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高考作文:胸怀“四气”,迎战新高考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高考作文:胸怀“四气”,迎战新高考
胸怀“四气”,迎战新高考

丁永辉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一体四层四翼”的角度上发文对新高考的命题进行了详细阐释;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着重培养考生的四大学科素养;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其实高考作文的写作亦是如此,考生的文章只有体现新时代新高考的命题理念、紧扣命题指向才能夺高分,而胸怀“四气”写作,是紧扣命题指向、迎战新高考的一基本素养。

一、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胸怀指点江山之豪气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由此可见,新高考作文命题会极力要求考生能胸怀豪气、能站在时代的巅峰倾听时代的足音、直击热议话题,从而引导考生肩负时代责任、参与新时代建设、树立家国情怀。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青春接力,强国有我”、2019年天津卷“爱国是本分,甘做小浪花”、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I“世纪宝宝与改革宝宝”、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中国关键词”等试题,均在引导考生行文时要胸怀“指点江山之豪气”。

【高分示例】

《诗经·大雅》有言:“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熱爱劳动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不曾间断。且看革命时期,百万民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且看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且看改革年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从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这些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动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创造出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中国现在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高铁风驰电掣,“天宫”瑰丽壮观,“天眼”美目流盼……大国重器是工匠们灵感迸发的智慧结晶,更是劳动的结晶。工匠们之所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制器、修器,不正是劳动精神支撑他们不断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清谈客”举步维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靠的是劳动实干;脱贫攻坚奇迹的创造,我们靠的是劳动实干;奋进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除了劳动实干,别无他途。

——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优秀作文《大道至简,劳动为要》片段

【高分解读】

阐明劳动的意义,既可从个人的角度上阐述,也可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上阐述,上述片段选择了从国家的角度上阐述:从革命时期到建设岁月再到改革年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脱贫攻坚到民族复兴……从此角度阐述,既使文章思路具有动态之美,形象地表明了劳动的重大意义,又使文章境界高昂,处处充满指点江山之豪气。

【技法拓展】

让文章充满指点江山之豪气的方法除了上例从国家层面上立意外,在内容上也可以精选时代热点素材将其“大杂烩”或对一则时代热点素材深度解读,亦可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纵向对比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胸怀科学精神之理气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方面,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之学科素养,由此可见,科学精神不仅是新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2019年上海卷“异域音调与中国味”、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战机修复”等试题,都十分注重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

【高分示例】

诚然,在世界文明多元化大潮中,我们需要坚守中国味,但坚守中国味并不等于排斥外来文明,更不等于闭关自守,相反,在开放与交融中我们可能会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味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点主张,岂不是在倡导“交融,让中国更有味”的新时代文化发展观?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正确看待“异域音调”与“中国味”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王国维能在“异域音调”与“中国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中国味文化”的先驱。

——2019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交融,让中国更有味》片段

【高分解读】

这篇作文既肯定了需要坚守中国味,也肯定了在世界文明多元化的今天坚持开放与交融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融,让中国更有味”的观点。如此立意,既紧扣试题“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的写作重点,又兼顾“异域音调”的开放与交融之内涵,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极强的思辨性,彰显了考生良好的理性思维之科学精神。

【技法拓展】

让文章彰显科学精神的方法一般有如下三种:在立意上,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眼光看问题,以增强文章立意的思辨性;在内容上,要敢于对传统观点质疑批判,敢于对新事物大胆尝试,以增强文章的创新性;在行文结构上,要善于采用由实到虚、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正到反、先破后立等思路行文,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怀人文底蕴之雅气

人文底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了“文化传承与理解”之学科素养,由此可见,拥有人文底蕴不仅是迎战新高考的需要,而且是一个人形成健全的人格、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基本文化因子。2019年上海卷“异域音调与中国味”、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2018年天津卷“器”等试题,无一不在引导考生增强人文积淀、传承传统文化。

