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林丰俗: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
端阳时节,凤凰花开,不觉想起林丰俗先生。
他笔下的凤凰花极富感染力,那幅创作于1972年的《公社假日》让人过目难忘:火红的凤凰花下,如释重负的人们骑车穿行,轻松喜悦的神态与鲜艳怒放的凤凰花相映成趣,人与自然的和谐,真实亲切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在铺天盖地的样板戏和宣传画之外窥见真正的艺术之美。
如今提起林先生,知道的人已经不多。广州美术学院的陈侗老师称他为“20世纪中后期岭南最重要的山水画家”。如此举足轻重的画家,生前却从未举办过大型个展,低调得难以想象。
林丰俗本姓施,1939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彩塘镇一个铁匠家庭。适逢日寇占据,禁止民间打铁,生计变得艰难,家里孩子又多,只好把他过继给金石镇的远房亲戚。养父姓林,在新加坡务工,家境相对宽裕。林母将他视为己出,爱护有加,尽力培养,除供他上新式学校之外,寒暑假还让他入读私塾。林丰俗一生钟爱诗文,在古文方面积淀深厚基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林丰俗小时候就因为热爱家乡祠堂庙宇装饰画,开始自学绘画,初中时已经能画梅兰竹菊,高中时受过李屏周先生指点。1959年考进广州美术学院,受关山月、黎雄才、卢振寰等名家栽培。他觉得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基础不扎实,所以在学业上特别刻苦。
1964年毕业,分配到怀集县文化馆工作。之后几年,一直在粤西北山区,种地、造林、卖杂货、搞宣传,就是没有好好画过画,一直身处各种“运动”之中。
1972年有过一次全国画展。已经整整八年没画过山水的林丰俗激情难抑,一口气创作了《石谷新田》和《公社假日》。清新脱俗的田园诗意,活泼浓烈的生活气息,超越了当时的命题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两幅作品都参加了大展。
1975年,林丰俗调任肇庆群艺馆副馆长,搬进肇庆众多文艺单位聚居的一个称为“独立营”的片区内。由于他有学问,好相处,大家都喜欢找他请教、交流,他家因此成为当地的“文艺交流中心”。
1981年底,林丰俗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画的教学当中,直至退休。教学上林丰俗一丝不苟,对学生的基础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在艺术观念上他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认同的观点,从不反驳,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旁敲侧击,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领悟。他强调画外之功,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多深入生活,从自然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不要像我”是他提醒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在生活上他对学生十分关心,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他都亲自过问,给予帮助。
林丰俗待人和善、谦虚,说话慢悠悠,声音不大,面带微笑,朋友和学生都称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他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在生活和艺术理念方面尤为执着。在创作《石谷新田》的时候,一开始黎雄才先生批评他石头画得太黑,以当时黎老的权威,换作他人,可能就改了,他却不肯让步,坚持按原来的设想完成。看到最后效果,黎雄才先生夸赞:“幸亏石头够黑。”
林丰俗喜欢读诗,尤喜陶渊明。他一生淡泊名利,晚年将自己的房子命名为“心远草堂”,是他心境的写照。早年学校想让他担任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他婉拒了,认为行政工作花费太多时间,没法静心,还是安心教书为好。
林丰俗一生好静,没有手机,不爱运动,读书画画、三两学生朋友谈天说地是其最爱。晚年极少参加公开的活动,能推则推。有一次参加开幕式回来说:“去看人,被人看,就是没看到画,以后不参加开幕式了。”
近年艺术品市场兴旺,求画的人很多,林丰俗能推则推。在他看来,钱不用多,够花就好,为钱而画,会影响和左右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告诫晚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画家靠手艺挣钱,无可厚非,但要认真,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马虎不得。不要忽悠人,更不能忽悠自己。”
退休后,家人朋友鼓励他办大型个展,他不知是怕麻烦还是觉得自己还可以画新作品,总是说“不急,迟一点,迟一点”,不料竟成憾事。
2019年3月19日,大型个展《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距林丰俗辞世已接近两年。开幕式五百多人参加,参观人次多达数万,反复观展者不在少数。正如陈永锵先生所说:“我观察这次来看画展的都不是为捧场来的,是林老师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感召来的。”
(摘编自陈斯鑫《林丰俗: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丰俗的养父母对他爱护有加,相对优越的家境让林丰俗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B.林丰俗从小就热爱绘画,初中时便能画梅兰竹菊,此后还受过许多名家指点。虽然基础不扎实,但林丰俗在学业上特别刻苦。
C.林丰俗的代表画作清新脱俗,富有田园诗意,散发出活泼浓烈的生活气息,超越了当时的命题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D.林丰俗有学问,好相处,因此大家都喜欢向他请教,交流艺术创作。他的住所也被朋友们亲切地称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一句“凤凰花开”一语双关,既点出了林丰俗创作的凤凰花极富艺术感染力,也暗示了林老蓬勃的艺术创作热情。
B.文章交代了林丰俗波折的命运曲线,与其对艺术不灭的热情形成对比,表现了林老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与追求。
C.文中写到林丰俗对学生的基础训练要求非常严格,表现了林丰俗对艺术教学的一丝不苟,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
D.林丰俗曾在创作上与师傅黎雄才产生分歧,但他坚持按自己的设想完成,最终得到师傅认可,赞扬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林丰俗先生告诫晚辈“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马虎不得”。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黑羊
[意大利]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去偷,却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运用夸张和隐喻手法描述的“偷盗国”的一切人与事,貌似荒诞,实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是典型的寓言式小说。
