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促交流 联袂出新知——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 原创 张宇 9月27日,由《高中生》杂志社主办,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承办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召开。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著名特级教师邹天顺先生主持,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成员李剑林、王世风、韩潇怡和张宇一行四人参加会议。 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层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同课异构”观摩 活动当天,来自湘粤两省六大名师工作室的六位骨干教师围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六位教师立足文本,稳抓语言根基;独出心裁,详释诗文情理;不落窠臼,展现匠心巧艺,为在场师生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 何泗忠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王世风老师授课 何泗忠名师工作室的王世风老师秉持语文特级教师何泗忠老师创建的语文悬念教学法理念,以“生而有涯不如‘gui’”为主题进行授课。 课堂伊始,王世风老师一语双关,用“清新”一词开场,既向在座“清新一中”师生致以诚挚问候,又巧妙开启了《归园田居》的教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王世风老师慷概激昂、荡气回肠的朗诵先声夺人,将学生的记忆拉回到《饮酒》一诗,以旧唤新,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紧接着,王世风老师以“gui”字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串联教学环节,构建了一个充满未知的课堂。关于陶渊明是“真隐”还是“假隐”的辩论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生生探讨和师生交流共同促成了课程内容的生成,不知不觉间,学生已然自行完成了文本内容的解读。 辩论完成后,王世风老师对“真隐”和“假隐”不作非黑即白的评判,只以“真诚(直抒胸臆)”和“真情(寓景于情)”概括总结,在准确落实文本字词、手法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最大可能地展现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 随后,“做陶渊明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意义。至此,“gui”字谜底得以揭开——无论归向何处,都不如早做规划,此所谓“生而有涯不如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最后,课堂在变式朗读的琅琅书声中结束,学生们意犹未尽地与王世风老师告别。 湖南省著名特级教师成少华老师点评 湖南省著名特级教师成少华先生对本堂课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赞赏王世风老师从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教学路径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全国语文大牌名师何泗忠先生的语文悬念教学法理念。 成老师强调,教学应该是通向未知的旅程,是由某种跌宕和意外、某种波澜和冲击生发而来的。王世风老师守正创新,致力于对学生智力的唤醒,构建了一个腾挪跌宕、诡谲纵横、大开大合、酣畅淋漓的奇幻课堂。尤其是最后的变式朗读,堪为出神入化,“迷不知其所如”,唯与陶渊明化和为一矣!王世风老师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凝铸了闪光的亮点,化己身为课程资源,抵达了“我就是语文风景”的全新高度,所谓“言传身教”,即此之谓也。 同时,成老师也指出,就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辩论比较拘谨,更多的思维引领和收获值得进一步期待。 会后,广东省著名特级教师胡立根先生对王世风老师予以赞赏与鼓励,希望他继续深耕,大有作为。 此外,胡立根老师更表明,教师成长路上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懂得进行自我反思,王世风老师的课激情澎湃、热力四射,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掌控尺度,反思自我。他建议王世风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走进女教师的课堂,学习如何进行适当“降温”,真正做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王世风老师就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发言 在课后交流分享会上,王世风老师分别就本堂课的设计理念和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与反思。 王世风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关注整体性、悬念性、生成性、生本性和生动性。 第一,在整体性方面,力求将生涯规划这一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诗歌教学中,避免出现教学内容与既定主题断裂的情况。 第二,在悬念性方面,践行何泗忠名师工作室的语文悬念教学法理念,以悬念开篇引睛、用悬念层层推进、结尾处借悬念留下想象空间。 第三,在生成性方面,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挑战不可控的辩论环节,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现场生成。 第四,在生本性方面,适当释放课堂话语权,充分尊重学生,引领其参与到陶渊明内心世界的解读中来。第五,在生动性方面,注重提升肢体表达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同时,正如季羡林所说,“不完满才是人生”,王世风老师对本堂课的不足也进行了反思。他指出,本次课程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文本的解读不足,二是对学情关注不够。如何在开展辩论的同时兼顾文本的解读,如何处理异地教学带来的学情模糊是未来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虽有遗憾,但有如何泗忠名师工作室的“待完满”教学理念所言,“不完满”才是课堂。 二、“同课异构”专家点评 观摩课结束后,湖南省基础教育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少华工作室的特级教师成少华、湖南省娄底市高星云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特级教师高星云、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李剑林和《高中生》杂志社的主编李茂林分别对六堂课作了精准点评。 湖南省著名特级教师高星云老师点评 李剑林老师代表何泗忠工作室发言,他首先对主办方的邀请致以诚挚感谢,而后从六个方面对本次“同课异构”观摩课进行点评。 何泗忠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李剑林老师点评 1.听课之前做看客 教师关注自身形象,装束与《归园田居》气质相符合,营造了清新自然、古典风雅的课堂生态环境,搭建了符合诗境的心理场,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良好铺垫。 2.主题鲜明不蹉跎 不仅渗透了生涯规划的主题,还渗透了语文学科的主题,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成功建立。语言建构是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的基本维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一基础应该是在运用中建构的,不是一种直接的静态呈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致力于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去生成,这样才会真正有所得。 3.面带笑容心花放 老师和学生齐带微笑,整个课堂给人感觉轻松愉悦。在公开课这样的场合,老师和学生都难免紧张,我们应该追求欢笑,甚至设计欢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课堂里的笑不能流于表象,而应该有深层的内涵:第一层是轻松,第二层是幽默,第三层是智慧。 4.走进诗境美感多 诗歌的美感表现为境、情、理,相对于境与情来说,诗歌理趣的解读有更高的难度。诗是用来入心,用来体验的,而生涯规划则是理性的思索,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性。这种割裂性让人疑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于疑惑的探索却正是创新的萌芽之处。因此,虽然前路漫漫,吾辈还应不懈求索。 此外,李剑林老师还与在场教师共同探讨了四个问题:园田因何而美?思维因何而生?学生因何而学?老师因何而教? 1.园田因何而美? 问题的设计应该打破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允许学生表达侧立面将有助于文本的深层挖掘。实际上,陶渊明笔下的景物是很普通的,学生可能觉得不美也不丑,教师此时应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要沿此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常人觉得普通,陶渊明却爱得要命,这种反差才真正表现出了他的“性本爱丘山”,美其实源自作者发自内心的爱,田园是他人生的终极归属。 2.思维因何而深? 思维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边际的虚无,其产生与升华必定是基于某种前提的。只要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前提下自圆其说,那么,其思维的合理性不应该被否定。比如,从陶渊明追求内心真我和其对文学史的重要贡献来看,他的回归是值得赞许的;但是从家庭责任和社会担当来看,他的做法却值得商榷。立一个前提去探讨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表明赞同与否,语文课的深度便由此而来。 3.学生因何而学? 学生因无知而求知,他们期待的语文课是能够带来新知、带来震撼与心灵回响的,这要求语文学科具有专业性,不可取代性。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语文学科是最欠缺专业性的,因此,建立学科壁垒的任务亟待完成。 4.老师因何而教? 老师因未来而教,不仅是学生的未来,还有教师自身的未来,更不能忘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究其本质,学生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来教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我们要从小学、初中老师那里平稳接过接力棒,做我们在这个学段可以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