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2020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训练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2020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训练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一、了解考情,明确提高学习训练方向和针对性;
二、明确鉴赏诗歌的形象类型和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和答题能力。

【导入学习】
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型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为其一。

【自主学习】[知能精要]
理解三类诗歌形象题

人物形象 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意境、画面型)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合作学习】[解题策略]
.人物形象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3)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剑篇
郭 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 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得意地惊叹奇绝。
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鞘上花纹如绿色龟鳞。
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
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怀才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
解析 B项,“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错,“错彩镂金”是一种工艺。
答案 B
(2)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佩、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的特点概括其经历、风采、遭遇和品格。
答案 经受磨砺,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佩、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事物形象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审题
要点
定向 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字样。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内容。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这首诗(词)生动地塑造了……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的……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词)人通过……物象,托物言志,抒发了诗(词)人……的情感。(步骤3)
[典例2]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 D项,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景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审题要点定向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相关答题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幽远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
壮 壮阔、壮丽、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
答题步骤图解  
答题模板样式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图画,(步骤1)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步骤2)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3)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题目。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解析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答案 B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案 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用意: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绘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应用学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 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还知旧触邪。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注】 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计日:典出《后汉书•羊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触邪:弹击奸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三句中“流水声”语意丰富,既指水声,也指鸣琴声。
B.第四句“见”字显示悠然的心境,“影”字尤具缥缈的韵致。
C.颈联对仗工整,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D.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
解析 C项,“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错,“竞美”“触邪”直白地表达对李明府的称颂。
答案 C
(2)首联是怎样刻画李明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侧面烘托,“讼堂寂寂”“门前晓鸦”,写出讼堂空闲寂静的环境,侧面烘托出李明府是位治理有方的县令。用典,“五柳”即五柳先生,诗人以陶潜比李明府,表现李明府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洁品行。(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红”属“东”韵,这首诗亦即需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用典,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人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体,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鸟精魂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了一起。
解析 A项,“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应是“只好将亡国之恨寄托给杜鹃花丛”。
答案 A
(2)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做简要分析。
解析 题干要求回答表现杜鹃花的手法,纵观全诗,而非着眼于某一句或某一联,自然得出“虚实结合”这一手法。虚实处曲尽其妙,不滞于物,情感丰富。
答案 虚实结合。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杜鹃鸟的传说给杜鹃花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颔联承上联,杜鹃鸟啼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颈联前一句写实,月下青翠的烟雾笼罩杜鹃花的枝条;后一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如答拟人、用典、烘托,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B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
答案 B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解析 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句即可。
答案 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