B.标题“黑羊”在英文里有“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之意,在小说里暗指诚实人,表达了作家对公众标准中的不合理性的无情鞭挞和深刻嘲弄。
C.小说里人人行窃和被窃,且“幸福地居住在一起”,诚实人的“不行窃”却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混乱,暗示我们社会的规则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谁违反触犯,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D.小说里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的情节,反映了贫富差距让穷人铤而走险、富人欺压掠夺穷人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文明社会华丽外衣下掩饰着的冷酷与罪恶。
8.文中“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细节出现了两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诚实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磨时间,他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为给贼留行窃机会,只能离开家,表现他处境的尴尬无奈。富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遣享受,变富后他们不再亲自行窃,表现了他们心情的轻松愉悦。引出下文富人更多更富,穷人更多更穷,富人雇人行窃和看守财富,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等情节,突出了主旨。(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9.虚构是小说的灵魂,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往往隐含着更深刻的真实。请结合文本内容,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年十八,领本州岛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保初,除太子庶子。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寻转大司农少卿,又除太常少卿。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私贷库钱四十万,娉太原王女为妻,而王氏已先纳陆孔文礼娉为定,聿修坐为首僚,又是国之司宪,知而不劾,被责免中丞。
天统中,诏与赵郡王叡等议定五礼。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饟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为信。聿修退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选自《北齐书·卷四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B.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C.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D.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和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中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C.先秦时期,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水部属于六部之一,掌航政及水利。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聿修出身名门,后过继给叔父。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年少得志。后因为别人犯错受到牵连而被贬。
B.袁聿修在故乡为官之时,深得百姓爱戴,御史都不用来他所治理之地。回京后,百姓还托人给他立碑纪德,得到皇上批准。
C.袁聿修为官最有规矩法度。故交邢邵曾经赠送白为礼物,聿修退回不受。邢邵表示理解,并称其为清卿以表敬意。
D.袁聿修为人平和温润,德才兼备。他历任要职,与赵彦深的举荐有关系。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当然也靠自己的才干和声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2)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伤 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1130年春,金兵在攻破临安之后又攻破明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宫,汉武帝时有所增筑。向延阁:名子,当时任长沙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承上直写南宋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且对仗贴切、工整,写诗人孤独凄凉、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15.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小石潭记》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2)描绘贫妇人拾穗凄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画面,渲染了悲壮、紧张的氛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低碳”这个词,近年来已经__________,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它的出现首先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向高效低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后来,它被引入到生活领域,是要通过实现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目的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回顾这些年来,曾流行一时的各色口号,大多是__________,或“干打雷不下雨”;针对其采取的种种行动和措施,大多是虎头蛇尾,或掩耳盗铃,留下的不少是形象工程。比如,( );针对垃圾分类采取的措施,也已有时日,可街头上的分类垃圾箱基本上没起到任何分类的作用,大多数居民不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在一个媒体宣传无孔不入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怪诞的现象。因此,不得不让人担心,今日听来响亮的“低碳”一词,__________在展现完时尚、华丽的外衣以后,随着社会上一边喊着低碳的口号,一边生产与消费高碳用品的现实,带来__________的后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炙手可热 昙花一现 未免 分道扬镳
