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高考作文:论据使用的三个层次

时间:2020-01-01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高考作文:论据使用的三个层次
论据使用的三个层次

王克章

用论据说理,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论据使用中存在种种不当,诸如论据方向偏颇,论据陈旧,以叙代议等,都是常见的现象,也是议论文写作中的浅层次问题。关于论据的使用,还有一种现象,材料也典型,分析也精准,或许也避免了以叙代议,但就是论据类别散杂,精纯度不够,影响了文章的质量。试就论据使用中常见的三个层次,逐一剖析。

第一层次:“乱花渐欲迷人眼”型

学生日常积累了大量的论据材料,写作时,信手拈来。表面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材料丰富而充足,论证也紧扣论点展开。但深究发现,其文论据材料缺少必要的筛选与整合,不同类别材料满天飞,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下面一篇习作《于平凡中成就伟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皆是如蝼蚁一般最渺小的存在。然而,“最渺小的我,有大大的梦”,平凡的我们,却都有着不平凡的梦。

舒婷说:“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然而,总有人想一口吃成胖子,一出手便要惊天地,泣鬼神。殊不知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伟大也不是一天就能成就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成就伟大,必须从平凡做起。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爱因斯坦年幼时并不聪明,甚至被老师们认为有智力障碍;林肯一生坎坷不断,几乎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马云高考时数学只考了零分……然而,原本平凡到在茫茫人海中也不会被谁多看一眼的他们,通过不懈的奋斗,最终成就了其伟大。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和许多人一样,刘和珍本是北京城内一个平凡的女学生,过着平凡的生活。只是国难当头,身为中华儿女,焉能不挺身而出?最终,刘和珍等一批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正是这些平凡的人,抛头颅,洒热血,拯救民族于危亡。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民族的脊梁,国家才有希望。他们不再是平凡的,而是崇高的,是伟大的。

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唱道:“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是的,所有的伟大与崇高,最终都要归根于平凡二字。同样,平凡的我们要努力不懈地去干,哪怕一天只走一步也好,只要不断地向前、再向前,把“每天”都积累起来,最终,我们一定能够成就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本文文题即为论点,论点可谓鲜明准确;论据丰富而新颖;主体部分的论证,使用了“的确如此”“然而”“正是”“同样”等分析或总结性语言,逻辑清晰,活泼而富有说服力。应该说,这是初学者写得不错的一篇议论文习作。

但就论据的类别来看,明显“杂乱”:舒婷、奥巴马、爱因斯坦、林肯、马云、刘和珍、朴树等等,政治家、科学家、诗人、商界大亨、艺人等,各色人物,无所不包。我们毫不否认,这些人物,起于幽微,搏于平凡,完全可以证明“于平凡中成就伟大”,但若从“纯度”来分析,则这些论据又顯“庞杂”——论据材料一旦“庞杂”,说的“理”也就往往流于“大道理”,进而,说理力度也就不足。这种“包罗万象”式的论据使用,常见于初学者。

第二层次:“一夜乡心五处同”型

议论文,目的是说理,而要想把理说透说好,在论据材料的选取上,较好的做法是旁征博引“同类”论据。我们用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来概括这类文章的论据使用的特点:“一夜乡心”指代文章的论证方向一致,用“五处同”来指代文中多处“同类”论据。使用“同类”论据,便于在“定向”打桩上下功夫,即通过分析论证,寻求“同类”论据中的某种共通之理。相较于第一类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型,这种“同类”论据的选用及论证,切口小,说理的力度强。

至于“同类”的理解与把握,也是相对而言。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哲学、美学、社会、自然、科学等等,可细分无穷,但总也有大致界限。比如,即便我们把“文学”“艺术”视为同类,把“哲学”“美学”归为一口,但“政治”“文学”“科学”等,尽量不要混为一谈。这就要求,日常学习积累中,我们要尽量拓宽阅读广度,扩大积累范围,积累尽量类别化。看如下《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高考佳作:

