

2.人生选择形式上不同,结果不同

归有光“立志”通过科考振兴家族,可惜最后未能实现。贾政身为父亲,最主要是“守志”,以延续贾府的尊贵地位,所以必须对下一代长子宝玉严加管教。高觉新虽然有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但最终长子的身份让他只能走上“承志”之路。

3.人生选择上的主观意愿不尽相同

三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家族重任,归有光、贾政属于“责无旁贷”,是主动的选择;觉新属于“别无选择”,是被动的无奈。但像贾政一样的传统家长,暴露出局限性和悲剧性。觉新一味不反抗和顺从,未必有利于家族的振兴。

正如赵园先生在《家人父子》中所说:“在伦理关系中读人,在宗法家族制这种最世俗人间的关系中读人,你才能读懂中国人。”放入“家道文化”背景下,我们更能理解贾政专制背后的焦灼,觉新懦弱背后的担当,而非把他们当成扁平人物嗤之以鼻。

六、比对今天的“中国式子女”进行反思

近年来,“中国式”成为网络热词,诸如“中国式父母”“中国式聪明”“中国式高考”等。其中有一种叫“中国式子女”,指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高级”的人。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这些人一顿大餐就消费掉父母一天甚至一个月的薪水。有人说:“父母尚在苟且,他在炫耀诗和远方。”称他们是“被宠坏了的中国式子女”。

学生活动三:选择下面其中一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比前文中涉及到的传统式“长子”,今日的“中国式子女”呈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怎么解决“中国式子女”“啃老族”这种社会问题?传统文化中可有解药?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之志与家族之责发生矛盾时,你会如何选择?当你的个人之志与父母期待发生矛盾时,你又会如何面对?

教师点拨:今天我们所说的“核心家庭”(父、子)、“主干家庭”(祖、父、己),自古至今,并没有大的变动。“共祖家庭”由明清到近代已然稀有,但家族观念并未消失。传统家道文化对于今日青年的自我认知仍有积极意义。当然,在“城镇化”持续推进之时,“家族”以何种形态存在,“我”在家族中又承担着怎样的伦理责任,这些都是当代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

七、课堂总结

传统读书人身上体现出的“家族责任感”让人钦佩,归有光自觉担起“家道中兴”的责任,这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这种担当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需做好个人自由与家族责任的平衡。

八、课后作业

1.观看追溯家族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感悟历史、审视自我与家族的关系。

2.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他们的人生路及人生选择,思考自己应该继承或突破的内容。

【作者,林明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