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逐月华,情溢春江
柏莲华
【导读:读张若虚的这首“哀而不伤”的《春江花月夜》,让人对宇宙生命有了新的遥想,仿佛聆听到了大唐的盛世强音。】
张若虚以一棵松的姿态站在唐诗的峰巅,他拂云揽月,洞开鸿蒙,横绝孤篇。一曲《春江花月夜》荡涤尘杂、撩开纷扰,余韵千年。
挾张若虚的这轮明月,穿越时空,完成一次情感与精神的愉悦旅程,我终于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了。
吟咏诗句,情动了;品味意境,心静了;融入月色,物化了。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来摹写我的感动呢?虽情思如江水涌动,可从心中潺潺流出的只有两个字:“美哉!美哉!”
美是那清丽出尘的春江花月。
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竟是如此的明朗和美丽。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幽静、神秘、朦胧。置身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境,你会明白什么是幻化忘我,超脱凡尘。
此时只想把俗世之身浸于此清明澄澈之境,然后静静地、净净地醉去!
可是,静的环境总是伴随着寂寥,净的心境总会牵出孤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纤尘不染,一轮孤月高悬空中,不免透着孤冷清寒。景触情生,情随景移,跟着孤月的清辉禁不住遐思冥想……
美是那人生无穷的哲思遥想。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处苍茫天地间,人们常常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在此处却不落窠臼,翻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新意。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不用悲伤于个体生命的消失,不用感慨江月之于人的永恒无穷,这“代代无穷已”的人类不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水明月得以共存吗?
是呀,人面对自然之景,不应该颓废与绝望,特别是面对自然美景,更应该收获一种欣慰与洒脱。读张若虚的这首“哀而不伤”的《春江花月夜》,让人对宇宙生命有了新的遥想,仿佛聆听到了大唐的盛世强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句“江月待何人”一下把人从虚幻的人生哲思中拉回到现实。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其实,我们短暂人生的精华不就是那缱绻悱恻之真情吗?
美是那凄伤唯美的离情别怨。
野浦扁舟,漂泊的脚步牵动了多少相思;明月楼头,徘徊的身影折射出多少离愁。
高楼守望,这相思,剪不断。
月光太满,月色太浓,照耀着她的梳妆台,赶不走;照进的她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本来还想鱼雁传书于离人,可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鱼儿跃动,跃不出水的深度。想要追逐月华去照耀你,却也只能“相望不相闻”而已。
闲潭梦落,这离愁,理还乱。
游子寄身异地他乡,有梦而梦落飘零,思春而春已半残。江潭映月,斜月渐沉。而碣石与潇湘,就是千山万水,不断地把离人的距离拉长拉远。夜色凄迷,月光如水,有几人能趁着这轮明月的光亮赶回家去了呢?他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理着纷乱的愁绪忧伤无眠。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愁寄明月,月满江天,亘古不变的她与他的故事在千家万户上演……
美哉!景美,理美,情美。
而最美是那句“落月摇情满江树”。
好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落月摇情”点染了全诗。突然想到《诗经》的“月出皎兮”这一诗句,原来“皎之明月”的用意就在于此。诗中的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这些完整的诗歌形象无一不是在皎洁的月光中呈现。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那月下美景,那月之哲思,那月中离情,都随月华倾泻,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一轮高天朗月,高悬于唐诗的天空,光耀千古。时至今日,已是过了悠悠千载,竟无人能把一夕江月的唯美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张若虚,你存诗仅两首,这首《春江花月夜》使你“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真真是美哉!美哉!
