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论证手法,精心锤炼语言
王淦生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事万物,一动一静,动静适宜,新陈代谢,循环往复。芸芸众生,“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动,是躁动,是行动,是创造;静,是宁静,是静止,是平衡。静能生慧,慧能促行,行能达成。动静相生,自然充满生机;动静结合,社会充满和谐;静水深流,人生充满智慧。
【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题主要在“动”和“静”二字上做文章。所供材料可分三个层次解读。第一个层次,由两句古诗引出世间万物动静相衬、动静相生的道理,告诉人们,动静适宜方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第二个层次,引用《兰亭集序》中的诗句,阐述了动与静的特点。第三个层次,具体分析动和静的含义与意义,交代了动和静在生活中的价值,指出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动静结合才能打造和谐社会。
作文前,应先仔细品读这段满含哲理的话,了解每句话蕴含的深刻道理,再概括整段话的主旨,从而选取、确定作文立意。作文可以以材料某一层次的内容为主题来写,亦可以以整段话的主旨为主题;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重点阐述动或静的意义和价值,亦可辩证分析动与静相衬相生的道理。当然,最好能开口小一点儿、挖掘深一点儿、议论透一点儿。至于文体的选择,最好选择议论性散文,追求立意新颖、妙趣横生、内涵丰富。
【病文展示】
动静人生
夏钒
美好的人生,应该是“动”与“静”巧妙相融的。
人生,不能没有进取心。我们应该用进取的“动”创造人生的辉煌。(开头两段开门见山,揭示了作文主题。但是这样的开头有明显不足:缺少导入,读来稍突兀;对动和静的内涵未作诠释,语义含混;两段话之间也缺少过渡。)
蛹脱壳而出,化成翩翩飞舞的蝴蝶;植物在岩石缝隙中扎根,开出美丽的花朵;鹱鸟飞越海洋,最终拥有了幸福的家庭……万物进取,才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人生没有了进取,人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就如停滞不前的时钟,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的钟点。我们若只留恋过去的美景,或只陶醉于现实的风光,就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天堂。(这一段通过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突出了“动”的意义。但是语言表达上还要进一步推敲,以达到表意清楚、突出主旨的目的。最后亦应点出“不思进取”的特点,从反面证明“动”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进取的“动”,还有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至善至美”前宜加上“同样”之类的修饰性词语,否则岂不是“静”的境界美于“动”的境界了?)蕴藏着强大的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一面推及灵魂深处。这,就是“静”。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哗与浮躁中的宜人阳光。(这一段同样存在语言上的问题,作者应当细心推敲语言,力求表达精准。)
但丁曾这样描述人们“不断进取”的欲望:他们开始只是渴望得到一个苹果,随后却逐渐变为渴望得到一头小羊;再进一步渴望得到漂亮的衣裳,然后是渴望得到马匹……(应对这句話稍作分析,以转入下文的议论。)
可见,人生一味求“动”是不完美的。“动”就像不停飞驰的车轮,长久运转必然滞重。(这个比喻不甚精当,要改动。)一味地“动”,是对生命资源的过度掠夺,会让生命倦怠,让心灵负重。所谓“你假如只将眼光停留在财物上面,你便从真理之光中收获黑暗”。(这里如果加上一个反面的事例会更好,可以避免文章在论据使用方面过于单调。)
“静”,才会安抚心灵,让身心享受愉悦,让心态更坦然。
在《丰富的安静》中,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心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今天,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坚守心灵的静、精神的静、生命的静。(这里应当适当补充一些事实论据,丰富文章内容,避免论据单一。)
“动”与“静”是人生的两端:一端给你激情和活力,一端给你宁静与安闲。如果没有“动”,就没有人生的峰峦,就没有人生的俯瞰;如果没有“静”,就不会有人生的淡定与沉着,不会有生命的从容与睿智。我们“动”要动得精彩,“静”也要静得精彩!
