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虑与活在当下
明灯
【导读:现实与期望在内心碰撞,焦虑已成为我们所有人生活中永不休止的主题。我们纠结、我们彷徨,如何和时代接轨,如何不被时代抛弃?】
现实与期望在内心碰撞,焦虑已成为我们所有人生活中永不休止的主题。我们纠结、我们彷徨,如何和时代接轨,如何不被时代抛弃?
有人选择了迎合他人的目光来化解焦虑。如同那句话:“一个人的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来到这个繁华纷乱的世界走一遭才算不虚此行。”恋爱毕竟还需要你情我愿的配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某种意义上,足在脚下,走给他人。旅途中的种种照片,如果不晒到网上似乎难以诠释内心的满足。但一场只活在他人目光中的旅行,与其说是让自己放空,其实不过是暂时逃避现实,回归之后,纷至沓来的琐事终究会将我们打落得尘埃满身。所以有时尽管我们走了很远,从布达拉宫走到烟雨沱江,但回归后仍旧布满焦虑,彻底放开的心灵回归依然遥遥无期。
怀旧者不喜欢这个时代,他们珍惜过往的经历,习惯舒缓的叙事,期待每个安静的清晨和傍晚,会慨叹“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他们会用退守过去来化解焦虑,不愿说先贤的局限,却愿把现在的科学结论附会到古人身上:现代科学每发现一样东西,都会有言论称先贤已经在山顶上等着你了。如古代阴阳论深入人心,不仅是中医,古人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拆分成阴阳对应的两项:天是阳,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这是粗疏的二分法,却让不少人笃信暗物质、反物質等与此相关;《道德经》中的“无中生有”可以用来解释宇宙起源;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缘于四大发明……言必尊古,在故纸堆里找舒缓感。每个时代都有留恋旧时代的观念和回声,但不要忘了世界的指针终究是向前的。
其实仔细想想,全民焦虑,只因我们的内心还没有麻木不仁,没有固步自封,我们越焦虑,说明我们心底越渴望融入主流,说明社会上升的渠道还没有被闭合。如果哪天不焦虑了,可能是我们懒了、倦了、麻木到习以为常——有焦虑代表对未来还有希望,只是不要因焦虑而忘了此刻的幸福。
尽管莱昂纳多靠着紧锁眉头、表情凝重、苦大仇深、用力过猛式的表演终于获得奥斯卡影帝,我们永远怀念的却是20年前那个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充满灵气、无所畏惧的如玉少年。活在当下,生活就在你辗转腾挪却游刃有余的方寸之间,用心去经营它,认真快乐同样是最好的生命诠释。
【外一篇】
“看不起状元”是另一种误读
赵建
每年高考一过,网上就流传一个帖子,称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一些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有一些人“幸灾乐祸”,有言“应试教育牺牲品”的,有说“现代仲永”的。一时间“看不起状元”甚嚣尘上。
这种情绪化的判断,使我们在冷静地思考“状元”文化的同时,不得不警惕这种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元”情结。今天,一提起“状元”,许多人便会牵扯上科举,就会想起疯癫的范进、被打断腿的孔乙己。这种对科举的情感阻隔如冤孽般的存在,使一些人对高考“状元”的称谓有近乎本能的排斥。
但是,這些动人的作品和妖魔化的偏见,却不能代替我们对高考“状元”的理性评断。
如果我们弄清了高考是当前最公正的选拔方式,那么我们对高考“状元”的偏见可能就会有所缓和。高考是一场规则明确下的竞技竞智,虽然竞争剧烈,却公平地发挥了选拔功能。在今天,当我们还没有构建起一种更科学的选拔机制时,就没有理由和资格来嘲笑它。
有人提议内地高校增加面试环节。但是,在一个人情关系无孔不入的现实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更大的不公正。我们看到,今天高考录取还只能搞“唯分数论”,以这种不尽合理的“唯分数论”来维系高考录取的公平。在这种公平的环境里,众多平民的孩子成了“状元”,这让我们想起来都不无温暖。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在竞争激烈、群星闪耀的天空中,“状元”无疑是最瑰丽的那颗星。在高考“状元”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们的学习方法、坚强的意志、出色的能力,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认为“状元”高分低能,是一种近乎臆想的误解。有人调查过300多个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是“高分低能”的,他们普遍活泼,和周围同学的关系也都处理得非常好。北大、清华两校学生中,70%左右的当年高考状元都因成绩优秀保送上了研究生;15%至20%的状元出国,并拿到了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的高额奖学金;有的刚就业就有数十万元的年薪。
“状元”文化真实地保留了一个民族的多元文化记忆、一种民间庸常的人生或社会价值取向,而其中蕴含的“以德立身、不屈不挠、立志成才”的苦学精神,无疑对社会的文明重心产生了积极引导。
在今天,高考“状元”们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禀性,不仅仅激励正在求学的青少年,也在时时提醒着那些庸庸碌碌、眼光如豆的大人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那种提起“状元”就摇头的极端情结,换作一种真实而恬淡的表情呢?
高考有情,读书有用
肖尧
近些年来,读书改变命运似乎变成了读书无用论。高考前夕,再一次谈起这个观点,我们必须强调,读书有用,读书才能改變命运。
因为高考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件事了,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足够优秀,没有人能够阻止你。虽然,我们的家庭不够富裕,出身不是那么高贵,背景不如别人深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埋怨父母、埋怨长辈。我们的起跑线与别人不一样,我们早就落后了很多,因此,唯有努力,唯有不断上进,尽我所能,才能获得想要的生活。
借用龙应台的一句话来表达: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所以,读书并不是无用的,而是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据媒体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和工程师,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这种现象,就如同那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见,读书不止是一代人的事,而是让你的下一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跨过高考,迎接更自信的自己
肖尧
必须承认,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是人生华丽的开场。越过高考,不管结果如何,人生的路就此展開了。看过一篇文章,说德国人的观念里,工作是最重要的。一个小孩子刚出生,护士阿姨会边抱小孩边喃喃:孩子,加油,你的人生是用来工作的。当时看了深以为然。确实,人活着,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就是工作成绩。做学术是工作,开小店也是工作;开飞机是工作,当网红也是工作。工作给予我们温饱,带给我们安全感,同时更重要的,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让自我认同得以实现。
而这一切的分水岭,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考。活了三十多年,到现在慢慢明白,人生,干什么都可以,但关键是持之以恒,干出样子。这样的笃定和自信的本源,也许就潜藏在高考的那几天,带着自信,面露微笑,不急不躁。考题是纸老虎,你强它就弱。考题是真老虎,但需要你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最后一分钟来临,你终于可以长长吁一口气:结束了,终于。恭喜你,你战胜了自己。这是一场心理和身体都要接受双创考验的战役,你终于安全过关了。那一刻,不问前路,你一定是自信满满的。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真正人生大门的开启。别怕,开门后,无数的笑脸,无穷的远方,都在等你。