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写作的美
郭军平
【导读:写作,是一门学问,是一所大学,是值得自己一生去慢慢学习、慢慢研究、慢慢探究的。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取得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老师问学生:有没有长大想当老师的?全班唯独一个学生没举手。老师把他叫了起来,问:“你长大想当什么啊?”学生弱弱地道:……“老师,我想……想当校长!”老师:……
从流行的这两个段子来看,实实在在反映出当老师,尤其是当语文老师的尴尬。语文本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工具课,也是文化与思想的载体。所以,学好语文,对于人生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学好语文?我想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我们尤其应该重点训练写作的能力。训练写作的能力不仅于我们很重要,而且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同样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今天要做的课题:发现写作的美。
首先,写作是一种生产力。既然是生产力,那么,写作就会对历史或社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而其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比如我国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就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清乾隆五十六年出版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当然写作作为生产力,自然会产生社会效益。二十世纪90年代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经出版,就曾轰动一时,发行几百万册。当然还有其他作家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名噪一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只要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去了,学生的语文才算学好了,成功了。只要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去了,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会上去;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去了,自然会感激语文老师,重视语文;而我们语文老师也会相应地产生教学成功感,再也不会为教语文而苦恼了。
写作作为一种生产力,它渗透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成果记载以及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都有赖于写作的传递与推广。因此,写作之事举足轻重。写作即立言,为“三不朽之说”之一。我国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孔颖达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不朽”中,“立德”为首,创制要有条件,门槛太高,小人物不敢思量;垂法示范,不需要什么条件门槛,人人如能遵法守纪,遵守职业道德,遵守人伦秩序,完全可以达到;“立功”当然有大小之分,大人物立大功,小人物立小功,位置不同而已,但都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立言”不同于前两者,首先门槛较高,若要“立言”,必先识文断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可以达到。
中国历代文人每以此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诚如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写作,从小的层面讲,可以改变自身命运。往大一点讲,写作可以传递思想文化,开启人们智慧,推动社会进步。尤其是写作出的优秀产品不仅可以流传后世,教育后人,间接还可以促进地域文化品牌的提升,推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塑造地域文化标识。比如闻名天下的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之所以能不断地毁而复修,就是因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记》这些历史文化名篇的力量促成的。可以看出,这些写作成果的直接体现,带动了一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与旅游事业的繁荣。
写作,再向更大的意义上讲,它是人类思想文明进程的展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载体。它有力的思想、学说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国家、民族发展的命运。比如塑造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性格的儒、道、法、墨、纵横、兵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确定并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从这个意义来看,写作功业至伟,可谓曹丕所讲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试想,倘若没有文字的书写与阐述,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很难产生很大的影响与传播,当然,也不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更遑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因此,写作,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呈现,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记载,是民族文化的宣扬与传播,是人类真善美的弘扬与扩大。倘若没有文字记载(写作成果),就可以说没有人类文明,人类还将在黑暗中长期徘徊。
因此,北宋汪渚的这几句话在当今仍然很有道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其次,写作可以推动人生快速成长。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可见,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比如我的写作就是从写教学随笔、课文探索和下水文开始的。围绕语文教材,为了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拓展学生视野,我写下了不少关于教材作品的文化散文。
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依次是《上善若水读老子》《庄子,一条会飞的鱼》《商鞅雕像前的遐思》《李斯墓前的沉思》《游司马祠》《痴情的乡土歌手——陶渊明》《遥读刘勰》《穿越八百年的月色》《王之涣与鹳雀楼的完美成全》《行走天地,笔墨纵横山水间》《夔州,咏唱不尽的秋意》《生命中那汪清清的小石潭》《无字碑的诉说》《沈园,那一把思念的青草》《走进散文家刘成章》《路遥,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遥读路遥》《近读陈忠实》《读贾平凹》《行走在文化苦旅中的余秋雨》《拜访名家曹谷溪》《秦之声,黄土地的根》等,这些作品有的被收入各类教辅书,有的被编为陕西省中考真题,有的被被编为中、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的被新课标大语文《散文选粹》《美文》《语文报》《散文百家》《教师报》以及各类语文读本发表、收录。
写作是读书的变现,是阅读与思考的成果,直接展示个人见识、学识与文化层次及修养。因此,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个人学养与学识、学术能力的高低。一个读书人,倘若永不写作,就没有文化成果,就谈不上文化建树,更谈不上文化影响力。想想,这应该是读书人的悲哀。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知识分子、文化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从事工作以后就几乎不写作。当然,一个人一旦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完全可以不写作,因为写作并不是生活和工作的必须,同时写作也是很累的事情,未必能够带来一定的收入,毕竟于收入而论,也许仅仅是对那些写得相当出色、凤毛麟角的人物而已。
但是,对于任何人而言,只要坚持写作,往往就有改变自己或者提升自己的可能;而不写作,就永远不会有这个可能。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名人因为写作成名成家的例子。就拿莎士比亚来说吧,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足以见得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与不可替代性。当然,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倘若他不写作,永远也不会享受到这样崇高的荣誉与地位: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7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读了六年的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因父亲破产,他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它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1583年与一个农民之女安妮·海瑟薇结婚。1586或1587年他到了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地流行起来。他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选自百度百科)
简略梳理一下莎士比亚的人生经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24岁以后的写作彻底改变了莎士比亚的命运,写作为他人生的华丽转变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倘若莎士比亚不写作,他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马夫、杂役。这是一个外国的例子,再拿我们国家的例子说,远的不说,就拿近处的莫言来说吧: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1981年5月,莫言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百度百科)
综上所述,莫言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把中国文学推到了世界文学的巅峰。当然这一切的成就还是要从他26岁的写作梦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写作梦,他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惊人成就。
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莫言,他们最初都没有上过什么高等学院,甚至很多人都曾经耻笑过他们不过是“粗俗的平民”“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农民”等等。然而,心中的“写作梦”迫使他们不断地主动学习,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写作,推动他们快速成长起来,终于让他们一个个破茧成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取得了人生事业上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
写作,对于他们如此,其实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来说,同样如此,只要坚持写作,就有改变自己的可能;而不写作,就永远没有这个可能。写作,可以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因为,在写作中,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写作中,你才会发现自己还要学习很多东西;在写作中,你还要向哪些目标迈进......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门学问,是一所大学,是值得自己一生去慢慢学习、慢慢研究、慢慢探究的。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取得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