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教学检测: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寒假高二周检测

时间:2020-03-02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寒假高二周检测试题

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秦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禅祭祀之中,也体现在民间信仰上。
C.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D.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髓,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日讲书经解义》卷五中的语句意在论证“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已有提升。
C.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的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包容”
D.文章运用引证、例证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
B.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
C.泰山祈雨活动源于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
D.“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瘝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馀付之州县,事多施行。
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
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节选自《宋史•范百禄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B.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C.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D.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源:学。科。网Z。X。X。K]
A.檄,可指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的文书,或指向下发布征召、晓谕的通告文书,也可指用于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活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在一年中某些重要时日,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熊本的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来源:学+科+网Z+X+X+K]
B.范百禄勤于民事,不居功自傲。任开封府尹时,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僚属想以监狱空的事上奏朝廷以求功,范百禄认为:这是皇上的恩德,不是府尹的功劳,未答应。
C.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D.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宰相认为应该采纳范百禄的建议,因为他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7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    )。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________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________。即便如此,20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可见,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又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________标牌,等等。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________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就必须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
B.只有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
C.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
D.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持续管理的结果,也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来源:学科网ZXXK]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井井有条   功德无量  竖立   构成
B.井然有序   功不可没  竖立   形成
C.井井有条   功不可没  树立   构成
D.井然有序   功德无量  树立   形成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出现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B.20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流露出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问题,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C.20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文明出游。
D.20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出现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现象,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文明出游。
11.根据诗中人物形象,下列诗句分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甲:怀才不遇型 乙:田园隐逸型 丙:羁旅漂泊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甲:  乙:  丙:
B.甲:  乙:  丙:
C.甲:  乙:  丙:
D.甲:  乙:  丙:
12.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________。《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礼记•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________。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________。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________。
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
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
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      B.        C.        D.
13.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3分)(  )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
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书房)
C.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宗祠)
D.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寺院)
14.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教学检测: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寒假高二周检测
A.美德点亮生活  B.携手创造光明    C.节能人人有责 D.科技驱散黑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答案C
