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拓展阅读:那个劝你别学语文的理科老师,一定平庸至极…

时间:2019-11-27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拓展阅读:那个劝你别学语文的理科老师,一定平庸至极…
那个劝你别学语文的理科老师,一定平庸至极……

格物谷

钧哥说——有的理科老师看学生读“闲书”会暴跳如雷。休说看“闲书”,学生在自习课看两眼语文课本他都要“善意”提醒:“学语文没用的,累死你也提不了几分!”注意:说这话的理科老师一定平庸至极,他是想把你拉低到他的那个高度才这么讲的。你想过没有,诺奖为何“不尿”一些特别优秀的科学家?这篇文章将告诉你一个惊天的秘密……

“写作非常非常重要。阅读是进,写作是出,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学生很厉害,那还得看他写了什么,美国最痛苦的就是很多人不会写。”
——严文蕃

2019年度的诺贝尔奖颁出了“双黄”奖,更让人多了一重关注。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硝化甘油的发明者诺贝尔设立,最初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9年又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设奖的学科,均被认为具有推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能力。
 
有人疑惑过:为什么没有设诺贝尔数学奖?好事者传过一个八卦,戏称诺贝尔的情敌是一位数学家,如果设奖,其必然会把奖项收入囊中,因此坚决不设数学奖。有识者曾专门批驳过这种无聊的八卦论者,也指出之所以没有设诺贝尔数学奖,是因为数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多门科学的基础语言,无法为其设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再写一篇文章来聊。
 
据说,诺贝尔奖设立之初的那些年,影响力不够大,获奖也相对容易,但随其影响力扩大,诺奖成为很多科学家、学者和作家终其一生追求的奖项。很多国家也以诺奖获奖人数来衡量自己国家的科研水平和文明程度,像极了国内的中学,以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数量标榜学校教育实力。

诺奖诞生的一百多年间,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借此站到了人类科学最高光处,同样,也有更多的科学家与诺奖失之交臂。诺奖的获奖者和落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可以说,他们在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可能都有差异,但一家长期追踪研究诺奖的美国科研机构给出了一个看上去有些反常识的说法:
 
对比了诺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普通科学家之后,他们发现,有影响力的权威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之间的差异,不是智商、学历、科研能力、思维能力,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差异竟然是——写作能力。
 
经过细致的统计数据对比之后,他们给出一个数据:获诺奖的科学家,写作和表达能力比普通科学家的这项能力高出20倍!

不止20倍,而是100倍

诺奖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之间写作能力相差20倍,这个说法很多人觉得太反常识了,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教授严文蕃认为,这个数据可能还过于保守。在一次教育论坛上,严教授指出,这两个群体之间在写作、沟通、表达能力之间的差距,可能不止20倍,而是100倍。
 
为此,严文蕃教授对在美国非常流行的STEAM课程做了升级改造,将其变为STREAM课程。
 
STEAM课程这些年非常火,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将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思潮的支持者认为,将不同学科综合起来教学,不同学科相互配合,才能养成孩子应用多个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的STEAM,分别指的是:

拓展阅读:那个劝你别学语文的理科老师,一定平庸至极…
很多人认为,这种综合教育的理念,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不同孩子之间互相协作,锻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被认为可以培养出未来的科学领导者。但严文蕃教授给它做了升级,在STEAM中加入了一个R项,即“wRiting”写作。
 
严教授如此升级改造的依据,就是这项针对诺奖得主与普通科学家差异的数据,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写作能力。

严教授把写作能力作为很重要的一项标准,他说:“写作非常非常重要。阅读是进,写作是出,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学生很厉害,那还得看他写了什么,美国最痛苦的就是很多人不会写。”
 
那么,为什么他会把写作能力看得这么重要?他说:“因为团队合作最重要的是写作。未来社会,写作是一项异常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样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
 