【外一篇】
《春江花月夜》之月之多情的灵魂
马何义马姝也
《春江花月夜》通篇都围绕着一个“月”字来写,是唐代较早出现的咏月名篇,是一首月亮的颂歌。全诗句句含情,言说千百年来月亮对人世间的多情守护。月亮自古就是一个守护多情的人类的伴侣。本文将全诗分成五段进行解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开篇就气势非凡,甚至有点惊天动地,仿佛一个伟人的出生。春江潮水涌动欢呼,海潮也破浪翻滚兴奋跳跃,仿佛在欢迎一个新生命。“生”的意义大概如此。月亮一是“出世”非凡,二是一出世就如伟人一样气势雄浑,“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亮相气势真是不一般,耀眼的月光照耀着每一条河流,照亮了每一个归家游子的路。所以,此句诗“何处春江无月明”重在强调月光之“明”。因为月光的朗朗照耀,江流都变得那么多情深情,温柔地绕着芳甸“宛转”缓缓流淌。因为月光多情的朗照,花林被照得通体透亮,也愿意通体透亮地呈现出自己的妖娆。空中都是月光洁白的流动,连江岸的白沙都被照得透亮而看不见了。
因为月亮的出世不凡,世界变得通透,游子归家的路也更加顺捷平安。因为月亮的出世和多情的朗照,世界一下子变得这样温暖和情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无纤尘”再一次强调从天上到空中到地下都是那么通透,那么明亮,那么纯净。那么偌大的空间,那么偌大的世界,只有一个月轮“孤独”地悬在天上。她从一出生就是孤单的,但她又绝不是孤单的,她把她的深情毫无保留地、深情地献给了人类。从“初见月”到“初照人”,月亮就与“人类”,与“游子”,与“思妇”相知,她一往情深地、无私地把全部献给了“游子”“思妇”和“人类”,用她自己的努力弥补人类不得不存在的思念缺憾。人生代代无穷尽,但江月的深情不止献给人类,而是一如既往地把呵护“游子”“思妇”与“人类”的心情永远地无偿地进行着。人生代代在变,但江月的深情不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白云”“去悠悠”暗示游子如浮云般漂泊无定,正如游子之萍踪难觅。“青枫浦”即送别之地。“离别”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文学母体,今夜对此明月,谁家的游子还在急匆匆地往家赶,谁家的思妇还在明月楼上盼望着游子归来?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徘徊”,拟人化手法特别鲜明,提醒读者理解月亮的深情。在思妇孤苦寂寞的时候,明月陪伴着她,是那样缠绵,那样执着,希望通过陪伴而减轻点思妇的痛苦。明月牵动着思妇的情思,可思妇反而不能理解明月的深情。“卷不去”“拂还来”,她决意驱走这恼人的月光,卷起珠帘想把帘上的月光随帘敛藏,她一遍遍地拂拭捣衣的砧石,想拂去石上的月光。可惜月光如水,拂之不去,驱而复来。思妇反而嫌烦那无时不在的明月勾起自己的深深思念,相思无计可避。短暂的波折,去除思绪烦乱的行为,又增强了诗文的韵味。思君不见君而烦,明月惹起的相思更烦。失望之余,又转化为希望,她希望隨着普照大地的月光飞向远方,飞到远在天边的游子身旁。拂不去的思绪,最后转化成给游子寄封书信来倾诉内心的幽情蜜意,可是谁又能去千里传书呢?相传鱼雁都能传书,可是在这个月夜,鸿雁也难以载动思妇的浓浓思念,鱼龙也载不动思妇沉重的愁绪。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节,一般人的解读是写游子思妇,我则不这么认为。只有女子以落花喻年华易逝,哪有男士自喻落花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回答了相思缠绵、不可排解的原因。中国思妇特有的思念托词,不直白说我想你想的实在厉害,一般是说自己如花的容颜会凋谢,而此诗借助于梦见落花,使得诗的意境韵味更浓。梦见落花正是担忧花落,容颜流逝。
从月出生到月西斜,明月都充满了无限的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月自然西落,但它还在深情牵挂着那在江河中赶路归家的游子。从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潇湘,几千里的路程,明月把“我”的深情都留在这温柔的江上和江边的树上,用真情和挚情等待着游子平安归来,尽最大努力来了却思妇的心愿。
温情的明月,温情了天地,更温情了人类。人类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启迪?那温情的明月,温情的河流,是否能流进人类的内心,冲刷掉一些人类内心的哀伤,让人们也温情起来呢?
(马何义 山西省晋城市教学研究室 邮编:048000 马姝也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邮编:0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