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高考冲刺作文命题内容预测与解析2

时间:2020-03-19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高考冲刺作文命题内容预测与解析2
押题(六)
芳华
内涵挖掘
芳华,亦作“芳花


三维解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从“五四运动”时的“山河破碎风飘絮”,到今日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风景这边独好”,当代青年已远离社会动荡、告别物质匮乏,正享受着时代进步的丰富馈赠。生在和平发展年代,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青年,拥有前人难以企及的良好条件,也承载着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阵痛和焦虑。面对激烈竞争和各种压力,是坚守理想信念,还是在物质诱惑中随波逐流;是安于现状一味求稳,还是敢于迎接挑战在时代进步中挺立潮头,无不考验着广大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值芳华的青年人最大的资本,恰恰是最容易被自己忽视的青春;青春最值得的回忆,正是追逐梦想、成长奋斗的痕迹。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当代青年学子在埋头读书的时候,更应该思考这个时代以及自己的人生选择,勇敢地面对内心深处的自我。

命题范例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青春”的诠释,体现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结合三层内容,围绕“祖辈”“父辈”“我们”等词语的象征义,领会关键词句的意旨,从而把握其中的哲理。

面对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先总说青春:祖辈、父辈的青春或者当代青年的青春;或者从青春变迁(一百年前、五十年前、现在)来谈不同时代的青春生活;亦或者可以从青春与时代的责任、历史的担当来看。具体如下,第一层立意:1、祖辈的青春;2、青春的呐喊;3、青春万岁;4、父辈的青春之歌;5、青春拒绝迷茫;6、青春里的个性飞扬。第二层立意:1、青春的变迁;2、对话青春100年;3、三代青春里的祖国未来;4、青春100年,我们再出发。第三层立意:1、100年青春里的那一抹历史剪影;2、100年青春里的时代召唤;3、青春筑梦100年。
押题(七)

诗与远方

内涵挖掘

这句话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影响。谁要觉得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诗”可以指不同于世俗的追求和个人高尚的品格情操;“远方”可以泛指每个人内心的远大理想。简单说来,“诗与远方”即指理想的生活。“诗与远方”并不是实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

三维解读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诗代表美好、浪漫和希望。而远方,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对未来的憧憬……吟着诗,眺望远方,就不会困厄在眼前的苟且里,人也会更快乐,不是吗?

诗与远方究竟是什么?我想它们绝不代表无度的挥霍和无聊的炫耀。诗与远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去到某个景点,发一张美图过的照片,再配上“诗和远方”这几个字,这仅仅是些许人的一厢情愿和一往情深,他们觉得,这,就是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功利,绝不是为了炫耀并获得虚荣。

诗与远方的第二个特点是一种无负担的行为,它可以没有大量钱财做后盾,但契约社会中规定给你的事情应该完成。这是一个在契约社会中获得相对自由的最关键条件。

诗与远方绝不是穷折腾,瞎显摆,而是一种自由状态下的生活追求、精神获得和自我实现。

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的柴米油盐。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到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命题范例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是啊,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审题立意】

我们在构思行文时,提示语中有句话很值得揣摩:“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它暗示此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比如写向往某处风景名胜;虚写,则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写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等。本材料关键词“远方”是个虚实相生的词汇,其含义具有虚实多个层面,我们写作时要注意如下方面:一是“远方”的内容要明确,不可含糊其辞;二是文章的基调要与所给材料相符,不要出现破败、阴暗、名利等意象;三是不能舍弃远方,只关注眼前,全文中要出现“远方”。写作时立意可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

活在当下,追求远方;描画某种理想境界,如教育、环境、人生图景等。

押题(八)

传承

内涵挖掘

传承,是“传递,承接”的意思。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如传承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良传统等。传承和继承是有区别的,传承除了含有“继承”的意思之外,更强调“传递”,是先承再传。因此,传承的对象一般具有时间久远的特点。

三维解读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我们再次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响,如何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是处于当今世界一体化中的中国人应该思考的一个时代性问题。此主题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又能引导考生增强民族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因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传承既是为了保护,更是为了发展;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乃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真正优秀的东西,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等因素制约的。因此,我们要大胆传承一切优秀的东西。此外,传承还需要勇气,需要眼光。

命题范例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罗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叶燮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首先要理解给出的几句话的含意,然后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作文。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若只是一味传承而缺少创新意识,便阻碍了发展;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创新促进发展,对国家如此,对个人、团体或组织亦如此;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传承与创新要有机结合。

