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课堂内外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人生志向

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并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曹操对于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要求文学具有“清峻”“通脱”的特点,反对两汉以来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文风。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或写民生疾苦,或抒发统一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在曹操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

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直达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进而实现一统天下之志。大战前夕,置酒设乐,欢宴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鹊南飞,曹操因景而作此诗。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后,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面对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再加上人到暮年、功业未成,因而写下此诗。但前者以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为据,不可靠;后者少史据证明,亦不可取。所以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尚无定论。

全诗赏析

《短歌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本诗为拟乐府,全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

开篇直言“对酒当歌”,欢宴之时,以酒助兴,引出“人生几何”之问。接下来两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慨叹人生短暂和年华易逝。表面上来看,开篇四句的基调悲哀伤感,但是英雄的忧伤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时光易逝中的壮志难酬。一个“苦”字突出了詩人在日短而道长状况下的痛苦与焦虑。随着宴会上歌声越来越激越,诗人对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灼难安。此刻的摆脱之法,只有酒,但是借酒浇愁也只是暂时的。诗人接着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以女子期待所喜欢的男子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日夜思慕,并道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叙述了自己的忧思之因。又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描写了宴饮群贤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热忱。这四句虽然直接借用成句,但无生硬艰涩之感,且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明明如月”两句,以月比人,借月抒怀。贤才如同明月,何时可得?求贤不得,忧从心来。“越陌度阡”四句描绘了一幅贤才奔来赴宴、欢饮畅谈的情景,充溢着诗人的喜悦激动之情。一忧一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愿望。“月明星稀”四句表面描绘乌鹊南飞绕树无依的情景,实则以此喻指贤才俊士在寻找用武之地,形象地刻画了贤士们犹豫彷徨的心态。最后四句,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现对贤才的渴望之心和自己的政治抱负。结尾情调昂扬,气雄力坚,一扫前面痛苦忧思之状,表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既有苍茫悲凉之情调,又有激昂雄迈之高格,体现了“建安诗风”慷慨悲凉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习札记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代“士”的情怀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士人的影响很大。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下,每个士人几乎都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安邦济世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英雄曹操平天下之壮志;“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这是诗仙李白安邦济民之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诗圣杜甫辅佐君王之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喊出了无数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宣言;陶渊明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士人大都积极干预现实,追求建功立业,欲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宏愿。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仕途顺利,即使是进入官场也不一定得到重用,甚至反而遭遇贬谪。仕途处于困境之中,就是所谓的“穷”。在“穷”境中,士人往往选择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只求做到“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以保持个人道德的完善。苏轼一生中一贬再贬,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送了性命,但他以一种超脱旷达的心态立足于世,心灵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陶渊明因不愿意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选择归隐田园,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安于贫困,守着自己内心的高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的这句名言成了无数士人立世的人生信条。然而人的选择是很复杂的,有时外在表现和内心选择并不一定完全对应。如姜太公江边钓鱼,并非超脱社会,而是希望“钓”到明君贤主;王安石是积极有为、从事改革的儒学政治家,但最终也归隐山林;苏轼虽接连遭贬,但他在贬谪途中仍不忘国事,在与王安石见面时,甚至当面批评王安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态度与观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出世境界。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治理;道家主张出世,远离社会而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年轻时他们多追求为官入仕,但面对官场黑暗与仕途挫折后,或转向道家,或儒道两种思想并存,从而让他们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得以寄托。

02人生浮沉

诗中有人生,诗中有浮沉。《琵琶行》一诗中,曾经名动京师的琵琶女,而今年老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于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梦断妆残,白居易从琵琶女的经历中,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沉浮。白居易本人亦如此,早年心怀天下,颇得重用,而今因触怒权贵,身处荒芜之地,独尝贬谪之苦,全诗感喟人生,令人唏嘘。《登高》一诗,杜甫写登高所见,抒沉郁顿挫的个人之悲和家国之忧。《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叙梦之因,绘梦之境,抒梦之感,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与人生态度。下面,我们就以《琵琶行》为例,看看诗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浮沉的。

