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锐评

头条推荐

“30年不评职称”折射教育情怀

时间:2019-12-26  来源:人民网教育锐评  作者:人民网教育锐评

原标题:“30年不评职称”折射教育情怀

  最近一个叫杨汉文的老师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事情是这样的:从教36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杨汉文,已经30年没评过职称了。杨汉文的一些学生已成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他还是一名讲师。杨汉文说:“我也有论文,也有科研项目,但从未再申报过职称,只想一心一意教好书。”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五十多岁有不少人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了,再不济也已经评上了副教授。从教36年还是一名讲师的杨汉文,并非没有能力在职称上更上一层楼,而是“志不在此”,对评职称缺乏兴趣和热情。热爱教学的他,努力把三尺讲台站好,成为学生们喜爱、同事们尊敬的好老师。

  关乎名利的职称,不仅关系到高校教师的“钱袋子”,也关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声誉,关乎他们的体面和尊严。为了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不少高校教师在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略和漠视了教学。有的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认为束缚太多;有的老师将教学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上敷衍塞责;有的教师将教学当成鸡肋,为了自己方便,动辄更改上课的时间和地点。

  难能可贵的“30年不评职称”,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高校教师的价值坚守。尽管评职称会让自己名利双收,却依然有一些老师没有对评职称趋之若鹜。他们朴素地认为,站好三尺讲台、倾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即使职称看上去并不够光鲜,只要无愧于心就好。在一个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依然有一些教师不愿意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0年不评职称”的背后,有一个成熟、强大的精神世界,是可贵的教育情怀。在一个盛行“以貌取人”的社会中,从教36年还是讲师职称的杨汉文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人的“傲慢与偏见”――在他们看来,“30年不评职称”的老教师是一种无能者与失败者,从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被贬低、被污名化。

  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有助于照亮学生们前进的道路。在不少学校里,都有一些热爱教学、对职称没有那么孜孜以求的教师。“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用在一个地方”,这些教师既不笨也不傻,他们自然也知道职称带来的好处。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能够抵御职称的诱惑,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热爱的教学工作。或许在外人看来,“30年不评职称”的老师不够成功,而他自己却觉得充实和满足。

  在高等教育竞争渐趋激烈的今天,一所高校既需要那些潜心科研的教师,也需要倾心教学的教师。“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的裹挟下,那些科研做得好的老师名利双收,那些教学做得好的老师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和激励。对这种扭曲现象纠偏不仅让杨汉文们轻装上阵,也能够让学生们从中受益。(杨朝清)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