B.司空见惯 昙花一现 难免 南辕北辙
C.炙手可热 电光石火 未免 南辕北辙
D.司空见惯 电光石火 难免 分道扬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是要通过实现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目的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C.目的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目的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环保”一词,由来已久,提得越多,结果污染越严重
B.提得越多的“环保”一词,由来已久,污染却越严重
C.由来已久的“环保”一词,提得越多,结果污染越严重
D.“环保”一词,由来已久,结果提得越多,污染越严重
20.仿照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另写两句话,要求话题一致,句式与例句相同。(5分)
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才能使短暂人生灿烂辉煌,无论穷达荣辱都能尽显人格的力量。楚大夫沉吟泽畔,坚守对振兴国家的良知,九死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交通部门的退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盛典即将举行之际,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英雄的礼赞 奋进的凯歌”,以此致敬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里,有英雄老兵张富清,有维和烈士申亮亮,有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人民教育家于漪,有一生守岛的模范民兵王继才……
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怎样的人才可称作真正的英雄?这个话题一定引起了你的思考和联想。如果班级现在准备举行主题为“我心中的英雄”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参赛。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C(A项,改变了“矛盾”的性质,第一段说“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B项,推理不成立,第二段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而“需要更恰当的奖项”不代表不需要诺贝尔奖。D项,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其中“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立足民族性。)
2.D[变可然性为必然性。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种“希望”和“战胜”并不必然出现。]
3.C(“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
4.B(原文为林丰俗觉得自己基础不扎实,而非选项中的林丰俗基础不扎实。)
5.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原文中无依据。原文中只写了黎老对林丰俗的认可。)
6.林丰俗淡泊名利,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创作者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不能忽悠他人;(2分)林丰俗在艺术理念方面尤为执着,有着较高的艺术创作要求,任何作品都要认真创作,不能马虎;(2分)生活中的我们也要怀有敬畏精神,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2分)
7.C(“暗示我们社会的规则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理解错,该遵守的应是能激发和维护人性美和善的社会规则。)
8.诚实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磨时间,他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为给贼留行窃机会,只能离开家,表现他处境的尴尬无奈。富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遣享受,变富后他们不再亲自行窃,表现了他们心情的轻松愉悦。引出下文富人更多更富,穷人更多更穷,富人雇人行窃和看守财富,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等情节,突出了主旨。(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9.小说虚构了一个“人人是贼”的国度,所有人都靠偷与被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个诚实人打破了这个规则,最后该国贫富分化,秩序重建,诚实人饿死。情节与人物离奇、荒诞,纯属子虚乌有。(2分)但它能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诸方面的思考与感悟,是更深刻的“真实”。如:从社会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形成,往往以牺牲某些不该牺牲的人的利益和生命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如诚实人的死亡。从社会秩序看,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会被视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被视为正常。因此,文明社会需要公平、正义,法制健全,确保风清气正。从人性角度看,自私、占有、好逸恶劳是人之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它,也能激发它。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个体的作为也许能一定程度地影响局面,而挑战既定的社会规则也可能被社会吞噬,因此,外圆内方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也可审视成文化上的冲突———先进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的激烈较量,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充满了艰难曲折。(任答两点给4分,或者答出其中一点并结合文本分析有理给4分,其他感悟言之成理亦可)
10.B
11.D(水部不属于六部。)
12.B(“托人给他立碑”错,应为托人纪功德。)
13.(1)凭名门之后的身份历任清高显要的官职,当时名士大多很器重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清华:清高显要的官职。望:有名望之人。相:他。句意2分)
(2)赵彦深后来遭淘汰被停俸禄(遣送回家),门口长出野草,袁聿修仍然因为心存旧情,慰问并保持往来。(秩:俸禄。藜藿:杂草。存问:慰问。句意2分)