课本点击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畫,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诗王”“诗魔”之称。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其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四类,与元稹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等人交游甚笃,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琵琶行》《长恨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力主对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用兵,惨遭节度使李师道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又因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离世,加之白居易曾写“赏花”“新井”诗,被诬指为有害礼教。以此为由,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真实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多次向皇帝上疏言事,剖析时政,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触怒了诸多权贵。被贬江州成为白居易思想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被贬江州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于湓浦口送客,离别之际,听到舟中传出当时京都长安流行的琵琶乐曲声调,心中有所触动,于是邀弹奏者相见,快弹数曲,白居易感喟于与琵琶女相似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全诗赏析

《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诗歌以变化的琵琶声勾连起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可谓同声相应,同病相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门见山交代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主客双方,并用“瑟瑟”传达出送别的凄清之感。“举酒欲饮无管弦”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相照应,又反衬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热切与喜悦。“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仅是写琵琶女的羞涩,更是诗人在地处偏远的环境下,内心渴望听到美妙乐音的心理投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情”字显示出琵琶女技艺之高,她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动作与乐音中,使乐音有了情愫,有了生命。

对乐音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令人叫绝。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展示出乐音的变化,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摹写乐音,极尽乐音急促沉重、轻柔幽细、清脆圆润、悠扬婉转、缓慢低沉、雄壮激昂、戛然而止之态。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画面收束,侧面烘托出人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之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沉吟”“整顿”“敛容”,这一系列的动作,展现出琵琶女自诉身世的心理酝酿过程,经过内心挣扎,她终于一吐心中块垒。时光流转中,当年风华绝代、名动京师的琵琶女,年长色衰、色衰爱弛之后“委身为贾人妇”,落得个“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下场。她守得空船,守住自己的思念,守得落寞,却守不住幸福,只剩下梦断妆残的结果。

听闻琵琶女的身世,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同是天涯沦落人”,自己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在偏僻之地,再无当年风光,再无好乐伴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虽只是简单的描述,但已足以让人喟叹其生活之凄苦,心中之悲痛。

文章结尾,琵琶变调,“凄凄不似向前声”,乐动于外,情牵于内,于是“江州司马青衫湿”,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而发之则为乐为诗。琵琶女自述身世,详昔而略今;诗人思及自身,详今而略昔。二者互相照应,构成生命诉说的圆满转承。

学习札记

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古诗中的描写手法

描写,是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古诗中的描写手法,是我们窥见诗歌之美的重要抓手。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人运用了比喻、通感等手法正面描写乐音,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比喻不同的乐音风格,又调动不同感官,既有“嘈嘈”“切切”“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听觉印象,又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视觉、听觉相结合,把抽象的、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有形有声的画面。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又从侧面烘托出主客沉浸其中,完全被琵琶声吸引之态,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虚实转换、虚实相生的写法值得称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由实入虚,由充满神话色彩的现实转入迷离的梦境。作者挥笔泼墨地描绘了梦游仙境图,选取渌水、清猿、天鸡、熊、龙等意象,天风海雨般地写出清幽壮丽、惊险迷离、神奇惊怖、壮丽辉煌的梦境,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倏忽一瞬,由虚转实,由梦境转入现实,在梦之易碎易失中,提出别东鲁诸公之况味。最后突破送别诗之窠臼,借送别抒己怀,传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与傲岸。

《登高》一诗被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首联“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列,以一个“哀”字尽显秋之萧瑟。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刻画出空间之辽阔无际,又着一对叠词“萧萧”“滚滚”,赋予画面动态之美。前两联写景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精彩绝伦。后两联抒情,感人肺腑。宋代罗大经认为颈联十四字有八层意思,写尽杜甫客居他乡、岁月蹉跎、体弱多病、孤单寂寥之情,这不仅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对生命之秋的悲叹和对家国之秋的忧虑。尾联反借酒消愁之古意,写出自己无酒消愁倍增新愁,使愁绪更进一层。全诗景因情设,情因景浓,情景交融,堪称绝唱。

