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班级管理2

时间:2020-01-04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班级民主管理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将军亨利·罗伯特于1876年提出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主持者的规则、与会者的规则、提出和表达不同意见的规则、辩论的规则、表决规则等等。它的根本原则有五条:平衡原则——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制约领袖权力原则——集体保留一部分权力,抵制领袖的权力膨胀;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在经过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之后才能做出;集体意志自由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集体自身的利益、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罗伯特议事规则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组织,小到小学的班会,大到国民大会,都因它而富有成效,大大减少了马拉松式的长会与毫无效果的争执。

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对话规则和运行程序。

一、设置介入班会对话的运行参数

讨论、对话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讨论、对话没有程序、规则,民主协商就可能成为没成效的扯皮。组织班级讨论时,尤其是讨论一些事关全班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时,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就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对话讨论交流机制,让学生明白自己介入讨论的适当时机和正当权利。比如,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彼此听清楚对方的观点,并作出客观的判断——有哪些合理的元素,有哪些不完善、不可靠的观点,还有什么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有了理性评估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资格与权利选择发言的时机与场合;还要让学生知道,别人发言时不能插嘴,不可以打断别人正常的发言;要让学生知道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不会出现意气之争。当然,刚刚启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时候,学生对于介入的时机和分寸把握得不一定很准确,需要班主任监督对话的运行程序,合理分配学生的发言权。通过合理地分配发言权,规范班务对话流程。同时,班会对话应该是单线进行的——在一个时段内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重要问题被提出来,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暂时无法解决,就先搁置起来,然后才能对下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果有人发言偏离主题,就及时提醒,使讨论回归原先的正常轨道。为了帮学生更好地把握参与发言的时机,教师还应及时提醒学生作自我评估或小组评估,确认发言的质量,明晰是否有发言的必要。

二、允许班务研讨话题的适时置换

美国国会开会讨论事项,有这样一条规则:如果某个事项在会议讨论中引起激烈争议,正反两方面一时难以分出高低,会议主持者就应宣布将问题事项“搁置”——暂时放下来,请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将它“召回”并进行“返工”,尤其是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必要的修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开会商议和表决。因此,美国国会的会议不时出现“议而不决”和“决而不断”的现象,致使有的决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项搁置的规则,在讨论班级事务时也可适当运用。讨论一个议题,若班上形成两派意见且双方都准备不足,出现低水平的胶着状态,这时班主任就可以适时举起休战牌,等双方准备充分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班级事务决策的质量。否则,继续讨论只能是相互拆台、逞强斗勇,而不是以理服人、有根有据。对有些班级事务的不同观点,应该允许长线对话。随着思考的深入,分歧自会缩小,考虑必趋周全,有些问题也许会不辩自明。除了搁置外,在班会上还可以尝试拆分话题:如果一个班务管理的话题非常大,可以通过全班的讨论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话题。这样讨论问题会更中观(或微观),更明晰,更集中,容易形成决策成果。

三、厘清班级事务决策的背景

学生对所讨论的班级事务的背景毫无所知,讨论只能是浅层次的,或者带有偏见,具有片面性。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班级事务决策而言,必须事先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在开会前,须认真指导学生熟悉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不但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不同的论点及大量的背景事实),而且要提前告知对话或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充分地预热——全面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提前做一些思考。学生有备而来,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讨论才能深入,发表的观点才能有智慧含量、思想深度。另外,学生对问题的了解需要一定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应让他们有缓冲的时间。对于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要让他们充分表达意见。通过对话、深思,再对话、再深思,对边缘的观点进行审慎的复核。只有在明晰的文本背景上展开对话,才会更合理、更明智、更慎重,才能作出最优化决断。