押题(九)

真相

内涵挖掘

真: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相:本相、底细、实情、事实、原形等。一般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区别于表面的或假造的情况)。如:真相大白,也作“真象”。

三维解读

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似乎越来越遥远。

一是基于自媒体的传播特点而言,自媒体信息平台上的新闻具有业余化的特点。就传播主体来讲,自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可以是普通大众中的任何一个组织;是平民化、草根化的交流平台,其信息的发布、加工、传播都按个人意愿完成;而受众也倾向于自由选择符合其意向的信息。同时由于信息发布者的草根化,导致主观化、平民化的信息不断增加,或是缺乏原创的信息被大量转载、分享,且由于技术监管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大量不良信息,如谣言、虚假信息、色情广告等通过自媒体大肆泛滥。信息本身真实性的降低和信息量爆炸增长,加上并不完善的监管纠错机制,客观上为我们接近真相增加了难度。

二是就信息的接收者的特性而言,真相的最终获得不仅仅依靠于完整真实的信息传播,还需要人们有一个探求真相的过程。自媒体基于网络环境开辟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样态,为人类生活开辟了“第二世界”,具有虚拟性、游戏性等显著特征。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不公开自身的姓名、身份、职业,网上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任何情况。由于真实身份的虚拟,真实社会中个体之间外在的差距也一并被抹杀。另一方面,电脑、手机等工具为生存在激烈竞争与巨大压力下的人们提供了惬意愉悦的游戏式环境。畅游在娱乐新闻、群体聊天、恶搞笑料中的大众将理性暂时丢弃,体验着游戏般无拘无束的狂欢。正是在这种狂欢的心态之下,人们也就不再去关心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因此真相也就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要正视自媒体所带有的一系列弊端,合理地使用自媒体本身所拥有的特点(即时性、便捷性等),多辟谣,不信谣,一步一步走向事情的真相。

命题范例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所思和所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是讲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生活的奥秘,强调认知对于生活的价值。第二句话则相对或相反,认为生活有滋味的必要条件是不需要知晓真相或不需要知晓全部真相,强调不知对于生活的效用。后者强调的是“滋味”,有别于前者表述的“意义”。

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弄清”与“不知(不尽知)”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各自所具有的价值评判的不同。可以有以下立意:

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人即使没有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也一样有意义。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对于生活的真相,必须全知道,生活才有滋味。生活中的奥秘(真相),有的需要弄清,有的不知或不尽知,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或才有滋味。

押题(十)

规则

内涵挖掘

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规则是多种多样的,规则使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条理。在这么一个发展迅速,风云多变的现代社会,很多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还是有些规则是基本的,如遵纪守法、优胜劣汰、引导竞争、多边对话、多劳多得等,都是现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基础规则。

三维解读

社会由种种规则维持着秩序,不管这种规则是人为设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规则,便具有制约性。因为规则都具有绝对的或相对的约束力。人的行为是一种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许可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完全的无拘无束的行为。这种许可包括自然界的许可、社会的许可、他人的许可。这就是规则的制约性的表现。因为在这种制约性中包含着个体切身的利害关系,因此规则的制约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消除的。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不缺少制度,更不缺少规则,但往往缺乏规则意识。当今社会更要强调规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毒奶粉”“地沟油”“雾霾围城”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市场的盲目性。

命题范例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名青年男子为了向自己心仪的女孩表达爱意,特地用气球做成彩虹状拱门,并将拱门摆放到公路中央的双实线处(公路中心黄色双实线是机动车道上的行车提醒标志,表示严格禁止车辆跨线超车或压线行驶),示爱现场热闹又浪漫。巡警发现后,当即对当事青年进行了制止和教育。然而,当事青年及其伙伴、一些围观者却认为巡警“多管闲事”,他们说:“这多浪漫啊!”“也不是啥大事!”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青年男子对浪漫的爱情充满渴望,这无可厚非。而且,在很多人看来,在公路上向心仪的姑娘示爱,与众不同,浪漫非凡。然而,这种认识是不理性的。因为这名青年男子的求爱方式是建立在淡忘规则意识的基础上。完成上述作文题,需要以严谨的思维,对现象进行深入解读,进而表达具有时代感的观点。在谈自己的看法时,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析情讲理。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浪漫不能任性,不能超越规则底线;丧失规则意识,处处都是“吃人的老虎”;坚守内心准则;从侥幸心理看不讲规则现象;尊规守则非“闲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