梵高说:“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

耀眼的黄,浓郁的绿,夺目的蓝,梵高的向日葵以咄咄逼人的颜色,宣示着青春的热烈、张扬,豪情满怀。

认真无悔地书写青春才能让青春不朽,坦然地接受年华的老去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青春如正午的太阳,喷射着不可抑制、沸腾灼人的激情。把握青春的律动,方能让青春大放光华。王勃风华正茂时,一挥而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的青春是才思火花的迸射;三毛趁年轻旅居撒哈拉,勇敢追求不寻常的快意人生,她的青春是个性的显扬;陈坤带领青年志愿者十天行走西藏,让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焕发青春的活力,他的青春是正能量的传递。王勃的文思,三毛的个性,陈坤的爱心,是他们对青春独一无二的注解。拥抱青春,迎接生活,青春正当时,不朽的青春由我们创造。

青春,永不告别,铭记青春在于拥有一颗绽放的心灵。赫本的青春被许多人定格在《罗马假日》中的灿烂微笑。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患重病却依旧远赴索马里看望饥饿儿童。此刻,她娇颜不再,却真正演绎了“天使在人间”。赫本的青春不老,因为她良善的心从未消逝,她内在的美丽让她的青春永驻。

正如影星布兰切特所说:“我觉得皱纹是阅历的象征,我非常享受现在的自然老化。”青春的不朽,不在于抓住青春不放手,而是心态的年轻,在时间的沉淀中蓄积澄明如水的温情。“我老了,该回家了”。此语一出,感动非洲。曼德拉在总统任期刚满一届的时候,执意要将南非这个新生儿托付给年轻的一代。然而,在南非人心目中,他们最敬爱的前总统永远不会老去。大家在曼德拉的葬礼上吹起瓦瓦祖拉,歌唱青春。《时代》周刊选用曼德拉仰头憨笑的特写,作为他留给世界的永恒纪念。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在阳光中尽情炫耀,不要害怕萎谢。这种美丽,永远年轻。

这篇佳作以梵高名画“向日葵”为由头,以热烈的色彩、张扬的个性、不老的豪情串起了诸多“人事”,文词洗练,论证有力,颇具杂文风格。单就论据来看,除去梵高作为“由头”,行文中的王勃、陈坤、三毛、赫本、布兰切特等基本都属于文学艺术领域,显得“纯一色”,即便曼德拉属于政治人物,但“《时代》周刊”的介入,多少也带有点文学色彩。

这种用“五处同”型的同类别材料来论证说理,文章的“切口”小了,给人的感觉也更“专业”,说理力度更强。

第三层次:“胸次全无一点尘”型

明代诗人于谦于《观书》一诗中写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本意是说,其读书速度快,胸中无任何私心杂念。在此,我们姑且用“胸次全无一点尘”来指代议论文论据选取的第三层次特点:分析论证洋洋洒洒,而论据独到守一,全文无其它任何“一点尘”之杂材。

论据的选用,如果说选用“同类”论据,做到“一夜乡心五处同”,是“定向”打桩,属较高层次,那么,论据使用及论证分析,能做到“胸次全无一点尘”,则完全是“定点”爆破,这是说理文的至高境界。

这种文章在选用论据及论证分析时,不是像第二层次那样,同类合宜,东道西说;更不像第一层次那样有据无类,乱花迷眼。而是,全文仅就一个方向,独据成文,这足见作者的深层次功力。别的且不说,单就“独据”来看,要求作者应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如此才能有合适的“这一则”备选;独据成文,“独据”的文字量毕竟有限,需要作者要能有深厚的条分缕析的功夫。仍以一考场佳作《巴黎:慢节奏的浪漫》为例。

浪漫是解救时间的良药。走在普鲁斯特笔下的奥斯特大街,触目是眼花缭乱的感觉,仿佛满眼都是尤瑟納尔,加缪,雨果,卡尔维诺的影子——慢慢地走进花神咖啡馆,点一杯最爱的滋味,慢慢地品上一个懒洋洋的午后时光。