03 人生情怀

常言道:“歌以咏志,乐以抒怀。”诗词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的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尤其是词,其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更是寄托人生情怀的一种绝佳载体。本单元选了三首宋词,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这三首词都展示了词人不同的人生情怀。下面我们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带领大家感受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想情怀的。

课本点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苏轼并称“苏辛”,和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济南已经沦陷为金人领地,他少年抗金归宋,但是由于其“归正人”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追求,一直得不到重用,长期退隐山居。开禧北伐时被象征性地短暂起用,开禧三年病逝,享年68岁。辛弃疾有《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的文章,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辛弃疾时年66岁。当时权相韩侂胄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企图用北伐抗金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是象征性地起用了主战派的辛弃疾等人,实质上只不过是把辛弃疾作为号召主战的政治招牌而已。这年初春,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驻守京都要地京口,他认真备战,部署北伐的各项军事进攻事宜,同时又对韩侂胄好大喜功、轻敌冒进的做法忧心忡忡。他主张北伐抗金收复失地,又反对草率北伐,以免重蹈历史覆辙,使北伐遭到失败。在登上京口北固亭之时,他追忆往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值得一提的是,历史验证了辛弃疾的担忧,此次北伐最终失败,南宋政府为了满足金人媾和要求,杀韩侂胄以向金人谢罪。

全词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辛弃疾的典范之作,全词咏史抒怀,读来有虎啸龙吟之气,其豪情壮志通过层层用典含蓄地表达出来。

用典,即以历史故事或者前人词句入诗文。在诗词中适当用典,可以更加丰富、含蓄、蕴藉地抒发感情。這首词大量用典,却不显烦琐沉闷,无堆砌斧凿之感,且不影响整首词的音律和谐之美,可谓是用典之典范。

上片以孙仲谋(孙权,字仲谋)和寄奴(刘裕,字寄奴)的典故为依托,呼唤英雄,感叹风流人物不再。无论是出身世族,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的贵族英雄孙权,还是出身草莽,建立南朝刘宋王朝的草根英雄刘裕,都在历史云烟中成为过去,而今英雄难觅,再也找不到像他们那样的英雄人物了。词人无限景仰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之情,讽刺南宋政权无能之意和自己抗敌救国之心都寄寓其中。

下片首先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元嘉年间,刘义隆草率北伐,想要开创像西汉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但是却落得战败而逃的下场。作者以此来警告韩侂胄等人不能草率出兵北伐。继而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典故,当年拓跋焘挥兵南下,胜利后在长江北岸建立行宫“佛狸祠”,而今却荒谬地成为百姓祭祀供奉之地。作者以此警告南宋统治者要不忘北伐收复失地,以警醒天下有志之士要不忘国耻,以警示中原百姓勿忘自己是宋朝子民,可谓语约义丰。最后以廉颇之典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和渴望得到重用的雄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首词也是辛弃疾豪放词作的代表,他写失意却并不流于失落,写苦闷却并不流于逼仄,写壮志难酬却并不流于嘶吼,在用典中百转千回,荡气回肠,有无穷之意。

学习札记

婉约豪放 千秋一色

——诗词的抒情手法

明朝张南湖提出:“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这个论断对后世论词影响极大。在此基础上,人们一般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婉约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婉约词内容较为集中,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等,如柳永《雨霖铃》一词,写离愁别绪,景物层层渲染,时空转换变化,皆以写离情为旨归;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用词清丽,通过写牛郎、织女之情,讴歌人间真挚纯贞的爱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连用十四字叠词开篇,缠绵悱恻,兼以口语入词,写出个人遭遇和家国兴亡交织的深刻哀愁。婉约词在意象选择上,常选取梧桐、芭蕉、杜鹃、蝉、柳等意象,营造出缠绵悱恻的哀伤之境,如“满地黄花堆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在遣词用语上,婉转含蓄,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