身为科学家,能站在科研最前沿,应该是具备了很优秀的科学素养、专业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在这些方面大部分科学家都是旗鼓相当的。如此条件之下,想要领跑众人,最需要的能力就变成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如今,科学细分,重大的科研成果很难再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大部分需要团队的协作和沟通。这时候,一个团队的研究目标、科研方向、协同方式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能力之上,需要团队中所有的科学家们充分利用语言能力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之后,大家才能在同一个目标下共同努力。因此,这样的团队中,团队领导者如果木讷难言,不擅长交流沟通,即使个人会取得不错的成就,也难以推动整个团队达到很高的层次。

想要毒死导师的“原子弹之父”
 
这里有个很极端的例子,主人公是主持“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年轻的时候,是个极端聪明又非常自负的年轻人。他爱好雄辩,上课的时候,时常打断老师讲课,独自跳上讲台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想法。
 
他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曾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汤姆逊的实验室里工作,汤姆逊一生之中培养了很多后进学者,他的实验室里走出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实验室中,汤姆逊把奥本海默分配给自己的学生布莱克特,由他指导奥本海默学习工作。但奥本海默不乐意只比自己大了几岁的布莱克特整天对着自己喋喋不休,他竟然动了杀心,给布莱克特的茶杯中投了毒。
 
所幸这件事没能成功,奥本海默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积极跟实验室的导师们承认错误,反复沟通,最后背了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并没有因此结束自己的学术生涯。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奥本海默精通八国语言的表达沟通能力帮了他大忙。他也因此得以完成自己的学业,最终能接触到“曼哈顿工程”。

格拉德维尔在他的畅销书《引爆点》中,把奥本海默的故事延续了一段。在“曼哈顿工程”选择首席科学家的过程中,有多位学者都有实力获得这个职位,美国军方在反复面试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奥本海默,不只是因为他是个天才的物理学家,更因为其拥有良好的部门协调沟通能力,擅长组织沟通。
 
可以说,奥本海默舌灿莲花,侃晕了美国军方,让他们相信,这个伟大的工程不仅仅需要一个科学家,更需要一个擅长表达,能聚合各方面力量的领导者。虽然奥本海默没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科学素养之外的“沟通力”“写作力”确实向我们证明,在普通科学家和杰出科学家之间,确实横亘着一条“写作能力”的沟壑。

为什么现在大师级学者越来越少,

竟然是因为读写能力限制

这样说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其实把这种高端例子放低身段来考虑,就能明白了。纵观每年高考结束,每个省最优秀的学生考试分数中,数学、英语、理综之类的分数差距很小,真正拉开他们分数差距的,往往是大家的语文成绩,阅读和写作能力经常是他们高考角逐乃至未来人生角力中最要紧的能力。

一次科学论坛中,一位记者提问:为什么现在科学界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级科学家越来越少了?记者满以为会得到一个很深奥的答案,但组织这次学术会议的科学家给出的却是一个让他不能相信的答案:

因为大家的读写能力不足。
 
为什么要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如今的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大量学术成果都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个科学家想要在自己领域有杰出成就,首先要做的事情其实是系统阅读前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论文,并能消化这些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表达出来。
 
因为研究成果太过丰赡,一个学者的读写能力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最终的科研成果高度。
 
一位台湾作家描述写作能力时,曾用一句德文来描述写作——“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在很多人眼中,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作家叶开说:“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
 
对普通人而言,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对科学家而言,写作就是要把前人的智慧积累在心中,以逻辑和推理的方法把自己在科学上的发现表述出来,让更多人能看得见,并可以基于此来沟通、讨论。
 
加拿大教育学者这样总结过写作能力:“写作是将内在思维外在化,它使我们离开自己直接面对的世界。如果我们审视纸张,审视我们所写的东西,我们客观化的思维也在审视着我们,于是,写作就建立起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社会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特征。”

这时,我们才会发现,写作不是简单的一篇考试作文,而是考验我们的思维是否清晰晓畅,是否能被合作的同伴理解,这也就是为何当我们仰望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背影时,发现写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和意义。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