城市,一座城市是由它的历史,记忆,人物以及联想所一点一滴沉淀下来的。因而,每次念及巴黎,让它在口中回响,每次都蕴含着优雅浪漫,不急不徐地感受。好似先前所见的一张照片,老旧而温暖。素净的女子坐在塞纳尔河畔的长椅上,微笑,读书流泪并思考,嘴角一抹微笑牵扯着一缕缕稠密的阳光,金色的微光在她发间跳跃,她握着笔好像在写着什么,亦或在思念着谁。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无限的虚空,陷入无垠之地,我一脚踏空,陷入无边无际的妄想。

我想,将普鲁斯特与巴黎并称是再合适不过了——普鲁斯特和他的巴黎!

我从未读完过《追忆逝水年华》,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其的欣赏。普鲁斯特是位十分喜爱,不是陶醉于慢节奏的一位可爱先生。他会让仆人去奥斯特大街取信,他会让仆人缓缓地陈说信在几号街什么样的建筑,详细到街上亮着几盏灯,星星亮了几颗,那栋墙上爬满了枝蔓就要开花……但他绝不会说出具体的地方,他总是强调:慢一点先生再慢一点……他的慢节奏是浪漫的天性赐予他的无上辉光。除了浪漫,我再也想象不出。是什么支撑着他度过漫长的幽暗时光,又是如何在回忆中找寻玛德琳娜小甜饼的香浓气息。

也许有人会说,巴黎的市中心不过是十分破旧,抽水马桶也不大管用,连花神咖啡店也不过是人群拥挤的混乱地方。但早已根植入我内心深处的巴黎文学,却使我的精神家园多了那样一抹神秘的面纱。连那面纱之外是溪水潺潺,春光明媚,一切悠悠而逝……

有人说,从前普鲁斯特用在写作的房间已经变成银行家的办公室,他们追逐时间,之于着一切多么的嘲讽。而我想,世界在银行家眼中是追逐不堪争分夺秒的,在文学家眼中是悠悠缓缓消散的。

巴黎最吸引我的除了历史的馈赠,更多的还是慢节奏的浪漫。是记忆中,新娘脚下跳动的阳光,河畔女子缓缓而行的身影,是雨后清新的露珠打湿的花瓣……

作者从“浪漫”写起,笔尖却慢慢地落在普鲁斯特笔下的慢节奏的“巴黎”上,于是,行文紧扣“巴黎:慢节奏的浪漫”,写城市该给人的应有的感觉,写普鲁斯特笔下巴黎的风格,写我对巴黎的认知与期待。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也有抒情,洋洋洒洒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而深究全文:论述方向只有一个,“巴黎浪漫”;论据材料只有一则,“普鲁斯特笔下的巴黎”。这样的文章是论据单薄,还是论证肤浅?显然都不是!而恰恰是这样的文章最见写作者的功力。

这类文章,虽然要求更高,但完全可通过日常积累与训练而有所突破。我们可从亲近一位名人,熟读一部名著,关注一座城市,了解一种文化,追踪一种现象等角度,做深度的阅读积累,前几年的高考满分佳作,诸如2015年江苏卷《李纨的智慧人生》(《红楼梦》)《布拉格不说话》、2016年山东卷《张岱的行囊》、2017年江苏卷《木车上的人生》(孔子)等,分别就一部名著、一个名城、一个名人等角度选材与写作,显然都属于这类典型。

写作中,若文体可自选,同学们普遍选议论文文体,似乎议论文易于上手,如开篇提出论点,结构中规中矩,论据材料简单罗列等等,其实,这只算搭起一个议论文写作的简易框架。议论文写作,要想上档次,需要很花一番工夫不可。别的且不说,单就选用什么样的论据而言,就值得我们深挖细究。

作者:王克章,江苏省马陵中学教师。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