【高分示例】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淡然,“柔韧”打通了文明之筋脉。仕途失意,被贬黄州,便是处于人生低谷,东坡也要在谷底开出超然之花。欧阳太守为政以宽,寄情山水之间,“山水之乐”,便“得之心而寓之酒”了。刘禹锡愿“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超然物外的心态让他欣于所遇,快然自足,留下“诗豪”之名。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坚韧”塑造了文明之风骨。一首《满江红》掷地有声,以抒万斛英雄壮志。崖山海战,浮尸十余万,可崖山精神永不灭,勇士们用生命唱响一曲悲壮的大宋挽歌。直至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连“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亦不能使漢人屈服。

直至后世,我们的文明在坚船利炮下、战火纷飞中,用她残损的手掌仍然为她的儿女撑起一把保护伞。我们以“刚韧”抵御外辱,以“柔韧”师夷长技,以“坚韧”坚守气节。故而,五四运动兴,西南联大立,抗日战争胜,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有这股韧劲儿。

——2019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文明的韧性》片段

【高分解读】

欲阐述“文明的韧性”,这一话题本身就需要考生从文化的角度上来选材,可贵的是,该考生不仅懂得从文化的角度上来选材,而且所选之材典型、新颖、大气、丰富,特别是选取了“崖山海战”“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众人不太熟悉的素材,足见考生的文化积淀之深。同时考生在行文思路上,从“刚韧”“柔韧”“坚韧”三个角度整合材料来阐述中华文明的韧性,足见考生对这些文化素材的理解之透、驾驭能力之强。

【技法拓展】

让文章充满人文底蕴的方法,除了上述在内容上让文化素材“大杂烩”外,还可以采取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做标题或小观点句,或者深度解读文化典故文学形象、文化人物、文化符号进行故事新编等方法,以增强文章的人文底蕴。

四、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胸怀我手写我心之真气

打击套作与宿构,预设情境限定写作任务,鼓励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张扬个性,突出问题解决,这些试题特征显然代表着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更是综合考查中学生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师生话别”、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I“世纪宝宝与改革宝宝”、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这些试题无不在引导考生我手写我心,无不在培养考生的自我意识。

【高分示例】

您给我们介绍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读三毛与荷西的故事,讲苏轼在诗意与现实的较量中突出重围……慢慢地,野马一样的我们喜欢上了课堂,开始了静静听讲、默默翻书的旅程。您总是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喜欢啃书的我们,在高中第一次大型考试中大获全胜,尝到了付出必有回报的滋味。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苦读的我们,渐渐累了倦了。部分同学爱上了手游,课间谈游戏,被窝里打游戏。提到游戏,两眼放光;谈起读书,萎靡不振。“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一张张纸条,一则则“每日语”显眼地贴在我们的桌上、墙上,举手抬头间,都能感觉到它们的气息。在您的一拉一拽中,游戏小分队渐渐被瓦解,一个个又重返读书大军中。

您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您开设的阅读课、鉴赏课、演讲课……让我们拥有了丰富的世界。从此,我们读懂了在地坛中思索的史铁生,了解了从“烟王”到“橙王”的一代传奇禇时健,明白了卞之琳《断章》中的意蕴……您让理科班的我们在各种公式中仍不乏浪漫和诗意。

——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Ⅲ优秀作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片段

【高分解读】

这个片段从两个方面展现了考生之“真气”:一方面是选材真,考生选取了第一次大型考试大获全胜、远离游戏重返课堂、让理科生在各种公式中仍不乏浪漫和诗意等校园素材入文,极具生活感;另一方面是情境真,考生采取第二人称来行文,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让人时时刻刻感受到了师生之情义,真乃情真意切。

【技法拓展】

让文章充满我手写我心之真气的方法,除了上述在选材上极具生活感外,在立意角度上还可反弹琵琶,在表达上还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叙议结合、景物烘托等表现手法。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