豪放词境界宏大,气象恢弘,率直自然。在豪放词作中,家国政治、军情国事皆可入,正可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这大大拓宽了词的境界,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内心忧愤,被称为“古今绝唱”;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追忆历史风流中寄托自己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再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将壮志难酬的悲愤写得酣畅淋漓,读来觉有千钧之力。豪放词写景偏于壮阔雄奇,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在用词方面,多用富有力量力度的动词,自有一种动态美的张力,如“怒发冲冠,凭栏处”之“冲”,“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啸”,“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之“翻”等。

当然,婉约和豪放的分别是就词人词作整体风格而言的。对于词人,其词作则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如李清照也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类豪放的词作,而苏轼也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类婉约风格的词作。

04 技法延伸

如何写作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属于短小精悍的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考察,也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探讨。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主要是写文学短评,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因此写文学短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以作品材料与内容为依据,紧扣作品进行评论。写文学短评之前,要注意其与文学读后感的区别。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听到风声、雨声,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词《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秋天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孤寂悲愁之情。曾经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无比,但是随着北宋灭亡、丈夫病逝,她流落江南。在乍暖还寒之际,晚来风急,旧日大雁回归,却再无锦书相寄,再无人采摘黄花,只听得那梧桐雨声点点滴滴。我读到了女人的一颗愁心——为爱人、为自己、为国家而悲。这千年跨越的情感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问自己:与李清照相比,我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上面的文字不属于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它结合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平,表达了读者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文学短评是对作品的客观评价,而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后的主观感受,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写文学短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深入阅读文学作品,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前提。只有深入阅读作品,我们才能够对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层次、艺术特色等方面有较深的感悟与理解,才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评论对象,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呢?一般来说,宜采取“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总结强化”三步阅读法。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整体把握是指通读全词,得出词作抒写“愁”情的感知和总体认识。重点研读则指对《声声慢》一词重要内容如前三句叠词意蕴、上下片意象及其特点等,仔细地阅读,认真揣摩,品味词中绘景与抒情的重要词句等,通过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声声慢》一词婉转悲凉的特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总结强化阶段则再读全词,对其进行梳理总结,達到总体的深入把握。

二、收集资料,分析评论对象

阅读作品之后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修养基础而产生感悟,要将其转化为理性思考,就需要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在写作文学短评时,要收集作品创作背景、词人生平等内容,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研究文章。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作品内容。我们要结合相关资料,对阅读作品进行再分析,进而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

三、选题小巧,评论角度准确

写好文学短评,首先要选择一个突破口,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上片从一个“寻觅”写起,连用七组叠词,一种凄惨忧戚的基调已经呈现。悲秋之际,虽有淡酒入口,但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又见南雁北归,反添思乡念国之痛。下片视线由秋日高空转到自家庭院。黄花满地,人更是憔悴,只能独自一个人坐在窗边,一直到黑,窗外雨打梧桐的点滴声,更是敲在词人满是愁绪的心上。最后以“愁”字结,戛然而止。

上面的文字只抓住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对作品进行了比较浅显的评析。同时,评析内容对于词的内容、手法、情感、结构等多个方面都均有涉及,面面俱到,导致泛泛而谈。

由于篇幅有限,文学短评不能够涉及很多角度,最好能聚焦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深入地评析。因此,想要写好文学短评,选题要小,选择自己有所体悟、有所思考、把握得最准且能评析好的角度来写。

那么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来看看古人对曹操《短歌行》的一些评论:

1.“言当及时为乐。”(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2.“此是孟德言志之作。禅夺之意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为人嫌。嗟岁月之如流,感忧思而不已,又恐进退失据,末乃断然自定。所尚理忌显言,杂引《三百篇》,故谬其旨,比之《离骚》繁称,令人不易测识耳。”(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3.“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八)