四、设置缓解观点冲突的有效机制

完美的班级事务讨论应该是和谐的,班会中的对话应该是高度民主的。我们提倡互相理解、互相吸纳、互相补充、合作完善,要防止讨论异化成针锋相对的战场。世界是多极的,自然是多样的,班级也不是单极的、一元化的。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观点,吸纳其中的可取之处,是新时代学生应有的姿态。在班级对话运行过程中,设置一些预防冲突的缓冲机制非常必要。开班会或决断班务时,我们必须执行单轨的对话路线——不同观点的流通渠道主要指向班主任,或民主选举出的班会主持者。有不同的意见可向主持者诉说,并在主持者那里实现融通。有分歧的双方最好不进行正面交锋,避免出现相互攻击。在讨论过程中,班主任要当好协调员的角色,公正地予以裁判。这样做,是民主教育的必要,更是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五、遵循班务协商民主的平衡原则

新教育的民主应该体现一种“协商民主”。它力求保护班级的“生态多样性”,既尊重多数派的观点,也包容少数派的意见,甚至是一个人的想法,从而维护公平、公正对话的班级秩序,最终保护所有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学生的话语权。平衡原则的核心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持不同观点者的权利。为此,对班主任或班会主持人的权力要加以有效制约。他们的职责主要限定在分配发言权、维护班级对话的程序等方面,而不是强行使自己的意见成为全班的共识。当两派意见相左时,班主任必须让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权。当有多名学生要求发言时,与上一位发言者观点相反的人应获得发言的优先权。班主任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或作出自我调整,准备新一轮的对话。班级事务必须是在经过充分而且自由的讨论、协商之后才能确定。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发言说服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允许他人阐述、坚持、保留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对话成果只能在每位学生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由产生。因为所谓民主的表决必须是审慎的“少数服从多数”。事实上,在充分的交流之前,多数和少数未必明朗,一开始看上去是“少数”人的看法,完全可能在问题明朗之后,转变为多数人的共识。


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心理学上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班级管理也是这个道理,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并蔓延开来。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学校班级管理借鉴“破窗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和危害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或事件:班级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断一条腿,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子就可能同样遭此厄运;某同学脚下有一张纸,你我不去及时拾起,说不定过一会儿就会有两张、三张;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看小说、睡觉,自习课上打游戏机、闲聊、喧哗,平时作业抄袭,老师不及时加以制止,过不了几天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上面这些,我们都可看作“破窗效应”。

班级一旦出现“破窗效应”,这个班级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乃至其他班级的学生便会对这个班级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级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这种印象,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慢慢地,在这种氛围下,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于是这个班级真的就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不行了。

二、“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诱发因素

班级管理工作中,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第一次”不重视。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非常重要,对班级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次”的处理也同样至关重要。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大扫除……如果每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实施,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就能很好地完成;反之,若有某个“第一次”不到位、不严密,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这样下去就会形成“破窗效应”。

2.对错误行为的制止不及时。在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了对班级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行为的及时制止和处理,如教室地面上有一张废纸、一口痰、学生一次迟到、一次不卫生等。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3.对错误行为的教育不得法。有时班主任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只是轻描淡写或蜻蜓点水,教育不能深入人心,学生很有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伺机再动。这样,也容易产生“破窗效应”。

4.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严格。一所学校,有校纪校规;一个班,也有班纪班风。但是,如果对犯错误学生教育、惩罚不严格,不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就会使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有机可乘,也会产生“破窗效应”。

三、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1.勤管,预防要得当。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被动。因此,平时的预防才是最根本的。教师要经常做到有事无事勤下班,勤管理、勤督促。提醒、暗示那些有犯错误苗头的人,防患于未然。

2.狠抓,处理要及时。打蛇要打七寸,处理事故也要做到快、准、狠。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惩罚要够火候。而且,班主任有必要“小题大做”,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做到抓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

3.立法,执行要坚决。应该在班级中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的认可,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家共同来遵守,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则“破窗”难成“效应”。

