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古典诗词鉴赏: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杜甫《花鸭》

时间:2019-11-27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古典诗词鉴赏: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杜甫《花鸭》
花 鸭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译文

花鸭身上洁净无泥渣,常常在阶前缓步而行。
它让羽毛不同于群鸭,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浑然不觉众鸭的惊猜与嫉妒,不要惹得众眼受惊。
你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先出声。

注释

花鸭:水禽。
泥滓(z):泥渣。
阶前:一作“中庭”。
牵:惹得。
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
先鸣:比喻直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他举家由陇入蜀。此间,杜甫在纵情领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遭遇进行冷静的反思。《江头五咏》便是诗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动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兴之作。《花鸭》便是其中最后一首。

赏析

这是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花鸭身无泥渣,阶前徐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颔联展现了诗人发现花鸭致祸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状,进而在尾联直接呼劝花鸭: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鸣”,这也是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这首诗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

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

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

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名家评价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花鸭》,戒多言也。此虽咏物,实自咏耳。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下四作警戒之词。群心众限,指诸鸭言。然惟独立,故群心妬;惟分明,故众眼惊。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江头之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时而自防,时而自惜,时而自悔,时而自宽,时而自警,非观我、观世,备尝交惕,不能为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一首有趣的自嘲诗

美诗美文

《花鸭》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十分愚蠢。那还用说,当然是近乎圣的那一类人。他悲天悯人,写了《三吏三别》;他安贫乐天,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是一个有情怀而又顾家的好男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杜甫可爱、质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杜甫豪情万丈。正是因为这样近乎圣的品性,让后世给了他一个“诗圣”的美称。

但是,杜甫毕竟不是神,他也有人该有的性格,而他最大的弱点就是永远改不了自己“不平则鸣”的习惯。不过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世人心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诗圣。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十分可爱的《花鸭》,是杜甫在被贬后写的一首自嘲诗,这是诗圣平生最有趣的一首诗,在诗中他以一只花鸭自比,看似句句写鸭却句句写自己,这样诗圣让人服气。

这是一首十分可爱的咏鸭诗。全诗大意:鸭群中,有一只花鸭,十分显眼。这只花鸭身上一点泥都没有,十分洁身自好。它总是在台阶前缓缓散步,意态闲适,悠闲悠哉。这只鸭的羽毛最为与众不同,黑白色的羽毛分外鲜明。难道它不觉得别的鸭子都在嫉妒它吗?花鸭啊花鸭,你还是低调点吧,千万不要惹的大家都投来嫉妒的眼神。主人因为你的特殊,多给你稻米,那么你就不要每次都第一个嘎嘎鸣叫了。要是烦了主人,你就吃不成稻子了!

却原来,鸭群里也有羡慕、嫉妒、恨!全诗第一句,点名“花鸭”不被泥土所污,洁身自好。“阶前每缓行”显示出花鸭的可爱一面和高洁一面。然而这个“花鸭”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患的伏笔,缘由是“黑白太分明”。其实那些黑白分明之人,不也是常常遭受挫折吗?反而是同流合污者,十分快意!

第三句是规劝,“休牵众眼惊”,不要惹别人嫉妒了。最后一句反映出杜甫其实也有过犹豫和徘徊,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先鸣”。当然,他劝花鸭不要先鸣是因为稻粱,不过杜甫自己却不是一个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落得个平生不得志!

透过文字,不难发现这首诗实则是杜甫的自嘲、自劝之诗。他就像那只引人嫉妒的花鸭,当年任左拾遗,一个需要为不平而鸣的谏官,在任时他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先鸣!正因为“先鸣”,他丢了官。此后,杜甫流离陇蜀,却品性不改,仍然借助诗文,发出不少振聋发聩的不平之鸣。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