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的四个角度
如何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作文题目进行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审题。
一、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即人们常说的“题眼”。关键词语是文题的关键性字眼。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的命题“绿色生活”,该题目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生活”,“绿色”是修饰语,是关键词语。而且文题开头的三句话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绿色”作了阐释。概而言之,“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同时也喻指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可以据此实写低碳等具体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虚写绿色所象征的精神生活。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同样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来把握其寓意,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从材料来看,审题的突破点在于爸爸的话:“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关键词是“保护弱小”,这样我们很快就能确定材料所包含的道理了。
二、选择立意角度
有一类作文话题比较宽泛,我们就需要化大为小,在命题的范围内选择恰当的立意角度。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该题以“常识”为话题,我们可以紧抓题干中的提示语。“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这是一个立意角度,可以谈常识与生活的关系。“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这又是一个角度,谈常识的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这是另外一个角度,说的是常识的更新。
材料作文的命题往往更是多角度的,这就要求我们审题的时候快速找到其中最合适的。例如下面的材料:
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这则材料,我们起码可以找到以下几个立意的角度:1.从“温和与强迫”的角度思考,劝说往往要比强迫更为有效,和平比暴力更胜一筹。2.从“蛮干与巧干”的角度思考,柔和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智慧往往胜过力气。3.从“发挥长处”的角度思考,北风的长处是风力,太阳的长处是产生热能。就这则材料而言,太阳显然比风占优势,风当然会输了。
三、确立写作主体
许多命题作文都明确要求以“我”为写作的主体,有的在题目中明示一个“我”字,或者暗示应该用第一人称,有的在作文提示语中点明“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写作过程中就不应该让自我缺席。
例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以“我说90后”为话题,而参加高考的考生,正是“90后”,命题者就是让考生自己写自己,写自己所身处的这个群体。题目中的“我”,就是要求用第一人称写文章,比较适合议论文和散文的体裁。考生可以根据自我的生活体验,选择适合的角度进行写作。既可以写个人,也可以写群体,还可以写一代人;既可以追忆过去,也可以描述现在,还可以畅想未来;既可以展示优势,也可以剖析不足,还可以辩证思考。
四、挖掘深层意义
有些作文话题,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隐含有比喻义和象征义,写作时就应该从其比喻义或象征义来入手。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翅膀”显然指帮助个人成长、前进和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关怀和关爱等,“隐形”是心中的信念,心中的梦想。这个“隐形的翅膀”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想象。
又如“又见花开”这一命题,这个题目非常抽象,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意义。审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设定“花开”的含义,“花”,既可作实解,也可作虚解。作实解,这里的“花”就是自然之花,可以描述时序更替,可以写大自然之美等等。作虚解,“花”代表“青春”“成功(或成绩)”等等。还要注意“又见”,意思是“不是第一次花开”,要有“又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