解析 可以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利州武守”“周永懿”“百禄”“至道故事”“文吏”“兵”“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利州”是地名,“武守”是官职,“周永懿”是人名,如断成“利州武守周永懿”句中没有谓语,故不能成为句子,这句话的谓语是“败”,“以贿”是状语,且下一句的主语是“百禄”,故应在“败”后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复”意思是“恢复”,是谓语,宾语是“至道故事”,即“至道年间旧例”,如断成“复至道”,意思就变成“恢复至道年间”,意思不完整,这就排除B项。故选C。
5.答案A
解析 A项,“檄,可指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的文书”错误,“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故选A。
6.答案D
解析 D项,“宰相认为应该采纳范百禄的建议,因为他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错误。故选D。
【参考译文】
范百禄字子功,进士及第。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为御史,辞谢不就任。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因纳贿败露,范百禄请求恢复至道年间旧例,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熊本治理泸蛮事务,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劝阻他不听从,范百禄就前去对熊本说:“杀死投降的人不吉祥,救活一千人的人的子孙受封。怎能容许骄纵的将领在境内横行不法呢?”熊本警觉起来,马上发公文制止。七年,范百禄召为知谏院。恰逢年成旱灾,他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那些对百姓不利的法令,来救活将死的百姓。五路军队共有三十七将,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甚至允许他们征用平民参军谋划。范百禄知道此种情况,有的是因为用钱买,有的旷职败事,有的并未经历边境事,有的是盗贼出身,就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其余的事由州县掌管,事情大多被采用。
哲宗即位,升中书舍人。司马光恢复差役法,忧虑吏人受贿,想对受贿者处以流放充军的刑罚。范百禄说:“如果用重法来治罪,那么面上刺字的人一定将塞满了道路。”司马光醒悟说:“如果不是你说,我还不清楚情况。”就此罢休。都水王孝先建议把黄河引回故道,命令范百禄去视察。范百禄认为黄河向东流有一段是向高处流,而黄河的流势是向下流,不能引回。就赶快回京奏报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且取神宗命令不要阻塞黄河故道的诏书一起呈上,这件事才停止。范百禄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尹,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僚属想以监狱空的事上奏让皇上知道,范百禄说:“千里的皇畿,狱中没有一人,这是皇上的恩德,不是府尹的功劳。”不答应。数月之后,又为翰林学士,授任中书侍郎。
这年郊祭,议论要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作为根据。范百禄说:“这是三代的礼,怎么又要合祭呢?‘昊天有成命’的颂诗,祭天祭地,都演奏这诗,好比春夏祈祷谷物丰收而演奏《噫嘻》,岂是为了合祭呢?”争论很久没有解决,在皇帝面前决定。宰相说:“范百禄的话,是礼的常制;今天的用法,是权宜之制。陛下开始祭天,应以合祭天地为恭敬。”于是合祭。
7.答案D 
解析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赏析: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暮春。是时,东坡61岁,在惠州贬所宴饮州守詹范时,有感于仕途之变,便作下了这首词。 
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
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恶劣,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8.答案C
解析从前面“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可知,此处应是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的结论,梳理后文所举的日本的例子,文意是说历史演进和持续管理与文明素养的关系,这就排除A、B两项;从整个语段来看,语段强调的是持续管理,而D项则强调“历史演进”,故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B
解析井井有条:形容整齐不乱,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形容整齐而有秩序。根据“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可知,此处是形容有秩序,应选“井然有序”。功德无量:用来称颂对社会、对他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功劳非常大。功不可没:功劳不应被埋没,指立下很大的功劳。根据“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可见是写法典的作用,应选“功不可没”。树立:在人的思想里使新事物建立起来。“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褒义词。竖立: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是形体的事物。应选“竖立”。形成: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构成:凑成,组成;造成。应选“形成”。故选B。
10.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该句有两个问题:一是成分残缺,“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中“产生”缺少宾语中心词;二是搭配不当,“提示国民文明出游”中“提示”用词不当。故选D。
11. 答案C
解析 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的是隐逸情怀;中“天共远”“月同孤”表明羁旅漂泊;中“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表达的是隐逸情怀;中“徒有”“羡”两词暗示怀才不遇;中“屈平”是指屈原,屈原怀才不遇,诗人往往通过吊屈原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中“飘飘”“沙鸥”表现的是羁旅漂泊。
12.答案D
解析 解答此类题,应把握语段中心并根据语境、前后语句句式等进行分析判断。语段是对《七月》这首诗的评赏。第一处,前面说“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这是说《七月》的灵动性,“一根……的线,牵绾起……”是说《七月》的归拢性。这与第句内容相合,故应放在第一处。第二处,前面说“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这是说《七月》的写实;“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礼记•月令》”“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这是说《七月》不为“实”所缚。故应放在第二处。第三处,后面说“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从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第句“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与其结构完全一致,故放在第三处。语段最后一句为总结句,把放进第四处最恰当。据此可得出答案为D。 
13.答案C
解析 A项,孔子曾在泗水边为学生讲水之德;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处,后以“杏坛”代指教育界。故此联适合文庙。B项,说的是心中藏有万事万物,且笔力千钧,方能凭吞吐,任开合,臻于妙境。此联适合书房。C项,这两句是说在对古人的追摹中体会到高雅的志趣,别出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这与“宗祠”的追忆先祖和祭祀不合。D项,“法云”,以云比喻佛法涵盖一切,“慧日”为佛教用语,与寺院相匹配。故选C。
14.答案A
解析 首先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黑色的画幅上是一个明亮的灯泡,灯泡上面有两个人,其中一人伸出双手搀扶另一个弯腰驼背、拄着拐杖的人。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公益广告”分析,漫画的主旨为:人们善意的举动、助人的美德照亮了生活,让生活有了光明。A项,符合公益广告图片的旨意;B项,把画面上的“搀扶”看作“携手”,理解有偏差;C项,完全忽视了图中一人对老人帮扶的内容,偏离图片主旨;D项,只看灯泡不顾人物,未读懂图片。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