总之,“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班级无小事,件件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立则”。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都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干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损的窗户,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的班级管理将不再困难重重。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就会健康地成长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建立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带过五届高三毕业班,所带过的班级在历次的文明集体量化积分评比中名列前茅,几乎年年被评为校文明班级;1997年的高二(3)班获得省、市、区三级文明集体称号;2006-2009年的高三(15)班连续三年获区优秀团支部称号。带过的每一届毕业班在竞赛、小高考以及高考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和谐、向上、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集体。

和谐班集体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这就是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写照,他必定会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我们有很多学生离开生活的学校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当年的班级,不忘当年的生活,可见和谐的班集体对学生个体影响之深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出一个优秀班集体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通过班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逐步培养和扶持起和谐的班集体。在实践中,我着手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渗透人文关怀;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创建和谐管理方式,提升班级整体水平;提高自身素养;以班主任的自身形象感召学生”四个方面进行班级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渗透人文关怀。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班集体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班级的和谐。在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若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不仅减少乃至消除人际之间的纷争,而且由于大家同心协力,会更好地促进和谐班集体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

师生之间的和谐——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特点是在于平等、民主、活跃和朝气蓬勃的,它不是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管理,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因此,我们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开启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关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特别是后进生。对后进生,我一直“偏爱”他们,使他们对老师从“戒心”到“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第二、要赏识学生。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变好,变得更好,给学生良好的期盼,捕捉、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第三、民主平等。我们教师应自觉融入学生之中,不能居高临下。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能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另外,班主任要腿勤,经常到班里看看,了解班情,和学生产生亲密的感情。还要手勤,班上的许多事情,作为班主任与班集体要融为一体,应躬身力行,做到这些,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才会做得更好。

生生之间的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一个最根本的要素。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是一个成熟的班集体的标志。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中,极易产生矛盾。公正地处理学生的矛盾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矛盾中的情感调理。其一,让学生心胸宽广些,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每开学伊始,我把“珍惜缘份,重视友情,与人为善,淡化矛盾”的观念不断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并对班级中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加以正面的宣传和引导,要求学生从学业、思想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结对子,相互帮助,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温馨、和谐的状态。其二,让学生真诚地对待他人。只有播种真诚,展现真实的自我,才有希望收获别人的真诚。其三,让学生多一点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我平时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同学感觉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见解很好!”等,这种赞扬的话会给被赞扬者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映,并且情绪具有传染性,即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所有同学带来快乐,使同学间的关系日益变得融洽、和谐。

班主任与家长间的和谐——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也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做家长的往往会把这种希望转而寄望于孩子的老师,这无疑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这样,双方都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互通情况,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协调教育的步子,把孩子教育好。每个班主任都要知道家长是有自尊心的,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偏爱的,指出孩子的过错必须注意场合和方式,否则很容易伤害家长的自尊心,班主任和家长只有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教育好孩子。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和谐——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对于学生某学科存在问题提醒学生与教师保持沟通培养兴趣,而任课教师也能关心帮助学生。

二、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环境具有审美、约束、学习、导向等诸多教育作用,它与学校德、智、体、美等教育活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利于控制情绪、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良好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和谐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墙壁“说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每学期开学,我充分利用教室墙面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张贴本学期班级目标让学生明白本学期我们的努力方向,“人人都过本科线,争本一,冲名牌”。学生的理想上墙,让他们彼此了解个人的想法并相互监督,展出学生获奖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贴一块“奖状栏”将上学期班级取得的成绩贴出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给黑板报“化妆”——黑板报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一个好工具,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掘取知识的“宝库”,是指引学生奋进的明镜。黑板报的文字编辑、板报内容、版面设计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工作。例如期中考试之后,可以利用黑板报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同学提出表扬,对有些同学好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有了同学们亲身参与,学生们都乐于看,发挥了宣传主阵地的功效。

利用前黑板提供精神食粮——利用教室的黑板建立一个迷你型励志区,营建一种文化气息,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要为自己加油!”“你行,我也行”“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雄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是最优秀的,我们一定会成功!”“让我们一同在今年省港中的光荣榜上留下我们骄傲的姓名!”“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梦圆十五 我拼我搏我成功