一个忙于奔波的人需要“静”下来———对自己的静,对周围的静,以及对功利的静。学会“静”,我们才会从容应对繁杂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变生活模式,才会让自己的脚步更轻松。
让“动”去书写人生的豪迈,让“静”去感悟生命的柔美!(全文收束有力,但在内容上有些偏重于对“静”的赞誉,故在赞美“静”的美好之前要加上一段赞美“动”的价值的话,使结尾做到动静均衡,且与上文呼应。)
【病文分析】
这篇文章立意鲜明,层次清晰,富于文采,激情洋溢。但存在三方面不足:
一、论证手法单一。整篇文章论证上皆为引证,缺少例证。事实胜于雄辩,一篇议论文如果没有事实论据,内容便会显得单薄,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二、引入话题时稍突兀,总结全篇时有失偏颇,段落之间缺少过渡,影响了前后照应和文气连贯。
三、表达富于激情但欠精准,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甚至造成读者误解。
【升格要点】
针对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修改、升格:
一、适当添加事例论据,丰富文章内容,使论证手法多样化,说服力更强。
二、仔细推敲斟酌文章语言,使表达更准确,表意更清晰。
三、精心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导入更自然,总结更到位,做到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如果做到这三方面,这篇文章自然会从二类文升格为一类文。
【升格展示】
动静人生
夏钒
世间万物,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生生不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因此,美好的人生,当亦动亦静,动静相融。
对人生而言,动,是行动,是进取,是拼搏。我们应当用“动”创造人生的辉煌。(修改后的开头,语言简洁明快,入题更自然,主题更鲜明,与命题材料联系更紧密。)
蛹脱壳而出,化成了翩翩飞舞的蝴蝶;苗在土壤中扎根,生长成参天大树;鹱鸟飞越千山万水,觅得了心爱的伴侣……正是一个“动”字,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没有行动,人生便好似停摆的时钟,永远找不到正确的钟点;没有进取,人便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拼搏,人生便只能隨光阴流逝了无痕迹……人若失去“动”的欲望和勇气,只留恋于过去的美景,或只陶醉于现实的风光,就会如冈察洛夫笔下那位连床都懒得下的奥勃洛莫夫,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天堂,甚至成为这个世界上的“多余人”。(这一段进行了两方面修改:一是对词句进行了增删润色,使论述语言更贴近主题,更富有文采;二是添加了奥勃洛莫夫的例子,使内容更丰富,论证更有力。)
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波澜壮阔的大境界外,还有一种同样至善至美的大境界,这就是“静”。这种境界,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精神的阳光送达我们的灵魂深处。“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嚣的风暴退却后的宁静的蓝天,是人类最后一处精神家园。(这一段的修改重在词句的增删和润色,修改后表达更精准,排比的运用也使语言更有气势。)
但丁曾这样描述人们“不断进取”的欲望:他们开始只是渴望得到一个苹果,随后逐渐变为渴望得到一头小羊;再进一步渴望得到漂亮的衣裳,然后是渴望得到马匹……这句话堪称是成语“欲壑难填”的形象化表达。(结尾添加简单一句话,表明了欲望的“不断进取”乃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不好的,要以“静”来抑制。)
可见,人生一味求“动”并不可取。“动”,就像不停加载的车辆,长久运转必然不堪重负。一味求“动”,是对生命资源的过度掠夺,会让生命倦怠,让心灵负重。想想柳宗元的寓言中那只名叫“蝂”的小虫,岂不正是死在自己“不断进取”的欲望之下?(这一段修改了一个比喻句,添加了一则例证材料。修改后表达更精当,材料更丰富。)
“静”,是安抚心灵的良药,让身心享受愉悦,让心态更坦然。
在《丰富的安静》中,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心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今天,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坚守心灵的静、精神的静、生命的静,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如兀坐听雪溜竟日的徐霞客,如隐居瓦尔登湖的梭罗……(段末添加了一组事实论据,意在丰富论据内容,使论证手法多样化,也显示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动”与“静”是人生的两端:一端给你激情和活力,一端给你宁静与安闲。如果没有“动”,就没有人生的峰峦,就没有人生的俯瞰;如果没有“静”,就不会有人生的淡定与沉着,不会有生命的从容与睿智。我们“动”要“动”得精彩,“静”也要“静”得精彩!
趁着年轻,我们要行动,要进取,要拼搏,如此才会让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才会为我们身处的世界添砖加瓦,才能不枉一生。同时,一个忙于奔波的人也要让自己能够“静”下来———静对自己,静对自然,静对社会,静对功利。学会“静”,我们才能从容应对繁杂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才能在不良的生存状态里轻松转身,才能让自己的步履更轻松、更自信。(修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添加对“动”的总结,使结尾“动”“静”平衡,呼应开头,照应全文;二是词句上进行了润色,使表达更准确,语言更有文采。)
以“动”去书写人生的豪迈,以“静”去感悟生命的柔美!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一是立意准确,观点辩证,体现了议论文的思辨性,强调了人生中“动静结合”的重要意义;二是论证手法上做到了丰富多样,引证、例证和类比论证相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是思路明晰,结构清楚,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文气贯通,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四是语言凝练,表达精准,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