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考政治知识点:名师手记6》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十四)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辩证分析法。用辩证分析法学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的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产生重大推动作用。(2)讨论法。用讨论法逐层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讨论文化对经济、政治乃至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关于思想认识方面、传统文化方面的不同认识,对人的不同影响,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进行探讨来加深认识。(3)例证法。用具体事例说明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重要作用。用我国文化发展的具体事例,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探讨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 2.命题前瞻:本单元作为《文化生活》的起始,在全局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主要为全本书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联系北京奥运会所体现的奥运文化,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在充分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特别是要注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文化对社会以及个人的作用,加深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要求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能结合身边的文化现象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注意联系奥运文化,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把握文化与综合国力,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懂得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把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明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明倡导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真题再现】 [例1](2008广东卷)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答案解析】B 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启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名师点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要结合文博会、动漫节、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时政热点进行分析。 [例2](2008山东卷)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是基于(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A 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是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①符合题意的要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正确;党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③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④说法是错误的。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领导、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这启示我们平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3](2008江苏卷)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的校训都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的要求。优秀的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①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可运用排除法,这是一种解答组合式选择题的捷径。 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十五) 二、易混点: 误区一: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无差别。 注意:民族节日蕴涵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误区二:文化传播的途径只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三种。 注意:文化传播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而不仅仅限于上述三种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多样化、载体多样化,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 误区三:大众传媒的发展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注意: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虽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旧传媒并未消失,仍在当今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传播渠道多、方式灵活、反馈及时等特点。 误区四: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五: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注意: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误区六:文化继承等同于文化传播。 注意: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误区七: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影响的程度是相同的。 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这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代替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误区八: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注意: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误区九: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注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但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误区十: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错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误区十一:文化创新就要求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注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误区十二: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 注意: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共处。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系统复习法。本单元讲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通过文化的多样性论述中外文化关系,第四课通过传统文化论述古今文化的关系,第五课是对前两课的总结,文化创新就需要把握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辩证分析法。即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要看到他们的差异;既要看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间的沟通、交流、理解和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又要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完全继承和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和排斥。(3)热点分析法。学习知识时多关注热点时政,如十七大报告中的关于文化的论述、世界全球化下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周、孔子文化节、韩流在我国的影响等。 2.命题前瞻: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认识到,随着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中,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这些问题均可能成为高考的重点。在题型上,主观、客观试题中均有反映。主观试题一般运用一些图表、数字、案例等具体材料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一些与文化生活相关的时政热点,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论述。 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十六) 第十一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复习要点】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比较 基本 特征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见证或表现不同 发展前景不同 联系 源远 流长 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1)汉字 (2)史书典籍 (3)包容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1)二者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博大 精深 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1)独特性 (2)地域性 (3)民族性 在新形势下,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民族精神:一个核心加四个基本内涵 含义/地位 表现 作用 名言/典故 爱国主义 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团结统一 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拥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是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在祖国面临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土尔扈特东归等, 爱好和平 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处、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是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和平崛起,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礼仪之邦等 爱好和平 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处、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是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和平崛起,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礼仪之邦等 勤劳勇敢 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是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立世之本,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 自强不息 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作为中华民族内在气质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联系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节;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1)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四)正确把握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1.区别: (1)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2)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3)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在五千多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2.联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