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拓展阅读:武汉作家方方,就是太矫情了

时间:2020-02-29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拓展阅读:武汉作家方方,就是太矫情了
“武汉作家方方,就是太矫情了”

艾小羊

【导读:作家的悲观,是一把悲悯的放大镜;放大那些普通人不愿意面对的残酷事实与真相,而这些,往往是最具反思价值的时代痛点……

一个相识于微时的朋友打电话问候我,聊起当下。

他说:“这次疫情其实大家都不容易,但你们武汉那个作家方方就太矫情了。这时候有牺牲不是正常的吗?那么多正面的、阳光的东西她不写,每天散布负面情绪,对‘抗疫’没有任何好处。这时候,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是鼓舞人心的。”

我们曾经是一样的文学青年,当时我在国企做行政,他在政府做公务员,后来我离开了体制,他做了一方父母官。

以我对他的了解,一定不是出于私心与恶意而诟病方方。他担心的是公众负面情绪过载,希望在这场“战疫”里,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大家同心,其利断金。

说方方矫情的,不止他一个人。

在方方授权发布文章的公号后台留言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留言。

“作家方方,真实记录武汉疫情和所见所闻,无可厚非,但纵观全部日记……以所谓的见闻和个体个例煽动负面情绪,造成部分人心里恐慌。”

“这就是文人的矫情!!!就会质疑这个质疑那个!”

“方方老师,对社会的抱怨,人人都会,有解决办法吗?”

“这个FF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总是大放厥词、含沙射影!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态!?”

“方方名利双收,现在想捞个大的,借疫情……”

“无病呻吟。”

“闲得蛋疼,多大的事。”

说实话,方方的日记,我不是每篇都看,也不是每篇都能看完。

有时候,处于焦虑与压力中的我,的确更想去看看钟南山的笑容、疫苗的进展、97岁患者出院的新闻。

当个体的情绪过于压抑的时候,有权利选择更轻松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哪怕暂时闭上眼睛、塞住耳朵。

然而,这只是个人选择问题。不能因为你选择了A,就闭眼说B不存在,甚至认为关注B的人“矫情”。

在这场全国人民为之付出代价的疫情面前,我们既要允许有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痛苦,比如各地的出入证大赛,让我看到的是拿着春天的小花,站在尚未完全解冻的冰层上的达观与淡然。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那些以悲观记录悲观;以痛苦还击痛苦的人,他们同样是勇士。

至于选择看到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

我知道《血战钢锯岭》、《海边的曼彻斯特》、《小丑》艺术价值更高,最近刷片,我却选择了《阅后即焚》、《本杰明·巴顿奇事》、《爱的迫降》、《梨泰院class》,但我肯定没有资格去批判前者阴暗、残忍,甚至矫情。

无论作家还是导演,甚至每个有一定受众的普通作者,表达的唯一底线是尽最大可能,真实地记录。至于记录的是硬核的大山东,还是被欠了很多次热搜的大东北,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消失,还是邻居甲乙丙丁的压抑与痛苦,作者有选择的权利,读者也有不看的权利,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喜恶,而否定另外一部分真实的存在。

作为武汉作家,方方的日记至少有两个可贵之处。

第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她所记录的,是像她这样的身份、地位,掌握了话语权的人,通常不屑于记录的东西;她所表达的,是像她这样的身份、地位的人,惮于表达的。她太接地气了,像某个不知名的网友、像我隔壁的邻居。

与武汉有着深刻感情勾连的作家方方,将自己的视角,沉入到普通人之间,甚至在她的日记里,避免了文学化的语言与表达手法。真实、即时、琐碎地输出,是方方日记的格调。

这种格调,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正常。

特殊时期,英雄与普通人并行;好消息与坏消息共生;激动人心与压抑无助来回切换;既要有人豪情,也要有人“矫情”,也都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真实是立体的。只有一面的真实,哪怕呈现的是不打折的诚实,也会因为另外一部分的被掩埋,而变成虚伪。“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说的就是这个逻辑。

方方的第二个可贵之处,是在乐观泛滥的鸡汤时代,保持了难能可贵、冷静思辨的悲观。

要知道,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悲观是非常不讨好的一件事。别说公众人物了,连普通人的朋友圈,容量也越来越单一,往往只有欢笑,没有痛苦;只有精致生活,没有一地鸡毛。

普通人对于爽剧、爽文的重度依赖,是因为我们不想在生活之外,再承受哪怕一丁点压力与痛苦。

而作家,对于尖锐痛苦的洞悉与承受能力,一定要高于普通人,这既是作家的宿命,也是基本功。

作家的悲观,是一把悲悯的放大镜;放大那些普通人不愿意面对的残酷事实与真相,而这些,往往是最具反思价值的时代痛点。

所以,我理解有些人对于方方日记的反感,因为它太过真实,没有经过技术的修饰,而在武汉,这个疫情的中心,过分的真实,必定含有批评、抱怨、残忍。

武汉资深媒体人谌毅说:“没有人能够进入他人的绝境,绝境就是绝境中人的全部。”

既然世间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方方的日记,必定也不是全民教科书。看或者不看,是个人的选择,然而,真实记录的价值,不会因为个体的喜恶而变质与打折。

方方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

同时,作为一个被封在武汉的人,她也承认日记中有情绪的部分。对于这种情绪,方方将它解读为普通人,尤其普通武汉人的共生情绪。

在2月4日的日记里,她写到:“这么大的灾难扛得住扛不住都得硬扛死扛。但是就算扛着,终也有憋闷不住的时候,我替你扛,你也得让我骂。”

疫情之下,普通人最苦。方方记录的就是这些普通人,而说她矫情的人,反感的也正是这一点。

他们的理由是,作为一名曾经担任作协主席的作家,那么多伟大的、激动人心的时代脉博,你不去摸,为什么总在张家住不了院,李家没菜这些“鸡毛蒜皮”中徘徊,“打仗”总有牺牲,不要过度放大牺牲,要知道,胜利才是主旋律。

的确,这次疫情,无论付出多大代价,胜利是永远的主旋律,正如方方所言,扛得住扛不住都得硬扛死扛。问题在于,写主旋律的不缺方方一个,但写普通人的苦,方方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那一位。

正能量固然要被传播,个体的负面情绪,同样需要出口。当我们相信胜利是主旋律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普通人的牺牲,落在个人、家庭身上,是一座座沉重的大山。

昨天,有两位医生因为新冠离开了我们。一位是29岁的夏思思,一位是42岁的黄文军。无数人为他们的牺牲哭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然而,喧嚣的哭泣过后,他们的孩子、爱人、父母,往后余生的普通生活,毫无疑问将陷于残忍的无声寂静。

那是比牺牲,更为残酷而漫长的事;那是普通人,无以言说的痛苦与憋闷。

这种普通的、漫长的残酷,需要被书写和记录。不是为了消费残酷本身,而是为了同样的残酷不再上演。

只要看看这两天北京香山、杭州西湖的车流、人流,看看医生在朋友圈悲愤的呐喊,你就会明白,人类对于残酷与牺牲,实在是太太太太健忘了。

健忘的人们,需要一个冷静、悲观,甚至挑剔、残忍的声音,这就是方方存在的意义

方方完美吗?当然不。她分明可以更激烈、更锋利。然而,如果过度强求表达者的完美性,每个人都将选择沉默,因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