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历史照进现实,回归文本解读

时间:2019-12-21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历史照进现实,回归文本解读
历史照进现实,回归文本解读

张怡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字数是9028字,较2018年的9957字,减少了将近1000字,所以从阅读量上看,难度有所降低。总体来看,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试题较为平和,难易度合适,且有区分度,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都有考查,考点的设置在2019年高考大纲里都有说明。试题特色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紧跟主旋律

论述文(T1—3)选自铁凝的文章《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铁凝是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这篇文章全文登载于3月22日的《人民日报》,文章观点是艺术创作要根植于时代和人民。近年热播的影视作品《红海行动》《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都是主旋律的作品,这些影视剧的热播可以印证铁凝文章的观点。

文学类文本小说(T7—9)节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理水》,故事的主人公禹—改革家。古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西汉著名改革家。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古文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改革家,正是“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最终一统天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两套试卷中3篇阅读材料的主人公都是改革家,这既是对时代主旋律的回应,也是历史照进现实,引导考生思考:今天的改革可以从历史的成败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

语言运用的21题选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当前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相呼应。

作文考查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发表重要讲话。在2019年的劳动节,各大主流媒体都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进行了摘编。

二、浸润传统文化

实用类文本(T4—6)取材于文物修复。近年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都将博物馆、文物等话题推向全民,引发了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文学常识(T11)A选项考查“诸子百家”,设问“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考生就会知道,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家思想”。想想当代中国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来推广中华文化,就会十分清楚了,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而在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诸子百家”是作为论述文来考查的。

诗歌鉴赏(T14—15),考查北宋陈与义的一首题画诗—中国山水画。T14C考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中对“一窗”的理解,考生若能联想起《国家宝藏》第一集故宫博物院展品—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非常好理解本诗中的“万里”“小窗”是以有限画幅表现万里江山的意思。T15设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如果考生稍微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再结合诗句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就不难得出“该画意境悠远”的评价。所以,这首诗歌需要考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对传统书画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语文课堂之内,更需要考生在课堂之外关注传统文化知识。

语言运用(T17—18)选材于中国古琴艺术,又体现了传统文化。

三、紧贴教材

教材是备考的出发点。纵观近三年来的高考卷,今年的试卷是最直观地贴近教材的一次。古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紧贴必修三《过秦论》,《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正是高考卷古文的传主。相信很多老师在执教《过秦论》时都对学生介绍过贾谊的生平,而我们所讲的贾谊生平基本是来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此外,T21新闻内容的提炼,紧贴课本必修一中的新闻单元;作文文体演讲稿则贴合课文必修二中的演讲单元。

四、非套路新题

整套试卷有两道非常规套路的题,让人眼前一亮,即小说阅读T9、古诗鉴赏T15。T9设问“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个题很新颖,不是我们常规训练的考点,但这的确抓住了鲁迅《故事新编》的一大特色。这个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题功力。题干其实很清晰地提示考生要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分析,所以善于审题的考生必定能抓住这两个方向。

T15设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单刀直入,无需所谓答题的套路,就是回归到最基本的问题—读懂诗歌文本,问什么答什么。而我们很多学生依旧停留在一种思维定式里—读诗就必须知人论世,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答题就必写表现手法。此外,如果考生有一定的宋诗阅读积累,就会知道,宋诗中有大量的“单纯诗”—无关时代背景、诗人生平,而是回归到纯粹审美的诗歌。这又和考生是否有宋人审美到达极高水平的知识积累有关了。

纵观2017—2019年的9套全国高考卷,每年的阅读,从文本的选择到题目的设问,再到答案的设置都在“新”上做文章。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天嚣》T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是“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设问很常规,答案有亮点。其中第点是套路之外的答案,却是蕴含在作品里的。2018年高考全国卷《赵一曼女士》T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叙述方式”是老考点,可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却不是常规考点,这是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创新,考查了学生深层解析文本的能力。

从以上新题设置可以看到,全国高考卷正在尝试打破套路,回归文本鉴赏本身,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五、回归经典阅读

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小说选自鲁迅《故事新编》—大家名作,高考全國、、卷的古文均选自《史记》—史家之绝唱,高考全国卷的小说选自莫泊桑《小步舞》,莫泊桑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这释放了一个信号:高考在精选经典文本,致敬名家。其实,在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就可以捕捉到这个信号,该卷中的小说选自老舍的《有声电影》。

六、语用题轮换着考

2017—2019年这三年高考的全国卷,语用题20、21题,考点在轮换着。2017年考查给文补写、逻辑推断,2018年考查得体、框架、仿句,2019年考查给文补写、提炼信息。

综合上述分析,我对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的建议是:

1.关注时代发展,家国大事放心间。

2.课本是出发点,知识点要挖掘透、咀嚼细。

3.走近传统文化,提升审美素养。

4.阅读经典,提高文本鉴赏能力。

5.常规题型训练要规范、题型覆盖面要全;随时准备迎接新题,不靠套路靠思考。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