4.“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明·谭元春《古诗归》卷七)

5.“劈首‘对酒当歌四字……截断已过、未来,只说现前,境界更迫,时光更促,妙传‘短字神髄。……以下三十一句诗文,皆从此四字生出。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

从以上古人的评论内容来看:前三则内容均评论了诗歌的思想情感;第4则评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第5则重在诗歌的谋篇布局,又道出了重点字词之妙。当然,第2则也涉及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我们在吸收古人评点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评价:

1.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主题思想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愁”内涵的挖掘与评析。

2.作品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主要是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女子形象特点的评析。

3.作品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这也是评论的角度。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烘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描写技法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等。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景物的作用,可从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中选一两个进行深入評价。

4.作品的构思技巧

构思技巧包括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文章线索、谋篇布局等。写作思路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结构方式有横向式、纵向式、纵横交错式;选材特点有典型、新鲜等;文章线索有以人、以物、以情、以空间、以时间为线索等;谋篇布局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层层深入、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上下片的伏笔、照应的评析。

5.作品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包括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等。语言特点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华丽、质朴等;语言风格有幽默、含蓄、平实、明快等。当然,如叠词、形容词、动词等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作为评论的角度。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运用、口语运用的评析等。

另外,评论的角度还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文学短评讲究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只有那些在阅读中引起评论者强烈共鸣或引发思考的内容,才能激起评论者的热情。

四、叙议结合,评论结构清晰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的是叙议结合的方式。“叙”是指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是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叙”与“议”的关系,是论据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要简洁精当,为“议”提供内容支撑;“议”要围绕“叙”,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评价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意象蕴情的特点,我们先要梳理出词中具体有哪些意象,此为“叙”;分析意象特点如何,意象及其特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此为“议”。在写作中,还要处理好“叙”与“议”的侧重:“叙”为轻,“议”为重。只有叙议有机地结合,文学短评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文学短评结构小巧,但也要完整清晰。一般来说,要提纲挈领、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评论观点表达出来。接着呈现主体内容,对照作品进行深入、有条理地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观点。

最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或阅读角度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认识是不同的。文学短评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独立思考。

05主题拓展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

 

本诗被清代方扶南推崇为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并美的“摹写声音至文”。本诗前十句重点描写颖师琴声的变化,通过比喻、通感、虚实相生等手法,将琴声从缠绵婉转如情侣耳语,到激昂高亢如将士慷慨赴敌,到舒缓悠扬如白云柳絮随风飘浮,到清亮和谐如凤凰引颈长鸣,到琴声越弹越高,到最后一落千丈的变化过程,写得变幻莫测,将颖师琴声的刚柔变化、高低起伏写得如在耳边,又令人聯想到丰富的画面。诗的后八句侧重写听琴的感受,作者先感叹自己虽不懂音乐,但听了颖师弹奏的琴声却坐立难安,泪湿衣裳,然后急止颖师的弹奏,以免听了琴内心一时热如火炭,一时又如冷如寒冰,感情波动剧烈而无法忍受。全诗描写正、侧面结合,充分体现了颖师弹奏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屡遭贬抑、内心不免愤激不平的情感。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本词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绍兴五年(1135年)于金华避难时。全词以自述的口吻写春日所见所感,抒写故土之思、亡国之悲、凄凉之情。

 

词的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和心情之凄苦,其中“尘香花尽”和“倦梳头”,明写景叙事,暗写作者自己寂寥、空虚,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将作者漂泊异乡、无依无靠的悲苦再现于读者眼前。下片更深一层写悲愁深重,其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虚实相生,极言愁之浓、愁之深、愁之重。

 

全词为日常事、口头语,用笔曲折,言浅意深,一咏三叹而尽显悲凉无助。靳极苍在《唐宋词百首详解》中评此词:“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此言得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