正确的舆论宣传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通过正确有效的舆论手段去影响、激励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

三、创建和谐管理方式,提升班级整体水平。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和谐的班级管理应体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构建既有严明纪律和规章制度,又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和谐管理机制。我尝试着从以下五方面去做:

班委干部大家选,班级事务大家管——班委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班委干部的选举是非常重要的。班委干部往往产生于班级中的哪些积极分子,我班年年被评为校文明班级,每期量化积分评比总能遥遥领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积极分子,这些积极分子担当班委干部、宿舍室长,组成了班集体的核心,在班级管理中,我让班委委员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班长实行全面负责制主抓班级纪律,团支书传达布置校团委工作,同时负责办好学校班级黑板报,生活委员抓班费管理,解决班级活动的经费开支,劳动委员抓教室、保洁区、宿舍的卫生,体育委员负责早锻炼、课外活动和校运动会,各室长具体负责各宿舍的纪律卫生。班长每天晚自习第二节课向班主任汇报班级一天的情况,使班主任能如实的了解班级实际情况。学生自发组织的监督机构对班干部工作量化积分,评出最优秀的班干部。从而班级管理形成一种网络,全班人人参与管理,让每个集体成员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班集体的主人,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建设好这个集体。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班级建设中去。

“班级常规”大家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利用班会课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组织讨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包括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制定后再印发给学生逐条讨论,征求意见并修改成文,严格执行。在执行中采取下列落实措施:(1)分组考评,按纪律、卫生、作业质量等落实到班委归类记载,班长督查并考核其他班委。(2)每周一评比,表扬表现好的、教育表现差的。对于同学违反了《班规》后,由班主任按情节轻重处理,对初犯且情节不严重者,要求做件好事以示改过,对重犯且情节较为严重者,要求写500字以上的“自改书”当众自读,以鞭策自己,最后交班委存档。

“目标”大家制——组织全班学生召开“理想与目标”讨论会,大家踊跃发言,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一致认为把“争创文明班级、优秀班集体”作为全班同学共同追求的班级远期奋斗目标,还制订出了班集体中期目标及近期目标。在班集体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每位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点与优势也各自详细制定了一份“个人奋斗目标”。同时制订和落实了实现班级、个人奋斗目标的具体计划措施。学生有了正确指南,有了动力,就会付诸行动,形成了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有问题”大家解决——班集体里有几十个学生,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有了问题怎么办?专制型的教师可能就会自己说了算,这样表面上看问题好像解决了,但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开展班级工作就会困难重重。民主型的教师在处理问题前会广泛听取、分析比较学生们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学生多参与问题处理,会真切感到自己与集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必须管好自己,真正体现出民主精神。

四、提高自身素养;以班主任的自身形象感召学生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级工作的主要操作者。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班主任长期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首先来自班主任的自身形象。班主任的形象越完美,越能吸引学生,越具有感召力。这种感召力的影响,远远超出学生在校的几年,而往往是终身性的。一个值得学生崇敬、依赖和爱戴的班主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呢?概括地说,应该具备崇高的学术形象和人格形象。班主任一般都兼课,他们留给学生的首先是学术形象。崇高的学术形象,是班主任以其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的榜样和追求目标。它是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专业造诣、广泛的求知兴趣的综合反映。班主任的学术形象越高大,越能博得学生好感,越能感染学生。在现实中,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苛刻,甚至吹毛求疵,却往往不能原谅教师的才疏学浅或不学无术。有的教师,纵然有慈母般的心肠,就因其本身才学疏浅,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地位,他的思想教育就不灵。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事实上,当今教育战线上的优秀班主任,他们既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又有一流的育人方法,因而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一个班级一旦形成了团结、互助的氛围,就会进一步促进了优秀班风、学风的形成,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形成了良性循环,使整个班级显得生机勃勃。以上是本人对班集体建设的一点感受和体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