14.C(此处“烟花”泛指春景,也切合诗题的时令。)
15.国事危急而朝廷束手无策的担忧。面对敌军进逼皇帝只知逃窜的讽刺与悲愤。春意虽浓而国家残破不堪,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忧伤。猛将抗敌振奋人心的欣喜与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6.(1)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2)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17.B(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常误作影响大、受欢迎等意。司空见惯:表示见多了就不觉得奇怪。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电光石火: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迅速消逝,语义较“昙花一现”更重。未免:表示可能,也有免不了的意思。难免:表示因某种情况而产生不希望出现的后果。分道扬镳: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18.C(原句有两个错误:一是主干应是“目的是减少排放”;二是“降低”与“排放”搭配不当。)
19.D(陈述对象应是“环保”,所以“环保”不能掩盖;污染严重也不是提得越多的结果。)
20.示例:陶渊明悠然南山,坚守对道德情操的良知,饮酒赏菊 岳武穆挥师北上,坚守对恢复故土的良知,精忠报国(一空2分,答出两空得5分)
21.客户首先应登录服务器,填写并提交退票申请单,然后服务器对其进行处理,如不符合退票要求,则不同意退票并反馈给客户,符合退票要求的开出退票单,递交到票务人员处,由他们提出票款返还给客户。
22.审题立意参考:这次作文是多则材料的作文题型,其中有叙述性材料一则,名人名言三则,四则材料都对“英雄”一词的内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但所有材料彼此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语意大方向是一致的,都赋予了“英雄”正面、积极的内涵,所以,考生围绕“英雄”一词的立论应为健康向上、正能量的表达。
其中叙述性材料是总领性的材料,应把它视为立意导向的重点,其中列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不同领域、职业的杰出模范人物,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位或几位,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英雄”来建立观点,表达态度和情感。
的名言,突出了“英雄”应“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可看作是对总叙述性材料的小结和升华,所以也可取其语意直接立意。
的名言,强调“以身殉道(道:道义、真理、高尚的情怀等)”的意义和价值,可据此立意,诠释“英雄”的追求。
贝多芬的名言,直接用关键词语“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界定“英雄”特质,立意时可直接选取相关词语来表达。
总之,考生立意可综合考量所有材料的倾向来立意,也可自由选取一则或几则材料的内涵作为立意中心,但不可脱离材料的指向,另外给“英雄”贴上其他标签。立意的难度不太大。重在行文要表达出真挚的感受、深刻的见解,表现出宏观的观照角度,以及大气的视野和格局。
文言文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他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过继给叔父袁跃为子。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时的起居礼度,与成人相仿。九岁时,州里征辟他为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世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十八岁时,担任本州岛中正。不久,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
天保初年,任太子庶子。他任职数年,声誉很好,远近百姓都称赞他。天保八年,兼任太府少卿,不久,转任大司农少卿,又任太常少卿。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私自借贷库钱四十万,用来聘太原人王的女儿为妻,而王氏已先收下陆孔文的聘礼作为定婚礼物,袁聿修由于是司徒府的首要僚佐,又是国家负责司法的官员,知道此事而不加弹劾,受到处罚,免去御史中丞的官职。
齐后主天统年间,朝廷下诏命令袁聿修与赵郡王高叡等商议制定五礼。后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自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初年,御史都出来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包括僧、道在内的全州百姓,赶来送别的人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想要远送他一程。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担心百姓们过于劳累,往往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其他的)推辞谢绝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凑集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皇上下诏同意。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凭名门之后的身份历任清高显要的官职,当时名士大多很器重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任职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个院子,就结为朋友。赵彦深后来遭淘汰被停俸禄(遣送回家),门口长出野草,袁聿修仍然因为心存旧情,慰问并保持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但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袁聿修任吏部尚书后,自然由于自己的声望而得任此职。
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人比得上。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从来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身份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为礼物。袁聿修退还白不接受,给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管辖之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我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你昔日是清郎,今日又可以称作清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