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比对巧分析,智解论述类

时间:2019-11-30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比对巧分析,智解论述类
 
毛尚梅
 
 近几年来,论述类文本阅读已经成为高考必考题。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表达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型。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从命题形式上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题目为3道,9分。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格外重视。
 
在考试当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开头的拦路虎,由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注重逻辑思维,大多数时候需要考生认真推敲题目。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很多考生容易误判答案或者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正确答案。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要点,巧妙地得出答案呢?我们可以抓住出题者常设置的一些陷阱,巧妙辨别,通过比对分析后得出答案。
 
首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以及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勾画出来。其次要锁定与题目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相关句子逐句逐字比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仔细比对,可以从以下三点认真比对: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重组、改装,即主要采取“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比对关系
 
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重点关注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分析论证结构
 
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做综合性分析,分析它论证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证的,理清段间关系,进而把握语段或全文的论证结构。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2020届广东惠州一模第2题 D项 )
 
【选项】D.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原文】第一段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第二段论述了客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第三段分讲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第四段通过举例说明客家人团结奋进的精神。第五段分讲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第六段进一步讲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客家文化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重点阐释的是“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奋进”。
 
【比对结果】选项错误。
 
除了在分析文本时注重三重比对,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常见的设误陷阱。例如以下这些:
 
1. 以偏概全(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示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3题C项)
 
【选项】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原文】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比对结果】以偏概全,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选项错误。
 
2. 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產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与“已经产生的情况”混淆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混淆。
 
示例:(2019届高三3月第一次全国大联考第1题 B项)
 
【选项】B.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原文】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比对结果】未然说成已然,或然说成必然,有雄心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选项错误。
 
3. 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强加因果关系。条件与结果颠倒亦然。
 
示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2题D项)
 
【选项】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文】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人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比对结果】强加因果。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选项错误。
 
4. 混淆充分或必要条件(充分与必要)
 
充分条件:有甲这个条件一定会推出乙这个结果,有乙这个结果不一定是甲这唯一条件。关联词:只要……就……。例如:只要天下雨,地就会湿。有“下雨”这个条件就一定有“地湿”这个结果,但“地湿”这个结果不一定就是“天下雨”造成的,也许还可能有其他的条件原因,如洒水车洒的、别人喷的等等。
 
必要条件:有甲这个条件不一定能推出乙这个结果,但乙这个结果一定要有甲这个条件。关联词:只有……才……。如“只有阳光充足,菜才能长得好”。有“阳光充足”这个条件“菜”不一定就长得好,还需要施肥、浇水等其他条件。但“菜”要长得好一定要有“阳光充足”这个条件。
 
示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题A项)
 
【选项】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原文】……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比对结果】必要条件混淆成充分条件,“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推断结果过于绝对。“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前提,但并没有说“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选项错误。
 
5.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或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
 
示例:(2020届广东惠州一模第1题A项 )
 
【选项】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原文】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比对结果】张冠李戴,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的是客家文化而不是客家精神。选项错误。
 
6. 范围、程度出错(范围扩大或缩小、程度轻度与严重)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程度上设置干扰,故意混淆阅读材料中事物情况的判断。特别要注意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示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题D项)
 
【选项】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原文】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比对结果】原文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范围出错,说法过于绝对。
 
7. 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有据与凭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示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题B项)
 
【选项】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原文】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
 
【比对结果】无中生有。原文是指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没有提到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
 
8. 曲解文意(背离原文、故意曲解)
 
選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意思与原文却是大相径庭。
 
示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题C项)
 
【选项】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原文】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比对结果】“应当避免西式改编”曲解文意,作者列举“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要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不能理解为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选项错误。
 
9. 混淆是非(变肯定为否定,变否定为肯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已明确肯定了的某一观点在选项中却予以否定,或将原已明确否定了的观点加以肯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还有一种情况是原文中没有明确肯定或否定的,选项中却变成明确肯定或否定。
 
示例:(2019届广东广州二模第3题C项)
 
【选项】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原文】第二段“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第四段“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
 
【比对结果】混淆是非,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中国文化“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等于说西方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且原文中没有说西方倾向于以斗爭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原因是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选项的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细微处设置陷阱。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要细心谨慎,不放过一个细小的区别,结合常见设误陷阱,认真比对,选出正确的答案。如此,方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轻松解决论述类文本阅读。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