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人文的含义
陈世旭
【导读:的确,在现代社会里,“人文”是一个有广泛社会性的范畴,单从个人的内心来要求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看到一篇文章,讲“人文”的含义,引用了作家梁晓声“用了六堂课来讲”的这两个字的含义。文中说到,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
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梁晓声他们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
司机转述了他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車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到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这个故事让作者想起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侄儿的一次经历:周末,侄儿随着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捕捞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
那华人平静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侄儿说:“远在海角天涯,谁也管不着你呀!”
那华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作者由此发挥说:对于有人文素质的人,“有纸上的法律就行”;对于缺乏人文素质的人,警察荷枪实弹站在那里也不行!两则故事,大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笔者完全同意文章作者上面两种对“人文”的理解:一、自由应该以承认约束为前提;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只是,又难免想钻一下牛角尖。
记起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讲的一个故事: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你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很明显,这个故事其实也完全符合上述对“人文”的理解:一、“太监制度”是“大清国律”。太监的身份是一种约束,是太监活动的前提;二、站在“陛下”的立场,这不仅是“约束”,还是一种“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也算是为“别人”(皇帝)着想。
林语堂先生据此评论说,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一辈子都在受侵害,却只知为主子着想,处处为主子辩护,“在动物界能找出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据我对现代文学很有限的了解,林语堂先生的文字以幽默闲适著称,但这段话却是够辛辣的。可见其感受的切肤之痛。这种认识,我也很同意。的确,在现代社会里,“人文”是一个有广泛社会性的范畴,单从个人的内心来要求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外一篇】
知道屈原的请举手
陈鲁民
南京某中学的叶海露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上周,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叶老师问同学: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全班三十个同学中只有三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端午节过得热热闹闹,吃粽子吃得甜甜蜜蜜,但却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屈原是谁,这也确实有些煞风景。但其实这并不新鲜,不要说这个已死了两千多年的倔老头,就是近年来去世的一些科技文化名流也常受到这样的“待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去世时,就有不少人问苏步青是谁?著名科学家袁家骝去世,也有些人曾提出“袁家骝是谁?”当报纸介绍说他是“袁世凯的孙子”,众人这才“哦”的一声,进而“久仰、久仰”。
就是一些健在的科技文化名人,也照样有人问他是谁,譬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几年前,就曾在机场发生过一些歌迷询问“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笑话;水稻专家袁隆平,尽管还在不断推出新品种,还在造福社会,“感动中国”,并且声望日隆,大名远播,可是还有人问:袁隆平是谁?
宽容一点说,一个中国人,只要你是爱国的,不知道屈原、林则徐是爱国志士也无关紧要;只要你知道中國农业的年年丰收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不知道袁隆平是谁也不要紧;只要你衷心地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而大声喝彩,不知道钱学森是何许人也无所谓;只要你还记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知道苏步青、袁家骝是干什么的,也无关宏旨。这些被淡忘的志士仁人们更不会介意,因为他们本就是一些淡泊名利的人,况且“自古圣贤多寂寞”;历史也不会苛求,但会公正地记下他们的功绩成就。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一个立志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度,对一个急切渴望科教兴国的民族来说,如果数典忘祖,连屈原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都被人误当作歌手、医生、厨师,最出色的科学家还不如二三流歌星、影星出名。
如果媒体舆论的主要兴趣都在明星轶事、演艺趣闻上;如果被我们寄予厚望的青少年爱国精神、科学素养普遍淡薄,说起文体明星头头是道,无所不知,提起历史名人、科学巨匠却茫然无知,一头雾水,接二连三地提出“屈原是谁”“杨振宁是谁”“袁隆平是谁”之类“初级”问题,那可绝不是什么福音。
爱国志士、科技名流们固可以不争个人名头,毕竟那是身外之物。但无数事实也早已证明,一个健忘历史,淡泊科学的民族是决计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